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文化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作者: 范中健[摘要]工匠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是滋养和塑造技能型社会的文化源泉。从融入基础、融入依据和融入动因来看,工匠文化与技能型社会建设具有有机融合的内在逻辑。工匠文化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助于夯实技能型社会的文化基石、强化文化自觉、坚定文化引领。基于此,通过聚合“三全内容”、聚力“三融平台”、聚焦“三大方位”,构建工匠文化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资源体系、联动体系、制度体系,用工匠文化塑造重视技能的群体意识,激发工匠潜能,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
[关键词]工匠文化;技能型社会;内在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进路
[作者简介]范中健(1987- ),男,安徽怀远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浙江 杭州 3100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课题“黄炎培职教思想融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JCV2022A35,项目主持人:范中健)、2021年浙江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GXSZ077YBM,项目主持人:查广云)和2022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教融合孵化工程重点培育项目“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浙江工匠文化体系建构和教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A-0271-22-213,项目主持人:范中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3-0107-06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技能型社会的愿景。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2035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2022年5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总则中明确其制定目的包括“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构建技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我国加快实现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技能中国的重要支撑。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技能型社会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工匠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孕育和积淀出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审美艺术和道德追求。推进工匠文化全面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既是新时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技能型社会建设文化引领、汲取文化底蕴的内在要求。
一、工匠文化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融入基础:我国拥有丰富的工匠文化资源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发展的源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对于“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成就。无论是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等恢宏工程,还是铸铜炼铁、缫丝制瓷等精湛技艺;无论是《墨子》《考工记》《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经典文献,抑或庖丁解牛、鲁班造锯、杜康酿酒、陆羽论茶等技艺佳话,无不体现出我国古代匠人们高尚的职业品格。
经过历代传承与创新发展,我国工匠文化已形成了包含工匠造物、工匠技艺、工匠美学、工匠制度、工匠精神在内的生态系统。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为工匠文化的接续传承与融合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营造了社会环境,锚定了正确方位。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涌现出如“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等大批先进工作者,培育了“大庆石油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夯实了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大国“焊将”高凤林等国之楷模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铸就了蛟龙号、复兴号、墨子号等大国重器。这些伟大的发展成就和卓越的匠人品质,丰富了工匠文化的时代内涵,成为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
(二)融入依据:两者具有深度融合的契合点
塑造崇尚技能的社会发展生态是工匠文化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共同价值功能。技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强调,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技能是技能型社会的核心与本质概念,也是促进工匠文化生成与发展的重要前提。构建技能型社会是对工匠文化的时代践行与弘扬,旨在促进全社会重视和崇尚技能、尊重技能劳动者,使技能成为劳动者谋生的有力工具、成为劳动者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获得的有效载体,让技术技能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工匠文化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共同价值追求。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个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实现个人智力和体力自由充分的发展。技能型社会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技能型社会建设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追求,做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工匠文化追求艺境和心境的融合统一,强调不断提升人的品性和对充分体现技术、劳动的崇尚与尊重,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能动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因此,两者在价值追求层面具有显著的融合性。
(三)融入动因: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传承工匠文化、培育大国工匠是构建技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助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工匠文化是技能劳动者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通过深入挖掘工匠文化内涵、特色,总结提炼工匠文化资源体系,创新工匠文化教育传播方式,推进工匠文化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可以激活工匠文化的内在价值,增强工匠职业身份认同与职业标识,激发工匠的主体意识、劳动精神和自主创造能力,进而提升工匠技能水平和生产现代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创新是中华民族的基因禀赋,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精神是工匠文化的灵魂。与传统工匠不同,现代生产方式、工艺技术赋予现代工匠更丰富、更广泛的内涵,高端的、先进的、精密的制造业需要大量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文化既倡导追求卓越精致、崇尚完美极致,同时也鼓励打破思维固化,追求突破和革新,实现传统技艺的提升与超越。因此,弘扬工匠文化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不断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为构建技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二、工匠文化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夯实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文化基石
文化对于技能型社会建设具有引导性作用。文化通过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等各个层面全面影响技能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工匠文化是建构技能型社会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文化推进力量。我国丰富的工匠文化资源为培育大国工匠、构建技能型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撑和精神供给。一方面,通过对我国工匠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梳理整合和推广运用,能够充分调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积极性,拓展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积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理论素养,增强技术技能人才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以工匠文化提升工匠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工匠文化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能够在推动传统技艺的提升与超越中不断丰富工匠文化的时代内涵,形成新时代工匠文化标识,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构筑严谨踏实、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工匠文化氛围,夯实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文化基石。
(二)有助于强化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反映了一个国家在文化上对自身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前景的认识程度。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惯性认知,这种“重道轻术”的观念也导致社会各界人士对技术技能学习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技能型社会建设不仅要体现在科技革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上,还要体现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优化改进上。面对现代产业升级加速和新兴技术迭代更新,优秀的工匠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依旧是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工匠文化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能够更有力地展示工匠文化的价值魅力、深化工匠文化认同、创新工匠文化传承,强化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文化自觉,推动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加快构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技能社会发展生态。
(三)有助于坚定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文化引领
文化是浸润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深层次力量。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工匠文化、构建技能型社会,是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工匠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思想内涵,是引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价值观。中华工匠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等哲学思想、价值理念和精神品质,有助于引导技术技能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认同和文化引领作用,凝聚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多方力量。另一方面,工匠文化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助于丰富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文化内涵,拓展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文化路径,深化对构建技能型社会与工匠文化、工匠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认知,突出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坚定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文化引领。
三、工匠文化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实践进路
(一)聚合“三全内容”,构建工匠文化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资源体系
工匠文化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解决“融什么”是首要前提。通过深入挖掘不同历史形态、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呈现形式的工匠文化资源,构建“全时期连接、全区域覆盖、全形式呈现”的工匠文化资源体系,能够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
一是挖掘不同历史形态的工匠文化资源。在我国古代,“工匠”也被称作“匠人”“匠”“百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成为古代社会结构“士农工商”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尽管从生产关系上看,我国古代的工匠多为私营工坊或官方生产机构的附庸,但古代绣纺技术、冶铁技术、木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这些工匠的勤奋劳动。从历史范畴上看,工匠具有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手艺工匠、机械工匠和数字工匠。工匠们在生产生活中推动了工匠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创造出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影响深远的工匠文化资源。挖掘不同历史形态的工匠文化资源,是推进工匠文化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我国文化、科技、教育等政府部门应强化协作,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行业学会、骨干企业积极参与挖掘、开发、利用工匠文化资源,建立工匠文化资源平台;另一方面,着重挖掘工匠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正确认识工匠文化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提升工匠文化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功效。
二是提炼不同地域特色的工匠文化资源。我国地域广袤,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能结构差异突出,这就要求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主动提炼并建构起具有本土特色、传承特质的工匠文化资源,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区实情的技能发展规划,推动工匠文化全面深入系统地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大力倡导对本土工匠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和传承工匠文化,着力打造具有标志性的本土工匠文化品牌,如浙江杭州设立的全国首个“工匠日”、江苏扬州打造的“扬家匠”品牌。另一方面,要发挥优势、融合创新,利用区域内纪念馆、博物馆、主题公园等场所开展工匠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构建多视角、立体化的工匠文化培育体系。例如,分布于杭州城内的丝绸博物馆、茶叶博物馆、刀剪剑博物馆、动漫博物馆等,已成为展现中华工匠精湛技艺、传承本土工匠文化、激励技能人才成长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