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项目式学习接受度的影响路径研究

作者: 叶亮 许洁 李思琦

职业院校教师项目式学习接受度的影响路径研究0

[摘要]根据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对项目式(PBL)学习的接受度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PBL在职业院校中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为后续职业院校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通过调研问卷采集了355位职业院校教师的相关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PBL接受度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学科教学知识(PCK)、PBL感知有用性、PBL使用态度以及PBL行为意向是影响职业教师PBL接受度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年龄、教龄以及参与PBL培训的频率也对PBL接受度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职业教育;PBL接受度;影响路径;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叶亮(1987- ),男,甘肃民勤人,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内蒙古  阿拉善  750306)许洁(1999- ),女,河北邯郸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浙江  杭州  310058)李思琦(1992- ),女,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讲师,博士。(广东  珠海  519087)

[基金项目]本文系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科研课题“面向中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项目式学习设计研究”(项目编号:AZY202202,项目主持人:叶亮)和2023年广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核心素养导向的高等师范院校职前科学教师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2GXJK420,项目主持人:李思琦)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9-0073-06

一、研究背景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了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质量的重要性。推动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质量提升的重要方面。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在课堂、实训场所等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中将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有机融合并生成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的过程。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实施“项目”工作来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学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合作性等核心原则。职业教育的PBL强调以实际工作项目为基础,通过对项目的认知、分解和规划,建立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关系;教学过程以项目计划中的问题为导向,并以解决问题、提出对策和完成项目为目标。但在实施PBL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结构较为松散,活动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对教师在项目设计、管理能力、课堂管控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等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在教学过程中可能缺乏的经验和能力,从而提升其专业实践水平。PBL不仅强调师生间的协作学习,也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构建教学共同体。对于教师而言,积极使用PBL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相关专业素养,将有助于提高其在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水平。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对PBL的接受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

近年来,PBL在职业教育中的理论研究逐渐丰富,许多学者致力于构建职业教育的PBL教学模式并探索其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例如,胡雷基于翻转课堂将PBL应用于高职学生的专业课程,发现此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刘艳艳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应用PBL,成功实现了数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康丽娟认为在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中开展PBL,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些研究均着重于PBL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为PBL对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然而,职业教育中的PBL实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班级学生过多、项目化教学场地不足、教材不适用、学生之间学习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等障碍。此外,“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对PBL理解有偏差也成为制约职业教育PBL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综上,本研究将以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作为理论分析视角,利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索职业教师的PBL接受情况和影响因素,以期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方法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二、研究假设

TAM是由戴维斯(Davis)于1985年提出的信息系统理论模型,旨在通过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来研究用户对技术的接受程度。该模型包括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两个要素,两者通过间接影响使用技术的态度和行为意向,进而影响是否使用技术的决定。目前,TAM理论模型已经发展成为简洁的预测行为者接受行为的模型,并在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接受度预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PBL被归入智能技术范畴,因此也适用于TAM模型。但在之前的文献中,PEOU通常被视为物质技术接受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仅纳入PU作为变量进行考察。此外,PCK是否直接影响职业院校教师的PBL使用态度也成为接受度路径中的重要因素。

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四个假设:H1职业院校教师的PCK对PBL感知有用性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H2职业院校教师的PCK对PBL使用态度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H3职业院校教师的PBL感知有用性对其PBL使用态度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H4职业院校教师的PBL使用态度对PBL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根据上述假设关系和影响路径预测(如图1所示),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验证和修正以上假设。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旨在针对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教师进行调查,涵盖中等职业学校、高职专科学校和高职本科学校,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研究前期,对调查问卷进行初步的小范围试测,随后根据试测的实际数据对问卷进行相应的修正,以保障问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调查后续阶段,运用修正后的问卷,开展大范围调查,共收回368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3份,得到了355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6.5%。表1为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统计情况。

(二)调查工具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题目修订自成熟问卷,分为两部分,共22个题目。第一部分是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校所在地、学校性质、教授科目、专兼职情况、对PBL的熟悉程度以及PBL培训频率,共有9个题项。第二部分是关于职业院校教师PBL接受度的调查,包括4个维度,其中1~4题为PCK、5~7题为PBL感知有用程度、8~10题为教师PBL使用态度、11~13题为教师PBL行为意向,具体题目表述及来源详见下页表2。

同时,对职业院校教师PBL接受度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在内容效度上,参考了该理论领域权威量表,并结合典型调查对象特征进行本土化改编,征求了专家意见,对表述不清的题项进行了修改,从而形成了职业院校教师PBL接受度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果。在结构效度上,通过对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考察,PBL接受度量表中各维度包含的题目对各个因子的负荷在0.885~0.932,解释变异量达到90.852%。相关指标也都符合测量学要求,PBL接受度量表及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949~0.963,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三)数据处理

职业院校教师PBL接受度问卷采用了李克特(Likert)5点量表形式进行计分,将“非常符合”记为5分,“符合”记为4分,“中立”记为3分,“不符合”记为2分,“非常不符合”记为1分。得分越高,表明该教师对项目描述的认同程度越高,PBL接受度也越高。问卷数据将通过SPSS25.0和AMO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评估教师PBL接受度。通过相关性分析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系数,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分析影响职业院校教师PBL接受度的可能因素。

(四)结果分析

1.教师PBL接受度整体水平。根据实测数据得出,职业院校教师PCK得分为3.382分,该维度得分相对较低,说明教师使用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PBL感知有用性得分为3.410分,PBL使用态度得分为3.489分,PBL行为意向得分为3.477分,这些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分数差异较小。由此可见,职业院校教师对PBL接受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PBL使用态度”维度得分最高,表明教师对使用PBL教学的态度较为积极。

2.职业院校教师PCK、PBL感知有用性、PBL使用态度、PBL行为意向的现状。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探究性别、年龄、教龄、PBL培训频率的影响力度。

差异分析表明,性别对职业院校教师PCK、PBL感知有用性、PBL使用态度、PBL行为意向无显著性影响,但男性教师在各个维度上的均值要略高于女性教师。在年龄方面,年龄对职业院校教师PBL使用态度(p=.012<.05)、PBL行为意向(p=.001<.01)有显著影响,但对其他两个维度无显著影响。此外,青年教师对PBL行为意向的接受程度较高,而教师年龄越大越不愿意接受PBL。总体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PBL感知有用性、PBL使用态度和PBL行为意向的得分逐渐降低。在教龄方面,教龄对职业院校教师PBL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p=.018<.05),但对其他三个维度无显著影响。新手教师(5年及以下)处于适应期在PCK方面的表现不佳。教龄6~10年的教师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PCK得分也较低。而教龄11~20年的教师进入职业发展的黄金期,PCK得分高于其他教龄阶段的教师。虽然教龄在21年及以上的教师在PCK维度上得分较高,但其PBL感知有用性、PBL使用态度、PBL行为意向处于最低水平。相反,教龄在5年以下的职业院校教师在PBL感知有用性、PBL使用态度、PBL行为意向维度得分普遍较高。在PBL培训频率方面,PBL培训频率对职业院校教师PCK、PBL感知有用性、PBL使用态度及PBL行为意向均有显著影响。即PBL培训能够增强教师PBL感知有用性,进而促进其在教学中采用PBL。

经过相关分析发现,职业院校教师的PCK、PBL感知有用性、PBL使用态度与PBL行为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PBL感知有用性和PBL使用态度以及PBL行为意向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r=0.751,p<.01;r=0.807,p<.01),说明这两个指标对PBL行为意向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此外,PCK与PBL感知有用性的相关系数也较高,表明职业院校教师的PCK对PBL感知有用性具有显著影响(r=0.723,p<.01)。PBL感知有用性与PBL使用态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高(r=0.856,p<.01),表明职业院校教师的PBL感知有用性直接影响PBL使用态度。

3.教师PBL接受度的影响路径。根据设定的研究模型,在AMOS21.0软件中构建PCK对PBL接受度的影响关系模型。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模型检验,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整体分析。下页表3展示了PBL接受度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通过综合考量GFI、CFI等指标,样本模型的拟合度较为良好,处于接受范围内,可以得出该模型的基本适配度是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