协同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建设逻辑、困境与策略

作者: 杨朝阳 祝士明 高月辉

协同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建设逻辑、困境与策略0

[摘要]专业建设协同产业转型升级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应有之义。文章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梳理专业建设主动服务产业兴起、发展和升级的演进逻辑,分析协同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建设实践困境,并提出协同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优化策略:人才培养一体化、专业组群前瞻化、师资培养系统化、技术创新协同化、办学主体多元化、专业发展特色化。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专业建设;无人机应用技术

[作者简介]杨朝阳(1990- ),男,河北泊头人,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祝士明(1963- ),男,天津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高月辉(1980- ),男,河北辛集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天津  300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职业本科教育制度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2YJA880097,项目主持人:祝士明)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1年教育学青年课题“职业院校‘理实一体化’混合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CA210254,项目主持人:杨成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2019年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建设项目(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群)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1-0043-07

专业是联系行业产业和高职院校的桥梁纽带,是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专业建设协同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办学的普遍共识。为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匹配性和契合度,专业建设随着产业结构演变而不断调整适应、改革重构。文章基于专业建设协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视角,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为例,梳理从专业诞生到专业发展、从专业建设再到专业群建设的演进脉络,分析专业提升改造的实践困境并提出优化策略,为增强专业建设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性和亲和力提供参考借鉴。

一、协同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建设演进逻辑

无人机应用技术是高职院校开设的航空装备类新兴专业,源于军事领域的外溢,得益于“军转民”的政策环境,随民用需求的增长而快速发展,尤其在近5年间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掌握无人机飞行操控、生产制造、组装调试、检测维护、数据处理等方面相关知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专业改革演进脉络紧扣人才需求变化主线,是职业教育协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缩影。

1.产业兴起与专业诞生:产业人才迫切需求与职业教育内生动力的双重驱动。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统称,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在20世纪20年代首次出现,主要作为军事训练的靶机使用。20世纪80年代,我国技术政策调整,无人机技术开始从军用领域外溢,并与市场需求融合,催生民用无人机的发展。

2010年,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深入部队、科研院所、企业等调研无人机领域人才需求,分析认为无人机在军用和民用两大领域都有广泛的市场。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及部队发展需要,该校在全国首开低空无人机操控技术专业。2011年,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首开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2015年,高职专业目录调整,低空无人机操控技术专业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合并为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专业诞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无人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及时呼应,体现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产业链连接人才链、人才链对接专业链的互动结果。可见,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孕育于产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技术的成熟进步,诞生于职业教育的内部推动,是技术、市场、教育等多种因素的融合,是产业人才迫切需求与职业教育内生动力双重驱动的结果。

2.产业发展与专业增长: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与人才培养成效凸显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产生了持续不断的人才需求。2010年后,无人机有关技术不断取得新发展,无人机市场产品类型增多,无人机应用更加普及,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关无人机使用和低空空域管理的法律法规持续完善,为推进无人机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2017年12月,工信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民用无人机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民用无人机产值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政府的引导继续促进民用无人机产业繁荣发展。

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成效逐渐凸显。2013年后全国首批无人机应用有关专业毕业生陆续走向社会,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追捧,很多学生未毕业即被预订一空。首批试水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尝到了甜头,人才培养成效凸显。2015年后,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院校如雨后春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无人机产业与专业两者已形成“产业兴起→催生专业→专业技能人才供应市场→促进产业进一步繁荣壮大→推动专业进一步发展”的良性互动。截至2022年,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及有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增至387所,这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与人才培养成效凸显的必然结果。

3.产业升级与专业重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无人机应用从抗震救灾、航拍娱乐向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环境监测、交通巡逻、物流运输、竞速表演等领域迅速扩展,覆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链包括研发、生产、 销售、服务等细分领域,形成生产消费市场、租赁服务市场、人才培训市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链或岗位群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单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越来越难以满足复合型、复杂型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

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职院校做出以下应对:丰富专业内容、细化应用方向、改革发展模式。一是坚持对照产业建专业,充实专业课程乃至横跨专业建课程。二是不断细化专业应用方向,开设如现代农业技术、智能测绘、编程与集群表演、航拍摄影等不同应用方向。三是改革发展模式。专业建设模式由“单兵作战”转为“协同发展”。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自此,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词,围绕产业群建好专业群成为新时代专业重构与改革的重要命题。面对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必须按照新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将专业群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与区域产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实现跨专业、跨岗位复合型人才培养。2019年12月,“双高计划”建设名单公布,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入围的院校共有2所,标志着专业正式进入集群发展阶段。从专业到专业群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内在要求。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服务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人才培养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双赢,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应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性、专业内容更新对接产业调整的及时性、专业建设协同联动产业需求的适应性等特点,对促进产业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协同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建设实践困境

相较一些传统专业,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发展历史较短、办学经验积累不足、面临产业迭代升级的用人需求,专业建设在整体统筹、前瞻设置、师资来源、技术服务、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等方面存在实践困境。

1.人才培养统筹不够。专业建设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统筹以实现不同要素之间的互相协调、同频共振。目前来看,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缺乏一体设计和健全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不同层次和方向的专业设计协同联动不足。从内部视角来看,自高职院校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以后,中职学校、普通本科、职业本科陆续开设无人机应用相关专业,但是由于学校类型、层次不同,人才培养定位和侧重点不同,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专业间缺乏协同联动和有效沟通,专业建设亟待总体设计和规划整合。二是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从外部视角来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专业内部各要素的自洽、有关专业的充分衔接,还需要与职业资格培训、技能等级培训、技能大赛等实现内容融通。但是,无人机驾驶员2019年4月刚被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联合确定为新职业,职业化发展刚刚起步;无人机各种相关技能培训主体不一、标准不一,尚未形成规范体系;技能大赛目前停留在省市级层面,尚未成长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项目。可见,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育人条件还没有完全成熟,育人体系还不够健全。

2.专业设置前瞻不足。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在“跟跑”无人机产业发展方面可谓“跟得紧”“跑得快”,但是人才培养的时间周期决定了无人机应用人才与产业发展需要相比总是“差人一步”。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设置超前布局和主动谋划前瞻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专业设置联动发展前沿不够紧密。无人机是数字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的典型代表,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列入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点前沿技术具备良好的融合基础,具有巨大市场潜力。例如,在2020年初的武汉抗疫保卫战中,以“无人机+5G”为主要技术的结合,实现了亿万人民对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建设的“云监工”。5G技术促使无人机壁障的反馈速率大幅度晋升,为进一步拓展无人机应用领域提供了更多可能,这需要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二是专业设置满足人民需求转变不够及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无人机服务产业从普遍化需求向定制化需求发展,从一般需求向集群表演、氛围营造、影视拍摄、竞技竞速等高端需求发展。伴随着市场规模增长和技术日益成熟,无人机成本不断降低,服务用户差异化、个性化、高端化的市场仍有巨大潜力,这需要专业建设的有效助推。三是专业设置对接工业领域需求不够充分。民用无人机分为消费级和工业级,前者主要应用于航拍、跟拍等娱乐场景,后者主要应用于地理测绘、安保巡防、应急事件、抢险救灾以及油气开采等众多专业领域。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已经逐渐成熟;工业级无人机对技术要求更高,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仍有很大增长空间,更需要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

专业建设从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被动追随”向挖掘经济新动能的“主动引领”转变,需要科学预测产业人才需求趋势,提高专业建设的前瞻性,以支撑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进一步升级,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大人力智力支持。

3.师资需求存在缺口。随着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校迅速增多,师资来源的有限性与师资需求的急迫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师资缺口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师资来源的教育供给明显不足。一般来讲,专业教师应当具备相关专业学历背景和研究生以上学历。无人机专业在普通本科阶段对应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是2017年首次招生的新专业,截至2022年开设院校仅为14所。研究生阶段没有无人机直接对应的专业,大多作为飞行器设计、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因此,将相关专业学历背景的硕博研究生作为师资来源,不仅数量规模有限,而且“远水解不了近渴”。二是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旋转门”并未打通。由于校企合作不够全面深入,一方面专业教师缺乏入厂实践的途径,教师缺少成长锻炼平台;另一方面无人机企业同样面临高技能人才紧缺困境,企业能工巧匠对于充实教师队伍的作用相对有限。三是教师转岗存在诸多限制。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属于“混合型”专业,专业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所以电子、机械、信息等相关专业教师转岗成为目前该专业师资的主要来源。但转岗行为受教师的个人意愿、原有专业背景、职业发展状况以及学校整体规划等因素影响,无法大规模开展,且有的教师受原有知识结构影响,掌握无人机有关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全面性不足,不利于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升。因此,师资来源紧缺成为限制无人机专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的突出难题。

4.技术服务仍需加强。当前,高职院校在服务无人机产业技术创新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与我国全球最大的民用无人机生产制造国的地位不匹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实力相对有限。基于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特色,高职院校长期以来“重技轻研”,科研底蕴积累不足。二是高职院校缺乏服务企业的科技创新平台。校企技术创新协同联动不够,产教研融合不够,缺乏成果转化机制。三是高职院校科研导向不尽合理。一些教师参与科研受职称晋升等功利性因素驱动,只管项目级别高不高、数量多不多、能否用得上,而忽略科研项目的市场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现实诉求。四是无人机应用领域科技创新长期以来“企热校冷”。近年来,民用无人机相关技术研发与创新主要由企业主导完成,在技术积累方面存在“企强校弱”现象,一时不好扭转。高职院校需要强短板、补弱项,提升服务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专业升级对接“卡脖子”领域技能人才需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