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学制人才培养视域下中高职一体化的省域实践
作者: 陈鹏[摘要]基于长学制人才培养的视域,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具有强有力的政策话语基础和教育价值意蕴。江苏省中高职一体化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五年一贯制、分段贯通制、内生贯通制等典型模式。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政府高度重视,推动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教育部门统筹,引领一体化标准体系建设;中高职衔接联动,推动一体化人才培养;多方协同评价,确保一体化人才培养效果。针对中高职一体化存在的部分问题,建议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研制中高职一体化系列标准;加强利益相关者常态合作,优化一体化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培养内涵建设,建构一体化课程、教材体系;规范效果评价,健全人才培养评价反馈机制。
[关键词]长学制;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贯通
[作者简介]陈鹏(1982- ),男,山东单县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研究项目“职业院校课程教材与人才培养质量”(项目编号:JCSZDXM2022013)和2021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江苏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JYB003,项目主持人:陈鹏)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9-0037-09
中高职一体化是指基于接续性人才培养的逻辑,一体化设计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已有关于中高职一体化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基于考试评价的一体化设计,如通过科学设计职教高考接续中职与高职学段,形成凸显类型教育的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此为松散型一体化;另一种是基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设计,如通过五年一贯制或分段贯通培养等方式,较为紧密地衔接中职与高职教育,形成基于长学制的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此为紧密型一体化。本研究基于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的基本思路,以长学制人才培养为视域,以江苏省为例,探究较为紧密型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与运行规律,并在审视问题的基础上,为高质量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推进提出策略建议。
一、一体化缘起:长学制人才培养的话语实践
长学制人才培养视域下中高职一体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既具有强有力的政策话语基础,又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指向,是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长学制人才培养的政策话语
长学制人才培养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省域层面,都得到了相关政策的强力支持。具体而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学制政策产生经历了从“贯通培养”到“长学制培养”的变迁过程。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2014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强调在确有需要的职业领域,“实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基于教育部的贯通培养政策,各省不断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其中,江苏省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为依托,于2012年制定《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开始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范围内探索中职与高职、中职与应用本科、高职与应用本科等不同合作形式的多元贯通培养模式。
在贯通培养模式逐渐成熟的基础上,“长学制培养”的话语体系得以诞生。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在部分专业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规范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贯通专业以始读年龄小、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为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基于此,江苏省也积极转化“长学制培养”的政策话语。例如,在江苏省教育厅印发的《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 年)》中特别指出,“推进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在“长学制培养”话语的引导下,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进一步推广,各类贯通培养模式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长学制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
长学制人才培养是将人为划分的不同层级的学段衔接在一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个体成长的线性规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实践可行性。长学制人才培养在基础教育领域有着较为成熟的实践探索,有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十二年一贯制,以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十五年一贯制,为创新型人才的接续培养创造了“非内卷”的教育生态。有研究者基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建构了十五年一贯制“横向集群”与“纵向螺旋”纵横交织的立体式课程结构①,为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引导。在高等教育阶段,长学制人才培养同样有较为成功的探索,主要有面向高端研究型人才的硕博连读、直博一贯制培养,以及面向医学高端应用研究型人才的本硕或本硕博一贯制人才培养,如“5+3”一体化、“4+4”和八年一贯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②。这些都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长学制人才培养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基础和实践样板。
基于长学制人才培养视域的中高职一体化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接续性培养诉求,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长期以来,体制机制壁垒引致的中职升学“天花板”效应,限制了广大技能型人才追求高等教育的权利,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被迫提前流向劳动力市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在长学制人才培养方面理应具有与普通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权利,也理应为职校生提供和普校生一样的待遇支持,为他们的升学、高质量就业提供便利。职业教育长学制的实施,遵循了技能型人才阶梯性成长的进阶规律,破解了现有职业教育分层培养的阶段性桎梏,有效推进了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同时,长学制人才培养为更多的中职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向上进阶的通道,凸显了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完整性、畅通性③,彰显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独有的轨道系统和进阶路径。
二、一体化样态:江苏省中高职一体化的典型模式
江苏省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代表,在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基于长学制人才培养视域的中高职一体化也具有多元灵活形式。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根据贯通培养的类型以及衔接的松散程度,可以将江苏省长学制人才培养视域下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五年一贯制
五年一贯制,即实行中高职一体化的五年完全贯通制建制,五年全部在同一个学校场域内完成,初中起点入学,毕业时获得高职专科毕业证书,是最为紧密的贯通类型。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江苏省充分利用优质中职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紧密型的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主导型主体主要有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由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或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负责统筹协调,由下属的各个分院或办学点具体实施人才培养。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江苏省教育厅直属的事业单位,兼具学校事业属性,实行“小学院、大学校”的办学模式④,下设若干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分院,或者三年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办学点,承担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任务。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是一种典型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学院主导性⑤。在学院的主导下,各个分院或者办学点实行五年一贯制的成建制,在同一个教学场域,采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立五年一贯、循序渐进、通专融合的“基础+平台+专项+拓展”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进阶规律,形成工学交替、学用互嵌、螺旋递进的人才培养路径,赋能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⑥。自成立以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整合地方优质中职教育资源,拓展分院或办学点,2023年共有104个分院和办学点,设置211个专业,1063个专业点,招收65540名初中应届毕业生。⑦根据规划,在“十四五”期间,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将“保持在同期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体规模的30%左右”⑧。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人才培养既稳住了中职教育的“基本盘”,又符合特定专业领域长学制学习的需要⑨,在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2022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分段贯通制
分段贯通制不同于五年一贯制在同一所学校进行全链式人才培养,而是在两所不同学段的学校通过双方合作的方式进行一体化设计、分段式培养的模式。江苏省自2012年以来,依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通过不同组合方式形成的分段贯通模式,培养专科或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包括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中职与应用本科“3+4”分段培养、五年制高职与应用本科“5+2”分段培养、高职与应用本科“3+2”分段培养、高职与应用本科“4+0”联合培养。其中,“3+3”项目由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共同承担,前三年的学习地点在中职学校,后三年的学习地点在高职院校,相比于浙江省中职与高职“3+2”项目,在高职学段延长一年,保证了高职学段的人才培养质量;“3+4”项目的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后四年在应用本科高校学习;“5+2”项目的前五年在五年制高职院校学习,后两年在应用本科高校学习;“3+2”项目的前三年在高职院校学习,后两年在应用本科高校学习。“4+0”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贯通培养项目,将在后续内生贯通制中具体介绍。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各年度公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的招生数据,自2012年以来,江苏省中职与高职“3+3”、中职与本科“3+4”、五年制高职与本科“5+2”、高职与本科“3+2”四类模式共有7251个项目,招生30万人左右,其中2014—2023年的十年间共招生271361名,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轨道的学生提供了向上进阶的升学通道,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在中高本分段贯通培养项目的具体实施中,合作双方院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协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除了“4+0”项目外,各分段贯通培养项目的学生在学段过渡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通过转段考试方可进入后段学校学习,而且在前段的学习过程中,也会接受后段合作学校的过程性考核与质量监控。总体上,由于学历进阶的优越性,中高职一体化分段培养项目相对于三年制中职项目而言,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度更高、吸引力更强,“江苏盐城742分中考生报考师专”即是“5+2”七年贯通培养项目的魅力所在。
(三)内生贯通制
内生贯通制是分段贯通制项目的变种,即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置于前段学校中,考核合格后获得后段合作学校的学历,包括高职与应用本科“4+0”“5+0”项目和五年制高职与应用本科“7+0”项目。其中,以高职与应用本科“4+0”项目为代表,该项目以合作本科高校名义招生,四年全程在高职院校学习,考核合格后获得本科高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因此,内生贯通制名义上是高职院校与应用本科高校联合培养,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其实质是学生仅在高职专科院校一个场域内完成所有学业,“足不出户”就可以内生“贯通”至本科高校,获得本科学历。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2年以来共有28所本科高校与41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350个“4+0”项目,涉及61个专业,在2014—2023年的十年间共招生13218人。“5+0”项目是“4+0”项目在部分医学专业领域的拓展,主要针对预防医学专业,由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开展五年制内生贯通人才培养。“7+0”则是“5+2”贯通培养项目的变种,也称为七年一贯制,即学生七年的时间全部在高职院校学习,毕业时获得合作本科高校的学历,这一项目目前主要针对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