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一体化培养
作者: 路晓丽 花树洋
[摘要]技能型社会建设以面向“全体劳动力、全生命周期、全部产业链”为特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过程、内容、阶段、评价呈现产教一体化趋势。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一体化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不匹配、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培养机制不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据此,文章提出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一体化培养的应然路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延伸教育阶段、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一体化培养
[作者简介]路晓丽(1983- ),女,山东龙口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开源创新创业学院,副教授;花树洋(1980- ),男,江苏连云港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副教授。(江苏 无锡 214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0439)、2023—2024年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企业大学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HZDB2023039)和2023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招标课题“企业大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KZ202301)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9-0075-06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即要实现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将“建设技能型社会”上升到法律层面。培养和储备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制造业向高技能、高附加值、高竞争力转型的重要保障。技能型社会建设以面向“全体劳动力、全生命周期、全部产业链”为特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过程、内容、阶段、评价呈现产教一体化趋势。本文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视角,审视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一体化培养的趋势、困境,探索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一体化培养的路径,旨在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建议。
一、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一体化培养的必然趋势
技能形成理论强调把技能摆在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开发一体化的技能形成路径,实现政府、人才培养体系、劳动力市场等有效协同。
1.人才培养目标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一体化。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人物保罗·罗默(Raul Romer)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技术进步依赖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对企业生产模式、工艺流程、人才需求等产生深远影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动生产从“自动化”转入“智能化”,人机协同被大量需要,企业生产方式重新回到“以人为中心”。同时,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技术知识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对技术技能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工程。虽然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技术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人数的比值)一直保持在1.5以上。其中,高级技工、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因此,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与产业需求一体化。
2.人才培养内容层:专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一体化。新职教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体现了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国学者谢莉花建立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个人能力—职业素质”能力模型,认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是基础模式,“个人能力—职业素养”是协调机制,情感或意向影响个体的问题解决。李永春等学者认为非认知能力具有长期可塑性,人力资本投资应多关注非认知能力培养。
在技术交叉和高度融合的智能化时代,数据、人才、设备等共同组成智能制造系统。智能环境的复杂性需要人的智慧研判和灵活应对,团队合作、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职业素养有助于协调系统关系,推动组织内技术革新。因此,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重视专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一体化。
3.技术技能形成层:技术理论教育与技术实践教育一体化。从技术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技术理论是技术科学化的反映和体现,要回答技术操作“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实践是指技术的操作与运用,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智能化时代,技术更多表现为科学原理在技术设计和技术工艺上的应用,需要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从技术技能形成过程来看,“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第一,“理实一体化”蕴含着“先实后理”“实中蕴理”的行动逻辑,课程设计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实践为教学出发点。第二,“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具有跨界性和整合性,即职业与教育的交叉、不同类型知识的跨界、多元异质内容的融合。第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体现在教学主体一体化、教学场所一体化、教学师资一体化,即集企业与学校于一体,打破专业教室与企业车间的功能局限;集理论讲授与实践讨论于一体,实现教学空间融合。因此,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注重技术理论教育与技术实践教育一体化。
4.人才培养阶段层:职前能力达标与职后能力提升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技能形成包括技能知识学习和技能经验积累两个环节。其中,技能知识学习发生在学校,技能经验积累发生在车间。学者张学英对劳动者的技能形成进行历史演进研究发现,我国劳动者的技能形成呈现“学徒制内部技能形成—职业教育外部技能形成—产教融合内外技能形成”的演进特点。
学校和企业都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然而,当前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职业培训经费偏低,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技能型社会以覆盖全体劳动力、贯穿全生命周期、囊括全产业链为发展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因此,要发挥学校和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作用,促进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一体化。
5.人才培养评价层: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一体化。技能人才评价是技能人才培训的“风向标”,也是技能人才配置的“定位器”,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对于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2019年4月,《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要求,“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促进书证融通”。通过1+X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将产业端“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流程”融入职业教育端,实现企业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合作,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因此,技能型社会建设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各类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一体化。
二、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一体化培养的实然困境
学校和企业都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但目前我国在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一体化培养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1.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不匹配。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对全国80多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从2020年第四季度到2021年第三季度,制造业用人需求量高居榜首,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用人需求次之,说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调查数据还显示,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中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四类人才的求人倍率(一定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较高,分别为3.08、2.69、2.54、2.54,说明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同时反映出劳动力市场存在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量不足的问题。
此外,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具有高度耦合性。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不高。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同构化”,缺乏特色,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相关度不高,影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我国2017—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数据统计,发现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7—2020年的就业专业“对口率”分别为62%、63%、63%、64%,并且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的就业专业“对口率”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2.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培养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体是职业院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不够。冉云芳等学者研究发现,学生实习短期收益率不高甚至为负数;较低的学生留任率使企业在学生实习结束后获得的长期收益不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自评报告,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设立三级编码分析校企合作情况:一级编码包括专业耦合、平台建设、协同育人三个维度;二级编码包括对接产业、合作企业、育人平台、创新平台、育人模式、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七个方面;三级编码包括服务产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中心等48个项目。
对江苏省20所“双高计划”院校的校企合作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结果如下:对一级编码的各维度进行比较发现,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平台建设,出现频次最低的是协同育人,说明校企合作过程中开展平台建设较多,校企协同育人深度不够;对三级编码的各项目进行比较发现,校企合作中出现频次最低的是教学资源,次之是师资队伍,说明企业较少实际性地参与课程方案制订与人才培养。
此外,我国企业的技能培训体系仍不完善。学者王星对企业内部培训机制进行调研发现,41.5%的企业内部有体系化的技能培训机制,33.8%的企业内部有技能等级评价机制;对产业技能工作培训的意愿调查数据显示,83.6%的产业工人希望接受不同类型的培训。由此可见,产业工人技能培训意愿与培训实际参与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培训内容看,企业技能培训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企业技能培训主要面向企业内部员工,与产业链伙伴、高等教育机构等的合作较少。从培训师资看,企业技能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并且培训教师主要由行业专家、企业内部优秀员工或业务骨干担当,社会认可度不高。因此,可以说学校技能教育与企业技能培训融通不足。
3.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我国技术技能人才评价经历了考工升级制度、工人考核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目前逐步向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演进。然而,当前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构建还处于初始时期,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学校人才评价与企业人才评价存在脱节。首先,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仍以“标准化评价”为主,侧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内容中缺少职业教育特色的相关指标设计,失去“职业本色”;评价过程局限于学校内部,缺少行业企业的参与,因而社会认可度低。其次,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评价的依据主要是技能等级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但由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评价工作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如缺乏自主建立技能等级评价体系的技术与能力等。第二,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转换不畅通。优化人才评价是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资历框架,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仍处于分离状态。当前,教育部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促进产教协同育人,试图打破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壁垒,但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分制度不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分与课程学分无法转化、不同部门主导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没有建立转换标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