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探索
作者: 郑清松 王波[摘要]在全面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学徒制有助于加速职业教育提质增效,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输送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理论逻辑来看,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在政策制定、校企合作、常态治理、要素共享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层次政策体系尚未完善,政策执行效果有待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相对不足,“校热企冷”现象亟待破除;多元协同治理框架不健全,参与主体缺位现象突出;校企资源要素流动不畅,优质资源整合力度较弱。基于此,应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部门联动;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构建多元治理框架,完善特色学徒制治理模式;畅通校企资源双向流动渠道,促进优质资源互联互通。
[关键词]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特色学徒制;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郑清松(1989- ),男,浙江金华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王波(1982- ),男,浙江金华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中心,教授,博士。(浙江 义乌 3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课题“职业教育产教综合体熵增模型构建、机理分析与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2JYTYB11)、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规划课题“企业参与中国特色学徒制动机、成本、收益的实证和机理研究——基于社会交换论的视角”(项目编号:2023SCG216)和2023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基于共生特征模型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路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3N1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3-0037-07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由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要素组合而成,从量变逐步到质变的渐进式发展过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历经多年实践与探索,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筑牢了发展基石。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5月,国内职业院校数量已达到1.2万所,在校学生规模高达2915万人以上,共组建1500余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学徒制逐渐由区域性的探索行为转为全国大力推行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这有助于加速职业教育提质增效,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输送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进一步提出“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鼓励职业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化合作,联合开展学徒培训。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视程度。当前,中国特色学徒制还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推动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工作走实向深,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已然成为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议题。鉴于此,本文力图阐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全面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多维困境及纾解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为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计,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这暴露出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和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基于此,辩证看待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提高学徒培训的实效性、高标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扩大技能型人才供给至关重要。
1.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政府、职业院校及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立足于基本国情和本土实践,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探索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过程。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突出表现为职业院校领导通常由政府任命、办学经费大多来源于国家财政等。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发展将市场参与排除在外。伴随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呼唤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 开创校企合作走深走实新局面,着力打造“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是紧扣产业变革、技术变革、组织变革需求,坚持政、校、行、企统筹联动,提高技能型人才供给水平。这要求职业院校紧跟产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改革课程标准、专业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联合企业开展学徒培训,加强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双导师联合育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2.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紧要任务在于加快技能型社会建设,扩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从而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中国特色学徒制具有管理模式新颖、学习形式灵活、招生招工一体化等优势,可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畅通技能型人才发展通道,有效缓解人才供需矛盾。
中国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有益于培育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此为指引,校企双方在汇聚优质培训资源的基础上,可采取“师带徒”、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举办培训班和集训班等方式,围绕岗位需求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学徒培训。相较于传统学校教育而言,中国特色学徒制基于“做中学”“理实一体化”等原则,促使学徒培养方案紧贴生产一线,能够破解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低的问题。
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困境
1.政策之维:多层次政策体系尚未完善,政策执行效果有待提升。中国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供给,为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联动育人绘制“作战图”和“施工图”。近年来,我国已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围绕中国特色学徒制进行统筹谋划,为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指明方向。不仅如此,新职教法进一步提出“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引导企业按照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鼓励和支持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企业特别是产教融合型企业与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将特色学徒制上升至法律层面。
但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政策法规大多停留于宏观层面,尚未明确界定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行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具体职能,且缺少细化的、可操作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例如,有的省份的政策提出“支持建设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单位,对成效突出、示范作用强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这一表述较为笼统,缺乏关于“成效突出”“示范作用强”等方面的明确界定标准。由此来看,宏观层面的相关政策大多为立足于全局视角的指导性意见,并未着眼于教学保障和过程监管等层面研制实施细则,对特色学徒制相关利益主体的职责缺乏明确规定。受此影响,在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进程中仍存在“真空地带”,导致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主体长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容易引发校企利益纠纷问题。
从省级层面来看,各地区关于促进特色学徒制发展的若干政策存在合力不强、协同性不足以及“碎片化”现象突出等问题,导致政策红利难以得到充分释放。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特色学徒制推行过程中不仅要为行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经费保障,还要给予学徒适当的补贴资金,这不可避免地会给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压力。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量,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存在“象征性执行”或“选择性执行”相关政策的情况,继而引致“政策执行梗阻”问题。切实提高政策供给质量,加强相关政策执行与落实,已然成为促进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2.合作之维:企业参与积极性相对不足,“校热企冷”现象亟待破除。中国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长期面临“校热企冷”、校企融合不深、企业主体地位缺失等问题。不少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学徒进驻企业学习、各类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环节,存在“走过场”的形式主义问题,并未在教材、课程和教学等领域进行全面对接,缺乏现代学徒培养的常态化合作机制。
教育部对现代学徒制前三批试点单位的验收数据显示,在第一批试点单位中,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数量分别为27所、100所,在各类试点单位中占比达16.4%、60.1%,而企业数量仅有8家,占比仅为4.8%;在第二批试点单位中,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数量分别为38所、154所,所占比重高达18.7%、75.9%,反观企业数量仅为5家,所占比例降至2.5%;在第三批试点单位中,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数量分别为29所、156所,占比达14.9%、80.4%,参与试点的企业仅有4家,占比更是低至2.1%。上述数据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企业参与学徒制的积极性相对不足。
中国特色学徒制是一个通过投入经济要素,由校企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生产过程。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施周期大多长达数年,企业作为资源投入的关键主体,需要承担学徒工资、学徒管理成本、企业师傅培训费用等高昂成本。然而,参与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的企业往往面临着学徒流失严重、投资回报周期长、投资与回报失衡等诸多潜在风险,收益存在不确定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参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推动校企双元育人,对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治理之维:多元协同治理框架不健全,参与主体缺位现象突出。由于特色学徒制涉及一系列利益相关者,政府有必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着力搭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框架,以减少集体行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助力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政府监管缺位现象犹存。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在于提升政府监督治理效能,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利益和“双重身份”。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尚未明晰学生在特色学徒制推行过程中的权利与责任,缺乏对受教育者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及基本权益等方面的有效监督。政府监管缺位导致部分企业在滥用学徒培训权力的同时,将学徒视为廉价劳动力,进而产生学徒工作时长过长、薪酬待遇偏低等问题,致使学徒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不利于促进学徒培训规模和质量有效提升。
第二,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不足。构建特色学徒制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应围绕“评什么”“谁来评”“如何评”来展开。根据相关研究的网络抽样调查数据可知,接近于50%的职业院校以企业出具的相关证明作为考评依据,对学生的企业实习情况开展评价,存在考核流于形式的普遍现象。另外,学徒培养考核依然以校企自我评价为主,存在第三方监督和评价机构缺失、外部监督与评价缺乏等问题。这不利于推动中国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难以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在优化校企联合育人机制、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导向作用。
第三,行业协会参与不足。作为中国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主体,行业协会具有公益性和非政府性等特征,在保障学徒基本权益、制定人才标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规章制度尚未完善、职责与权限缺少法律界定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协会在提供监督服务、评价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缺乏足够的权威性与话语权,不利于发挥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间的协调功能。
4.要素之维:校企资源要素流动不畅,优质资源整合力度较弱。从实际情况来看,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要素共享渠道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成为阻碍中国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