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地命运共同体构建探索
作者: 陶静 吕函霏 朱莎
[摘要]基于乡村振兴内涵化要求、类型教育特征化彰显、产教融合高质量实践,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地命运共同体的应然价值为经济影响向综合影响转变、单向扶助向双向共生转变、当前效益向长远效益转变。由此决定其行动逻辑为由乡村产业向城乡全域拓展、由学校教育向复合供给变革、由阶段互动向持续耦合升级。文章进而从动力、运行与保障层面构建其系统机制: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建成长闭环;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构融合场域;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筑教育生态。在此基础上,梳理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地命运共同体的推进路线。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战略;校地命运共同体;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陶静(1989- ),男,河北宣化人,天津职业大学,讲师,硕士;吕函霏(1984- ),女,辽宁鞍山人,天津职业大学,副教授,硕士。(天津 300350)朱莎(1985- ),女,河南安阳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讲师,博士。(北京 101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天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EJE210316,项目主持人:陶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7-0005-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职业教育跨多重“社会域”,与乡村振兴有内在逻辑自洽,是连通教育与“三农”的枢纽,具有基础、先导作用,需有效发挥其服务功能。
共同体是积极群体统一地对内、外发挥作用的结合关系和有机生命组合。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地命运共同体,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是后扶贫时代的趋势。因此,基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梳理与实效提升,本研究就校地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逻辑、系统机制与推进路线进行探究。
一、校地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理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共同体相关研究主要为:着力要素互动,强化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基于贫困治理新格局,构建反贫教育共同体;发挥促进人的本质功能,建设集职业学习、技能培训、科技研发等于一体的功能综合体;发展现代学徒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构“稳固双赢”的师徒命运共同体;谋求发展共生,打造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利益共同体。
综上所述,相关研究更多立足职业教育整体范畴,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细化分析仍不深入,多为基于城乡互动、贫困治理、本质功能、师徒命运、共生利益等角度提出的对策构思,基于构建逻辑与系统机制的命运共同体深度分析仍有不足,这正是本研究确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切入点与“构建逻辑与系统机制”的立足点的依据。
2.实践基础。国外乡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主要有学校主体、企业主体、校企双主体和行业主体四种驱动模式;国内同样由多元主体推动,形成“校园+田园”“学历+技能”“中职+高职”“定制+协同”等“校企、校村、校农”合作模式。多元主体的融合实践样态、校地合作的内生发展探索,为本研究基于“校地”视角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础。
二、校地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逻辑
基于理论与实践基础,从起点、价值和行动三个向度梳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地命运共同体构建逻辑(如图1所示)。
1.起点逻辑。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地命运共同体是由复杂要素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供需错位等结构失衡问题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及服务功能发挥。产教平衡机制的实质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前者从后者获取资源满足自身发展,同时前者充分服务后者实现协同进化。因此,立足“产”“教”两端(乡村振兴、高等职业教育)及桥梁(产教融合)分析逻辑起点。
第一,乡村振兴内涵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立体性的内涵对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校地命运共同体构建提出了“全系统、广范围”要求。
第二,类型教育特征彰显。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都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类型“社会化、跨界、整合、融入人终身发展”的时代特征蕴含着高等职业教育及校地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融通态、联动体”起点。
第三,产教融合高质量实践。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方向。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耦合,推进专业群、课程体与岗位群、价值体同频共振。长效机制是产教融合发挥实质效用、推进系统变革的基石,因此校地命运共同体需要“长作为、远效益”。
2.价值逻辑。基于“全系统、广范围”“融通态、联动体”“长作为、远效益”的起点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地命运共同体的应然价值包括经济影响向综合影响转变、单向扶助向双向共生转变、眼前效益向长远效益转变。
第一,经济影响向综合影响转变。过去,乡村职业教育更多重视实际能力、工作就业与经济收益,凸显“工具理性”。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对于可行能力的重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知识、技能的存量及人力资本的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地命运共同体应该突出基于人的全面、持续发展的“价值理性”,把培育主观能动性、内生发展力作为重心。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现代化”目标升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凸显经济、文化、生态与社会等综合效益,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方向多元化、功能全面化。因此,校地命运共同体的影响由主要依托农业的经济领域拓展为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入“三农”、高效赋能振兴的综合领域。
第二,单向扶助向双向共生转变。对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取向,存在“为农”“离农”“城乡兼顾”等观点,都是将高等职业教育视为乡村振兴的外围要素来审视两者关系,偏向于前者单向扶助后者的视角。而校地命运共同体则着眼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向共生:一方面,服务向度。高等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直接动力与发展效能。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精准扶贫的“扶志”“扶心”“扶智”“扶业”等思路,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质服务系统,稳健产教平台,重构协同秩序,推动企业、社会组织、农民、从业者等内生发展并最终受益。另一方面,反哺向度。乡村振兴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广阔空间与可靠支撑。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与服务乡村振兴需依托乡村自然、文化、经济资源及衍生功能,将提质培优实践在“祖国大地上”“乡村田野中”,乡村振兴战略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动力、专业(群)优化源泉、课程建设灵感、社会服务载体、就业创业阵地。在此基础上,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从互为手段、外围帮扶向互为目的、内部聚合转变,校地命运共同体形成双向融通、共建双赢、互促共生的发展格局。
第三,当前效益向长远效益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确立与行动轨迹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短视定位、短期发展的误区,导致教育效益偏向眼前,而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地命运共同体应强调“长期动态”“后续跟踪”的服务理念,实现从“阶段性培训”到“全过程培育”转变。校地命运共同体与乡村振兴战略内在目标、系统内容的长远性相匹配,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发展定位、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长远性相协调,通过长效机制改革与常态行为优化,破解多主体协同难、多需求统筹难、多领域融合难、多环节衔接难等问题,追求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改革并高层次优化、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并高质量发展、校地命运体系深度内嵌并高水平治理的长远效益。
3.行动逻辑。立足综合影响,依托双向共生,着眼长远效益,借鉴唯物辩证法“要素—结构—功能”的立体互动逻辑,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地命运共同体的行动方向为:
第一,要素上,由乡村产业向城乡全域拓展。我国教育扶贫从物质、技术入手到综合治理,凸显由产业到全域的发展逻辑。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城乡融合”定位日益明显。校地命运共同体全面依托城乡全域的生产、生活、生态载体,着眼“新三农”问题,服务乡村学习型社会建设,以人的全面、持续、多元发展及价值实现为中心,以情感“爱农”、角色“留农”、价值“为农”、技能“善农”、素养“护农”、效能“兴农”为行动脉络,从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全要素发力,在产业提升、文明建设、社会改革、城乡融合等维度展现高等职业教育立体化的要素覆盖、系统化的服务贡献。
第二,结构上,由学校教育向复合供给变革。(1)对象与层次结构相统:“三教”统整、“三职”统筹。在依托校地命运共同体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出孤立、单项式教育供给的误区,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三教”整合发展,促进农民群体及其子女、农业从业与创业者、农村居住与建设者等不同对象的教育统筹;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三职”衔接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层次递进、各有所长的供给侧。(2)主体与内容结构相连:“政校企社民”联合、“动权机能”联动。充分发挥政府、院校、乡村企业、社会组织、农民的主体作用,协同共育、协作共管,多重力量、多方互动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多元供给;转变“唯技术技能”的固有思维,形成“动权机能”联动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框架,即针对教育对象,激发内生动力,丰富发展权利,赋予职业机会,创优社会能力,进而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高素质社会公民。(3)阶段与方式结构相融:职前职后融合、教育培训融汇。传统的学校教育思维下,高等职业教育更为重视职前教育特别是学历教育,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地命运共同体要将职前职后一体化、系统教育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立足不同阶段和多种方式,注重非传统学校生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能工巧匠、基层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生态工程师、文艺创作者等乡村振兴人才。(4)应用与发展结构相通:“六业”贯通、科教联通。高等职业教育要依托产业、面向行业、对接职业、优化专业、着眼就业、培育创业,设计生产型、技术型、服务型、管理型、创业型、文艺型、保障型等多种人力资源发展渠道,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撑;同时,以产业为中心,促进科学、科技、科研与教书、教学、教人的联动相通,提升科研转化效率,实现技术增效振兴。
第三,功能上,由阶段互动向持续耦合升级。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地命运共同体要以“多主体分担责、多中心同合力”为核心,组建多元化、协同性组织进行跨界治理,实现功能的阶段性向持续性延伸、互动层向耦合层深化,建设办学(以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为主)、教学(以院校与企业为主)、验学(以企业与社会组织为主)、督学(以政府、行业协会、第三方组织与社会公众为主)、助学(以政府、企业为主)等全流程衔接、多环节递进的系统化、平衡化、动态化治理机制,实现校地命运共同体持续增能。
三、校地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机制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过程,从动力、运行与保障三个层面分析校地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系统机制(如下页图2所示)。
1.动力: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建成长闭环。第一,应适产业升级、融合与创新之需,助力新引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面临升级(农业现代化提升发展水平)、融合(农业内、外部融合赋能发展动力)、创新(数字化等丰富发展业态)三种趋向,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提供方向匹配、标准相通、数量适当的人力资源、技术转化等要素支持,特别是在专业(群)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新、1+X技能证书开发等方面改革创新,反映产业需求并前瞻引领产业变革。
第二,应适农学习、提能与发展之需,增长新黏性。适应服务对象的职业特点与组织特征,校地命运共同体要构建岗课赛证(岗位匹配、学习培训、竞赛评价与资格考核)一体化、知技情意(善农兴农之知识技能、爱农为农之情感、留农护农之意志)综合化、硬软学制(固定与灵活)组合化、农学(田间与课堂)流动化、理实(书本知识与乡村经验)互动化的乡村振兴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