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塑造的价值、问题与出路
作者: 谭璐[摘要]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塑造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勇担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利于推动应用型高校完成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有利于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建设需要。针对当前应用型高校劳动精神塑造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定位不准、手段片面、结果轻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在精神引入阶段强化“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教育主旋律,在精神生成阶段把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性”三大体系建设关键词,在精神强化阶段用好具体战术促进“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者组合发力,在精神升华阶段形成“以奋斗诠释劳动精神”的整体风貌和行动自觉。
[关键词]劳动精神;应用型高校;大学生
[作者简介]谭璐(1973- ),女,广东台山人,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硕士。(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资助经费重点课题(A类)“地方应用型大学大学生劳动精神塑造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A0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1-0090-06
劳动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掌握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素养教育的落脚点,“劳动”对于“德”“智”“体”“美”均具有重要的反哺作用。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体认”,即价值观教育,而劳动精神本身即为一种价值观的存在,因此塑造劳动精神天然地处于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中心地位。基于此,从宏观层面来说,在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中加强劳动精神培育,是加强劳动精神教育的关键一招,对促进大学生增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锤炼诚实劳动、劳动奉献的品格,砥砺精益劳动、创造劳动的能力,实现劳动创造价值的目标具有先导性意义,有利于实现劳动养德、劳动益智、劳动强体、劳动育美。从微观层面来说,加强劳动精神塑造,有利于提高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育人水平,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关乎区域社会进步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一、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塑造的价值
强化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塑造,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精准化育人水平、类型化高校管理水平,符合教育强国的战略要求。
(一)有利于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为勇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新时代大学生要成长为时代新人,核心在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根本在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标对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涵养高强的本领才干和实干素质,体现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①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的劳动精神,是坚定理想信念和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提高本领、才干、素质的必由之路,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之间具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因此,从时代新人的培养核心来看,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劳动精神的塑造。一是新时代需要培养契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能够与时俱进的人才,而新时代劳动精神所具有的“奋斗”底色、“精益”底色、“创新”底色,正体现了新的历史阶段对于劳动本身的特色要求,有利于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②,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也是其成长为时代新人的过程,因此加强劳动精神培养,使大学生立足岗位不懈奋斗,有利于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三是党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代代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劳动者发扬劳动精神进行代代接续、久久为功的努力,因此塑造劳动精神有利于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综上,劳动精神对于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勇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总、分两个层面的积极意义。
(二)有利于推动应用型高校完成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为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缓解就业难的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在国家宏观政策文件的引领下,高校日益向专业化、应用型方向转型。《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细致分析,每一项具体任务均围绕“技术技能”“产业创新”等关键字眼展开,说明在重视基础技能型劳动的同时,更要注重高水平创新性劳动。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塑造,大力促进劳动教育,有利于双向发力,消除大学生在基础劳动中的“软手软脚病”、在创新劳动中的“笨头笨脑病”,促进大学生“手脑相长”,提高实战工作能力和产业对接水平,涵养务实技能。一方面,劳动精神直接指向具体劳动,使教育工作对接岗位实际,促进学生的工作本领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维护就业、择业、创业的切身利益,成功迈过“劳力”“靠体力劳动吃饭”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劳动精神所包含的“奋斗”内涵,将使大学生在“劳力”中实现更多的价值创造可能,为一般劳动赋予更多的附加值,促进具体劳动向抽象劳动的进一步转化,实现“劳力”向“劳心”的转变。总之,在“劳力”与“劳心”的交互碰撞和一以贯之中,应用型高校的应用特色、产业创新特色将更加突出,转型发展任务将更好地实现。
(三)有利于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建设需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不但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储备质量,也关系着我国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建设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教育强国的具体表现,就是秉承真、善、美的人才培养理念,使人才具有足够的劳动能力和专业素质,并能够将自身的基础工作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应用于岗位实践中,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同时在各行各业的精耕细作中收获自我幸福感,实现人生价值。如果说建设教育强国方略是一种目标牵引,那么包含着真、善、美价值意蕴的劳动精神,就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手段,对人才的工作动机和行为表现直接起到“催化剂”作用。从“真”的维度说,劳动精神表现为求真务实的辛勤劳作,实现教育强国的目的,需要人才实实在在的劳动和持续不断的工作,也即是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从“善”的维度说,劳动精神表现为不打折扣的诚实劳动,这既是劳动的准则,也是做人的准则,正是千万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才能筑牢教育强国大厦的基石。从“美”的维度说,劳动精神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更多的劳动者超越低层次的机械化劳动,勇于向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进军,才能深刻地践行劳动使命,助力中国“智造”“质造”的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终极目标。
二、当前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塑造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育主体、受教育主体双方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塑造中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劳动认知存在偏差,统一的劳动精神理念尚未形成
从当前应用型高校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塑造情况看,大部分依然是机械重复着对劳动精神知觉、表象层的“坐而论道”、局限于口号化的宣扬,而没有对劳动精神的具体内涵、精神实质、典型榜样等进行应用层面的量化和具象化的分解,使得大学生践行劳动精神缺乏统一的认知标准和科学引导,认知呈现分散化、浅层化的特点,尚未达到判断、推理层面的感性认识。具体来讲,大学生对劳动以及劳动精神的认知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偏差:一是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技术型、创新型劳动备受重视,应用型高校往往更加关注大学生应用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劳动精神层面的引导和塑造,未能实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有机统一。二是应用型高校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没有建立起由感性到理性的劳动精神传授桥梁,统一的理性劳动精神共识尚未形成。
(二)教育核心定位较笼统,劳动精神育人体系亟待完善
劳动教育定位是学校劳动育人的宗旨和指导思想,明确的劳动教育核心定位有利于高校有的放矢地进行劳动育人体系建设。当前尽管许多应用型高校在校训或办学指导思想中确定了自身的劳动定位,如厚德笃行、知行合一等,但在办学实践中,教育主体常常将共性化的劳动育人理念与个性化的具体育人定位混为一谈,以为明确了理念定位就能够实现劳动精神育人,而对于办学定位的个性化与可行性则深耕不足。笼统的劳动教育核心定位指引下的直接后果,是使高校的劳动精神培育如空中楼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劳动精神育人体系的有效性不足。在劳动教育办学层次上,应用型高校的“地方性”个性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均未充分彰显。精神层面,未能通过高校的劳动精神涵化,在引导和塑造社会劳动风气中贡献力量;物质方面,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智力、技术、环境支持仍有不足。在人才能力素养上,应用型高校的“应用型”特色仍需加强。根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以化工类为例,当前大多数大学生的专业劳动技能欠缺,专业课程内容掌握不扎实,在校实习走马观花、“完成任务式”的实习较为普遍,由此导致本应成为看家本领的“应用能力”较差,影响了劳动精神的践行。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应用型高校的“开放性”特色仍需加强。由于校企双方先天的育人追求与经济利益追求之间存在隔阂,导致高校与社会之间尚未形成利益耦合的育人联合体,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加强学生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上的思路仍需拓展。
(三)劳动育人手段片面化,多元化教育元素组合发力仍需加强
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育人要求已经不再仅仅是安排大学生参加普遍性劳动,并通过劳动积累谋生的手段,而是要求办学主体综合运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等多维度元素组合发力,既满足大学生的生存需要,又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因此既要强调普适性教育,又要注重量体裁衣。反观当前应用型高校的劳动育人手段,则往往偏重于上述元素中的一项或几项,综合运用各教育元素进行人才针对性培养有待加强。具体来看,教育育人手段片面化和组合发力欠缺的主要表现可分为教育者中心、受教育者中心、教育影响中心的三类片面性。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育人手段拘泥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培养方式,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社会的不同需求,盲目地对学生的劳动理念、劳动技巧等进行照本宣科的培育,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以发挥受教育者自主意识的教育手段,则片面强调大学生的“本我”意识,劳动课程安排、实习经历要求粗放,教师的过程性指导不足,片面依靠大学生的行动自觉,反而导致了劳动实践的浪费,劳动精神培养效果和劳动育人效果难以保障。与前两者强调人的主动性不同,以教育影响为中心的劳动育人手段过多地侧重客观的教育软硬件条件的影响,如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更新、教育设备的改良、教育环境的开拓和改善等,具有“技术决定论”导向,忽视了人与工具之间的平衡与制约关系。
(四)劳动实践重形式轻成效,大学生积极劳动意识仍显不足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高校必须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劳动时间,并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中的普遍性毋庸置疑,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劳动教育普及化程度与实际劳动涵养程度、工匠人才输出程度缺乏有序协同,劳动教育实践更多地注重“被动参与”而非“主动投入”,培训过程有“形”无“神”,培训实效浮于表面。具体来讲,一是大学生过于重视参与劳动的投入产出比。许多大学生在参与劳动前,会出于有助学业、评奖学金、提高找工作门槛等功利主义需要,而忽视了劳动本身就是拓展视野、提升能力的过程。二是大学的劳动实践安排与社会实际脱节,劳动形式、内容均比较单一。有的学校将简单劳动,如打扫校园卫生、社区义务劳动等作为劳动育人的主要形式,缺乏与大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之间的有效衔接。三是学校劳动教育效果跟进反馈配套机制不全面,劳动精神评估缺乏核心抓手。部分应用型高校建立了劳动精神教育方案或评价标准,但具体条目模糊,呈现大而空的现象。同时,还有部分学校即使制定了细分化的评价标准,但也只是局限在实习次数、劳动时间等方面,对劳动对象、劳动场所、劳动自我影响、劳动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评估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
三、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塑造的关键出路
劳动精神的塑造过程,是一个劳动精神引入、生成、强化、升华的过程。针对当前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统一认知引入劳动精神、明确体系建设定位促进精神生成、教育元素组合发力实现劳动精神强化、自觉劳动促进劳动精神升华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