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如何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

作者: 吕延菲 何爱霞

[摘要]丹麦是目前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其通过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态势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动态多元、教育形式的双向互动和教育内容的逐步拓展。其中,民众高等学校、家政主妇学校和丹麦农业合作社是丹麦特色化的实践机构。结合丹麦经验与中国国情,可以依托劳动力市场开拓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新场域,利用已有继续教育机构打造新型线上线下帮扶平台,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项目。

[关键词]继续教育;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丹麦

[作者简介]吕延菲(1999- ),女,山东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读硕士;何爱霞(1973- ),女,山东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  曲阜  27316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机理与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KA190224,课题主持人:何爱霞)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3-0063-08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之后,相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尤其是农村相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转而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根据丹麦统计局的数据,自2015年至2021年丹麦相对贫困率稳定在4.5%以下,且如果将年限从1年逐渐扩展至连续4年,其相对贫困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可见,丹麦的相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学习和借鉴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新路径。

一、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演进

丹麦作为北欧的福利国家,很早就进入了相对贫困阶段,其通过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历程可以从1844年格龙维创立民众高等学校算起,大致分为初步探索阶段、短暂受创阶段和接续发展阶段。

(一)1844—1968年:初步探索阶段

丹麦的继续教育不是为解决贫困而生,却客观上助推了贫困问题的解决。农业在丹麦经济发展初期占据重要地位,形成“小国大农”的北欧模式。重视农村人才培养是丹麦农业成功、实现较低贫困率、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丹麦继续教育的萌芽就与农民教育有关。1844年,民众高等学校在丹麦创立。民众高等学校主要面向文化水平不高的广大农民,通过生活教育和实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注重提高其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这种民众高等学校的创立者就是丹麦教育家格龙维(Grundtvig N.F.S)。生动实用的课程提升了丹麦农民不断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帮助丹麦农民通过教育获得谋生手段、更新教育观念。农民们在亲身经历了教育带给自己生活的变化之后越发重视子女的教育,教育改变生活的观念得到代代相传,丹麦由此走上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道路。1862年,另一位著名教育家柯尔得(Kristen Kold)受到格龙维思想的影响,也建立了一所民众高等学校。他在这所学校创造性地开办了面向女性的夏季妇女班,开启了丹麦女性教育的先河。这一做法使得农村家庭女性的能力大大提高。通过学习,家庭女性习得了更加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甚至拥有了赚钱养家的本领,在家庭中也越来越有话语权,能更好地教育子女,这些变化对于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时期也是丹麦学徒培训体系发展与进步的时期。1875年,丹麦政府接管学徒培训,接连出台四个《学徒培训法》来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逐步发展成由国家按照相关法律和制度统一管理的、具有较为稳定形式和内容的学徒培训体系。1968年,丹麦《成人教育法》颁布,开始通过划拨经费的方式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师、领导和其他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出台相关政策。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学徒培训体系为体力劳动者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实用教育,提升了其劳动技能,既有助于贫困问题的解决,也对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具有间接阻断效应。

(二)1969—2000年:短暂受创阶段

1969年,丹麦政府开始关注到农村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农村老年人由于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极易反复成为相对贫困人口或是限制其儿女的自由发展,进而导致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因此,对农村老年人进行继续教育是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同年,丹麦《农村教育法》出台,规定要对农村老年人一视同仁,使其学习农业、科学种植的相关知识。这一时期,丹麦乘着工业化的浪潮,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大批农村体力劳动者涌向城市。政府由此将目光转向了进城务工人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素质,如《成人职业培训法案》《职业培训法》《职业学校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政策也为后来丹麦利用继续教育缩小贫富差距,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基础。也正是由于工业化的进程,丹麦在这一阶段成为福利国家,福利制度的建立给予了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几乎所有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在此阶段,继续教育与福利制度带来的即时效果相比,其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不够凸显。1992年,有些职业培训学校开始开设专门面向25岁以上成年人的职业与培训。1995年开始,丹麦成人教育对失业工人的职业培训也发生了变化。这一阶段的继续教育主要聚焦于对工人的培养,制定了一系列与工人相关的职业法,立足于城市发展而非农村,没有真正有效解决农村地区本身存在的相对贫困问题。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政府也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工业发展上,农村与城镇的贫富差距拉大,农村相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问题凸显。

(三)2001年至今:接续发展阶段

2001年1月,丹麦新的《职业教育培训法》生效,彼时丹麦政府又将目光转向农村处于相对贫困的农民身上。丹麦鼓励农民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业指导和咨询中心以及在不同地区设立服务中心,为各地农民提供便捷服务。地方农民由此可以方便快捷地更新农业知识与技术,保证自己拥有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谋生手段。这种善于咨询的本领一旦长期坚持下来,就会潜移默化地增强相对贫困人口求知的欲望,也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影响可以延伸到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上,通过“咨询—受影响—教育下一代”的良性循环,能够较为持久地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需要指出的是,2014—2015年,丹麦出现了相对贫困人口增长10%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丹麦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支出,减少了对外来移民的资助。这种现象体现了福利国家的无奈和丹麦消除贫困中的突出问题。但单从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角度来看,其效果依然是积极的。现在的丹麦成人职业教育,主要是帮助学员维持或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以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解决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力市场适应问题。这也与丹麦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密切相关。丹麦通过其特色化的继续教育,走出了一条与变化的环境、市场紧密相连的道路,有效地阻断了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

二、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发展态势

经由对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历史的梳理,可以看出丹麦的继续教育特别是对农民的继续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发展态势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对象:从以男性农民为主向动态多元的继续教育对象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改变生活”这一首要发展主题中提到,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因为教育是实现和平、消除贫困、推动可持续目标发展的核心。丹麦贫富差距相对较小,与其较早建立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丹麦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教育对象上来看,经历了从以男性农民为主到动态多元的继续教育对象的转变。

丹麦民众高等学校在建立之初主要面向的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这时丹麦的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农民尤其是男性农民成为继续教育的首要对象。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口的急速膨胀,仅是从男性农民这种职业性的界定上对其进行继续教育是无法有效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农村中除了有需要从事农业生产来保障物质生活条件的男性农民,还有很多女性。她们虽不是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军,但在家庭育儿中承担着更多责任。因此,丹麦在19世纪就创办了专门为家庭女性开设的家政主妇学校,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极为先进的继续教育机构。后来,丹麦开始关注到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及由此对后代产生影响的问题,这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关注较早的。总之,丹麦在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继续教育对象上呈现出动态多元的特点,使得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更加全面有效。

(二)教育形式:从继续教育独当一面转为“教育与就业”双向互动

脱贫是一个综合的结构性变化过程,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也是如此。在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过程中,既要增长与积累贫困人群个体的人力资本,更要注重结构性的变化,而“体面就业”和“稳定收入”就是引发结构性变化的重要节点。丹麦的继续教育形式充分体现了这种结构变化,从继续教育独当一面转为“教育与就业”双向互动。通过继续教育,保障脱贫人口在变化的环境下始终拥有致富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丹麦继续教育在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之所以发生这种转变,原因有两点。一是丹麦的国情变化与政策驱动。丹麦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农业国开始转型,乘着工业化的浪潮大力发展经济,最终成为一个贫富差距很小的福利国家。丹麦由于自身资源量不足,不能像其他北欧国家一样利用自然资源驱动经济发展,因此另辟蹊径,通过不断改革劳动力市场政策和教育体系,建立起以人力资本开发、科学技术为基础和以中小企业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在这样的国情与经济形势下,丹麦的继续教育开始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动向,依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继续教育的内容,既保障了参与继续教育的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自食其力,又为劳动力市场输送了大量的合格劳动力。二是教育对象多元化的推动。丹麦早期的职业分类较为单一,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继续教育主要面向农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中的人员结构日趋复杂。继续教育要想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就不仅仅是保障农民的谋生能力那么简单。继续教育与就业的双向互动,不仅能针对不同贫困群体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还可以更加契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另外,丹麦继续教育还预先为可能失业的人群做好兜底保障。根据2014年丹麦就业改革的规定,参加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自失业之日起有权接受为期6个月的职业培训。这些都在为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把好基础关,既保障父辈的经济来源,确保其子辈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又使部分农民除了参与农业生产外,有机会成为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工人,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为确保丹麦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丹麦政府还为包括来自弱势家庭的群体在内的所有丹麦人提供帮助,旨在通过全民包容的教育政策为其未来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畅通的渠道。

(三)教育内容:从重视实用性内容向促进代际沟通方面拓展

教育作为扶贫的手段,一直在与时俱进地发展。丹麦继续教育为更加有效地解决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在教育内容上呈现出从重视实用性内容向促进代际沟通方面拓展的特点。

丹麦作为一个以农业起步的国家,从一开始就很重视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内容。不管是最初主要面向农民的民众高等学校还是后面专门为农村女性开设的夏季培训班,都体现了继续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丰富性。丹麦继续教育从不同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出发设计课程,一方面开设与农业技术相关的实践课程,旨在提高其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开设文化知识以及价值观课程,让他们对知识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提升了其思想高度,从而影响其对后代的教育观念。随着相关实践的深入开展和社会老龄化人口占比的增加,丹麦意识到要真正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代际沟通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以往的继续教育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意识教育,但系统涉及促进代际沟通的教育内容较少。丹麦如今现存的70多所民众高等学校,大部分与时俱进地推出了针对不同家庭结构的短期教育课程。2011—2022年,年龄在60岁以上的学员成为参加短期培训的主力军,这与专门面向有孙子孙女的祖父母的相关家庭课程的开设密切相关。这些课程可以帮助祖父母们拓宽视野,使其与子辈之间就孙辈教育问题的沟通更加和谐顺畅,这样就保证了孙辈受教育的一致性,保障孙辈在一个和谐稳定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进而长效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