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育人文化的内涵辨析、逻辑向度与体系构建
作者: 刘彩琴[摘要]在新时代的新语境下,高校推动文化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而实施文化育人的首要任务是构建科学先进的育人文化体系。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本科教育类型,其育人文化的内涵首先具有一般本科教育的精神性、创新性和地域性等共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技术性、职业性的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根据职业本科教育遵循劳动和技术的复杂性提升后的新工作场域逻辑,其育人文化在精神文化、技术文化、职业文化、创新文化、地域文化五个层面分别具有工匠精神、科技素养、职业素质、创新能力和本土意识的逻辑向度。基于职业本科育人文化的内涵特征和逻辑向度,构建“四元融合,五化同步”的育人文化体系,充分发挥育人文化载体作用,以培养职业本科学生内化于心的工匠精神、过硬的科技与职业素养、良好的创新和服务意识。
[关键词]职业本科;育人文化;逻辑向度;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刘彩琴(1964-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河北 邢台 054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公办职业技术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21GL03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7-0055-06
高校是兼具文化与育人双重意义的重要场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要建设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富教育于文化活动中”。“文化”本身就是内容(文)和手段(化)的有机结合,涉及两个相对应的教育概念:文化育人与育人文化。因此,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高校文化育人首先要明晰其内容(载体)——育人文化,即一切用来培养和教化人的文化内容与文化载体,且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的使命、内涵和实践界定符合自身特性的育人文化,清晰地把握住适合自身教育定位的育人文化内核。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涵盖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和专业研究生教育。而且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批复函中,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要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保持职业教育属性和特色,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①。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本科教育要构建符合自身育类型特征的文化育人体系,首先要界定其育人文化的特殊内涵,理清其育人文化的逻辑向度,积极推进职业本科育人文化内容建设,对促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本科育人文化的内涵辨析
高校育人文化是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包括高校在育人过程中所采用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内容和载体,代表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理论高度、创新水平,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职业本科院校通过构建符合时代发展、产业变革以及自身类型层次特征的育人文化,既是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打造职业本科教育质量品牌的现实需要。而职业本科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和本科教育的层次属性,其文化育人内涵与普通本科教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其特殊性。
(一)本科教育育人文化的共性
1.精神性。精神是人们看待世界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体表现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伦理、行为理念和审美观念等精神层面,并在文化中呈现为精神文化形态。精神文化是高校长期积淀形成的学校整体精神面貌、文化风貌和文化气质,是高校育人文化的首要内涵,主要体现为高校积淀和优选的核心信仰、艺术、道德、知识等精神理念和意识形态。精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当代中国精神文化,也包括具有优秀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不同领域的文化。因此,精神文化是高校首选育人文化,能够全面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照职业本科的高等教育属性,精神文化是其首要的育人文化,培养学生综合精神品质、道德修养,也是衡量“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要标志。
2.创新性。创新性是本科教育的主要内涵之一,也是其育人文化的重要特征,并以创新文化的心态存在其中。创新文化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形成的创新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创新规范和创新环境等。创新文化是组织(尤其是企业和研究机构)发展的重要推动基因,能够激发成员和团队的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普通本科的学科文化重视特定学科领域的学术观和方法论,包括学术传统、价值理念、群体观念、学术准则等学术精神和规制范畴,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学术文化和创新文化。普通本科文化育人体现在利用学科文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学术修养和创新能力。其中,研究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是精英教育,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其育人文化应当侧重于开放、包容、求真、创新的精英文化,营造培养学术大家和科学创新精英人才的文化环境。职业本科虽然弱化理论创新能力培养,但强调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因而创新性应当纳入其育人文化内涵之中。
3.地域性。文化的地域性是指文化在特定地域环境中产生、发展与融合而形成的独特地域特征烙印或者文化在特定地域的专属性,具有这样特征的文化一般称为地域文化。文化地域性使得特定区域的人们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对地方民众具有文化凝聚力,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价值。我国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高校立足于特定的城市地域生存和发展,其文化既吸收了地域文化气息,又对地域文化具有自主意识和行动使命,与时俱进地促进地域文化发展。职业本科院校在高职专科阶段就一直融入区域办学和肩负服务区域发展的使命,地域文化理应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二)职业本科育人文化的特性
1.技术性。技术在长期的发展积累过程中本身也成了一种文化,即技术文化也在很多语境下被称为科技文化。技术文化的本质是技术的人文化,指技术蕴含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及其历史文化。技术文化蕴含着科学精神、严谨思维和规范价值,同时也可以发挥其文化黏性以整合校企文化之间的冲突。职业本科教育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本科办学层次,办学主体职业技术大学主要由高职专科院校升格或高职专科院校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而来。是否采用普通本科教育的学科教育颁发学位证书,职业本科教育尚未形成最终定论。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是保持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有机结合的类型体现,教育部颁布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也在制度层面上避开了学科的提法。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的文化育人特殊属性中,学科文化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技术文化。
2.职业性。职业本科育人文化的职业性源于其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具有应然的职业文化构成和特性。职业文化广义上指现代性职业中形成的具有普适意义的职业文化,狭义上指某种具体职业的独特职业文化,对个体工作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文化诞生于企业和行业,与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有着深度嵌合的关系,体现了企业行业的文化、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可分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其中职业精神涵盖着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本科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属性,且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其育人文化应当与高职专科育人文化一脉相承并具有自身特质。相较于普通本科教育,我国高职专科教育起步较晚,快速发展集中于近20年时间,且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职院校升格上来,其育人文化的积淀尚未形成一定的厚度、深度和广度,但也积淀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是高职专科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围绕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形成的独特育人文化,具体涵盖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工匠文化。
综上所述,职业本科教育既具有本科教育属性,又具有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属性,职业本科育人文化应包含五个基本层面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创新文化、地域文化、技术文化、职业文化。职业本科教育在精神文化的统领下,应优先重视技术文化和职业文化。
二、职业本科育人文化的逻辑向度
通过上述辨析,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的本质差异在于,职业本科遵循的是劳动和技术的复杂性提升后的新工作场域逻辑,而普通本科遵循的是本质上属于传统的学术性和理论性的学科体系逻辑。因此,虽然职业本科的育人文化与普通本科具有共性部分,但在育人逻辑上依然有着方向选择和度的区分。
(一)精神文化向度:思想品德与工匠精神
新时代高校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占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以精神文化鼓舞人、熏陶人、培养人。一方面,精神文化是高等教育首要的共性文化,在深层次上涵盖学校治理理念、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高校精神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浸润和精神塑造功能,从根本上决定所培养人才的精神品质、理念意识和道德行为等思想品德,让学生建构积极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职业本科教育的诞生,既呼应了这种时代变革,也承担着培养更多大国工匠的时代使命,其精神文化更多的指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和奋勇争先的劳模精神。因此,职业本科的精神文化重点在于思想品德与工匠精神两个向度。
(二)技术文化向度:科技素养与研用能力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会议和文件普遍使用“职业教育”这一提法,最近几年高层文件更多使用的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表述,这说明国家已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技术化和专业化发展,并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试点,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目前,职业本科和高职专科都定位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但有着“高层次”和“高素质”之别,高层次应当体现在先进科技和复杂技术的应用理解、应用实现和应用研发方面的能力素质。职业本科将来的发展方向更加倾向于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培养更倾向于“技术”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技术文化为此提供了文化驱动力。因此,相比高职专科,职业本科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论修养和创新素质,技术文化重点在于科技素养与研用能力两个向度。
(三)职业文化向度:职业素质与职业忠诚
职业技术教育的两大主体是“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要聚焦在职业文化取向上,在技术教育基础上实施职业文化涵养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等职业素质。其中,职业本科教育“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定位,需要培养学生适应重要岗位和复杂技术岗位的胜任力这一重要职业素质。同时,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撑,而当前制造业面临比较严重的“用工荒”和高频人员流动的问题,究其文化上的本质在于新一代产业工人职业忠诚度的缺失。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的职业文化重点在于职业素质与职业忠诚两个向度。
(四)创新文化向度:创新意识与革新能力培育
普通本科教育秉承传统学科育人体系,突出学科性、学术性、创造性,因此学科文化是普通高校的重要育人文化之一。普通本科文化育人体现在利用学科文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学术修养和创新能力。研究型高校创新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科学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而职业本科技术创新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技术革新和应用创新。技术革新和技术创新仅有一字之差,宏观上前者属于后者的一部分,微观上前者基于原有技术基础上的先进化改进,多指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发,而后者是基于理论原理的发明和创造。因此,根据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创新文化重点在于创新意识与革新能力两个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