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与路向

作者: 赵小青

[摘要]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在发展特征上,其要具有高水平的支撑经济能力、高质量的现代职教体系、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能级、高效能的产教融合实力;在发展逻辑上,要对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遵循规模与质量相统一、兜底与赋能相统一、技能与德育相统一、升级与创新相统一、内生与外联相统一的基本逻辑;在发展路向上,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目标,丰内涵以实现发展的新质量、强类型以建构发展的新体系、优治理以生成发展的新生态、促开放以贡献发展的新方案。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特征;逻辑;路向

[作者简介]赵小青(1982- ),女,安徽宣城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江苏  南通  226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JDSZK09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5-0020-08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全面建立独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韵味、体现中国风格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对于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从更深层次上赋能人民群众的技术技能,助力社会公众获得更强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的总量和质量,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一、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特征

(一)高水平的支撑经济能力

2022年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设置1300余种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近十年来,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毕业生①。而在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经济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维度,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兴产业不断兴起,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尤其是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力推进,我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快速发展,一大批“互联网+制造”、智能工厂、数字工厂等新生产、新业态、新模式大量产生,岗位标准、岗位技能、岗位能力等逐步发生革命性变化,需要大批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进行支撑。职业教育现代化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共生发展,不断提升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在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专业发展能级对接产业发展能级、技术技能人才水平对接岗位新标准等层面具有更强的契合度,推动教育链、人才链融入产业链、创新链,加快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切实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地输血。

(二)高质量的现代职教体系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职教体系所呈现的高质量,应重点体现于三个层次:一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高质量。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进行协同衔接,未来通过国家学分银行、国家资格框架等全面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成果互认、资格资历互认、实践技能互认等,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职工和产业工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和晋升通道。二是职业教育不同层次有效贯通的高质量。在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职业学校体系基本建成的基础上,以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协同融合等为主线,全面促进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发展质量,使各层次的职业教育既能够在纵向上为学生实现学历层次的跃升,又能够在横向上保障教育教学资源的延续性和优质性,最终使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质量合力。三是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无缝衔接的高质量。职业院校在高水平完成相应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还要具备面向企业职工、社会人员提供优质职业技能培训的能力,应切实瞄准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劳动者技术技能提升需求,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融入技能培训之中,提升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的服务能力。

(三)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能级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现实,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基础。尤其是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中职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等一系列建设计划或行动的接续实施,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更加匹配,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发展的能力越发突出,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更加稳定。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维度上,就是要进一步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结构与竞争力的要求,分析研判行业企业的发展潜质和技术技能岗位的未来需求,强化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在能力水平、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等各层面的审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前瞻性的专业课程体系知识图谱,全面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养质量和标准,以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能级对标我国战略性、重要性行业产业人才需求,能够实现定制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

(四)高效能的产教融合实力

校企全面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最突出的人才培养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开展了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现代学徒制等一揽子产教融合试点工作,政行校企合力办学、行业企业全面介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校企共同体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职业院校的专业与行业、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能力日益凸显,校企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共进性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现在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能力上,就是要进一步夯实校企合作的基础,在新的发展平台和发展能级上具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更深入的合作内容、更多元的合作项目,以融合的“全”“深”成就合作的“准”“势”,使职业院校能够服务支撑行业技术改造、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使企业能够助力职业院校获得最先进的技术技能要素、最新的岗位标准体系、最契合的仿真实训场所,真正达到人才培养与生产实境的“零距离”,促进产业发展的需求结构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教育结构全方位衔接。

二、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发展逻辑

(一)规模与质量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而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需求和整个产业不断地迭代升级,大规模的人口就要持续地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职业教育作为目前教育体量最大、教育层次最丰富、培养面向更契合产业实际的教育类型,必须要坚持规模与质量相统一的逻辑。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每年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超过1000万,基本上能够覆盖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②。但是,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仅有26%,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居高不下,这充分表明仍有大量的劳动者需要通过职业教育获得一技之长③。而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则又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是在保障规模基础上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在我国人口政策调整成效不够显著、劳动力人口呈总体下降趋势以及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持续加大增量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教育和存量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确保这些劳动力具有更强的就业能力和更高的岗位适应能力,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同步推进,努力为所有适龄人口和有意愿进行技能提升的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元、优质高效的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与培训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逻辑。

(二)兜底与赋能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与接续发展,需要通过高质量就业和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予以实现。职业教育具有兜底、强基、助困、赋能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面向贫困地区与人群大力实施精准化教育投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至2020年底,累计有8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④。而在新时代中国迈向新征程,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要具有更强的赋能能力,主要是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地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实用人才、管用人才,优化农村人力资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赋能技术工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帮助他们获得更强的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增强其进入工作岗位的能力,使其获得更好的收入进而尽快转化为中等收入群体;赋能人民群众的就业技能,使广大群众具有更优质、更先进、更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全面增强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三)技能与德育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的富足和高度的文明程度是其重要的特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以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底蕴作为己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面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求,将技能培养与德育培养相统一,全面彰显中国职教的独特内涵和魅力。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制造业,而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是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中国职业教育源源不断地向实体经济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以及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技术创新动能,是做强实体经济、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基础。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不局限于具有传统高超实际操作能力的素质,而是更多地融合数字化素养的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高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是现代产业工人与现场工程师的结合体。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将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使其既掌握一技之长,又具有崇高的工作荣誉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和道德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教育教学中,培养具有坚定信仰和高尚道德的现代公民,让学生成为“心中有信仰,手中有绝活,脚下有力量”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四)升级与创新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实体经济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转型的过程中,同时也在逐步转向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升级和创新。2023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在产业结构上持续调整优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引导资源型产业有序发展,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高耗水行业产能规模;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协调协同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广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体系、资源节约利用⑤。这充分表明,我国坚定不移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瞄准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立足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低碳发展的总要求,着眼于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契机,一方面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定位,根据产业绿色发展的现实,淘汰一批面向传统重污染、高能耗产业的专业,改造、转型、升级一批不完全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专业,在专业内部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验实训体系中注入节能环保、生态保护的最新技术技能,增强专业发展与产业绿色发展的匹配度;另一方面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山水林田湖草沙产业、现代农业、新能源等创新性开设专业,以优质的专业发展和高度契合的人才培养能力支撑绿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