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进路

作者: 徐承萍 赵蒙成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引性和规定性,要全面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必然要加快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职业教育必须强化中国特色、类型教育特色,体现实践进程的方向性与过程性。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必须坚守价值追求,围绕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和竞争力不强两大关键问题,着力于重塑职业教育形象提升社会美誉度,以良法善治消除职业教育系统性歧视,优化学制以打破阻碍学生持续发展的藩篱,以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企业办学主体身份认同,让更多的大国工匠成为职教良师,全面赋能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关键词]中国式现化化;职业教育现代化;中国特色;类型特色

[作者简介]徐承萍(1980- ),女,安徽南陵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在读博士。(江苏  苏州  215000)赵蒙成(1969- ),男,河南驻马店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5-0012-08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命题,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方式、手段,也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深刻意蕴。立足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引性和规定性是全方位和系统性的。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共生发展,发挥着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优化教育体系、增进国际交流的作用,在面向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①。因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既是全面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之必需。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实践特征,可以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和实践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统筹部署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大战略,共同推动构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教育进行了全局性定位和总体性布局。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融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和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必须服务于人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一)中国特色与类型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价值理念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引领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导向与践行方向②,价值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理论及科学推进其实践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看,鲜明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高质量和类型教育特色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1.民族性与中国特色。“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因素和民族性因素交互作用的社会发展过程。”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缘起世界格局变迁、国内政治发展以及理论本土化建设要求,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为基本特征,以执政党为主导的驱动机制、以高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念、以全过程为标准的民主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以胸怀天下为方向的全球视野为本质要求,而终将在经济、政治、教育、法治、文化、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全领域着力实现④。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及各个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行动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

2.高质量和类型教育特色。中国职业教育在促进个体更好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更好发展上作用斐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呈现出定位类型化、办学多样化、体系融通化、制度系统化、合作纵深化等新特点和新局面,但也面临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创新力度不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贯通不充分、国际影响力不够等问题。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和重大理论成果显示度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建构的力度要逊色于实践发展程度,创新自主性以及理论体系性不足,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前瞻性引导和实践指导还不强。中国职业教育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迈入新的发展征程,达到新的发展高度。要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因而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当下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命题无不关乎“类型教育”特征问题,无不强调职业教育的独立性和适应性,所以彰显类型特色是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方向性与过程性: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既成状态,而是面向未来的进行着的状态。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可以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其进程具有实践性,从目标和过程两个维度观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未来指向和过程性特点。

从目标维度来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时,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具有方向性和预期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然为实现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确立了更高的发展起点。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时,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全面建成,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全面发挥;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体系更加自信,充分包容而思想独立,高度自洽且能够充分对外辐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加优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创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成熟运行高效,各类资源集约利用效益最大化,职业教育具有的美誉度更高,社会吸引力极大;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优势更加突出,服务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动态匹配积极引领,受教育者技术技能和人文素养全面发展,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职业教育社会贡献度不断提升。

从过程维度来看,要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采取的路径、方式和手段,具有过程性和实践性。对于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来说,过程是一个更为本质和核心的维度。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必然体现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要遵循教育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同时更强调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更凸显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类型特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均表明,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求,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关键变量,创新是现代化的动力机制,而教育需要积极推动现代化各要素的聚集。因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方式和手段选择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系统实践的普遍逻辑,更要聚焦解决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教育人口规模大、社会吸引力不强、产教融合不深等特色问题。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方式和手段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可以预设,但路径、方法、手段本身是多元而具体的,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需要接受时代检验,并不拘泥于过往经验、权威话语。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的阻力

职业教育现代化坚持问题导向,是基于解决问题而生的理论与实践方案,要面向未来、全面推进,坚持彰显中国职业教育特色和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致力于构建中国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首先面临着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竞争力不强两大障碍。当然,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和竞争力不强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历史研究和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从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去设计解决方案并指导改革实践。

(一)吸引力不足: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痛点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表现在人们关注、了解职业教育,对其本身和毕业生有好印象⑤。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时代变迁。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是一个国际性的议题,但在我国问题尤显严峻。当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有两个典型的表现:一是职业教育对学生及其家长缺乏吸引力。学生及其家长通常不会将接受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的主动选择和第一选项,接受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只是普通高中、高等学术教育落榜后的递补志愿。二是职业教育对企业也缺乏吸引力。企业主动、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意愿不高,企业更愿意与普通高校技术合作、吸纳其毕业生,公众和企业也鲜少主动向职业院校购买技术技能培训服务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及其家长、对企业缺乏吸引力,最直接地影响着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质量问题,而更深刻的影响在于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和系统性被破坏,造成技术技能型劳动力供给无法适应国家产业结构性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发展要求,以及低技能、无技能人口的劳动力浪费和由此衍生的共同富裕目标和个体现代化目标实现进程受阻。

然而,近现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并非天然地缺乏社会吸引力。清末民初的统治者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逐渐意识到实业教育的重要性,推动了新式职业教育的勃兴。期间推进的学制改革对于职业教育向近代化转型具有标志性意义⑥,普通教育之外的实业教育系统成为国家主导的中国职业教育体体系之肇始,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制改革悄然引领着教育“从取士到育才”⑦的转向,突破性地为统治阶层以外的普通民众提供了接受教育、技术技能教育的机会。在当时的国情之下,这种教育机会必然不能充分供给,因此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弥足珍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1949年之后,有序发展的中等专业教育支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家工业体系构建,在随后的国家恢复和发展时期,职业教育积蓄了助力改革开放的能量⑧。20世纪80年代,在公众心目中,考中专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最好出路,考中专是优先于考高中的选择。比较而言,这一阶段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对社会公众最有吸引力的时期。

2.基于工业化核心资源视角的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原因分析。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经济增长、思想革命、制度创新和社会转型,职业教育与工业现代化相适应或可为研究职业教育吸引力提供另一个认知视角。从不同视角切入,可以给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不同判断标准⑨:文化视角分析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重伦理轻技术的传统文化、工业文明价值观的缺失及其由此导致的技术技能人才地位低下⑩;相关政策文本研究得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政策保障力度、社会参与程度、职教体系完善程度、办学质量、公众认可程度等维度11。工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工业的核心资源,工业化水平带动职业教育发展12。清末民初和新中国初期两个时期的职业教育吸引力上行与中国工业化进程时间线发生重叠,前者对应晚清的工业化自救,后者对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期,国家和社会有需要,受教育者有出路,民族工业萌芽期和初期工业化进程相应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升。清末民初学制变革到新中国初期中专教育强势发展还进一步显示,职业教育与工业化进程的适应性,首先需要确保职业教育体系的匹配,核心在于职业教育内容的匹配,然而关键却依赖于受教育者的技能习得和技能增值。

《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21)》指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要实现成熟的工业化,需要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建设同步推进13。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并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当下,职业教育吸引力却未有显著提升,必然要向职业教育系统自身寻找原因。而可能的原因在于,职业教育政策供给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及职业院校等办学主体尚未准确把握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上述发展特征和发展要求,未能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科学的技能人才使用机制。所以,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优化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以及促进职业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