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材开发的运行机制与流程优化

作者: 崔发周

[摘要]职业院校教材开发运行机制包括教材规划机制、教材编写机制、教材审核机制、教材出版机制、教材选用机制和教材评价机制六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教学标准化建设引领教材规划、以教材研究引领教材编写、以教学研究引领教材修订、以教育质量提升引领教材评价等教材开发流程优化方案。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加强职业教育教材研究机构建设、理顺各级职业教育教材规划之间的关系、发布职业院校教材开发研究专项课题、建立职业教育教材评审专家库,以期提升职业院校教材开发质量。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材开发;运行机制;“三教”改革;教材管理

[作者简介]崔发周(1963- ),男,河北曲阳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河北  唐山  06329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YJA880009,项目主持人:崔发周)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9-0084-08

《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职业教育教材的规划、编写、审核、出版、选用、保障、评价和监督等方面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在教材管理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为开发职业院校优质教材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充分性和不平衡性,实现教材改革的预期目标还需要针对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构建促进教材质量持续提升的运行机制和环环相扣的教材开发流程,使得教材成为“三教”改革成果的经验积累和呈现方式,成为展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窗口。过去一段时期职业院校教材市场上出现的种种乱象,就是教材开发能力不足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的结果。加强职业院校教材管理研究,促进《办法》在各个环节深入落实,对于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院校教材开发运行机制

职业院校教材也可称为职业教育教材,是指职业院校教学使用的教材,包括学历职业教育教材、职业培训教材以及现代学徒制教材、1+X证书试点教材等。所谓教材开发运行机制,是指教材开发系统内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和过程,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由于教材开发系统具有层次性,其运行机制也具有层次性,高层运行机制需要以低层运行机制作为支撑。这里根据职业院校教材开发的实际需求,从教材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分析其应该具备的合理功能和制度设计。

(一)教材规划机制

教材规划是教材开发工作的先导,决定着整项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教材规划主要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评估,确定教材开发的规模、种类、重点、目标和工作模式。由于职业教育特有的“跨界”性和协同性,教材规划机制是保证教材开发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从当前职业院校教材开发的实际来看,在教材规划中应该完善以下机制。

1.调查研究机制。规划应该针对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需求提出目标和措施,具有现实性、可行性和预见性。尽管教材规划是一项管理职能,但由于现状评估分析和未来发展预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应由具有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协助完成。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相关力量,详细制定教材规划办法,明确实施机构和工作标准,为职业院校教材编写提供基本依据。

2.标准化建设机制。教材规划是与专业建设规划紧密联系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及职业资格标准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教材规划。因此,完善的教材规划机制需要建立在完善的职业教育标准基础之上,实现教材与专业教学的无缝对接。在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和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的条件下,教材建设的标准化工作应在条件较为成熟的专业领域率先突破,引领整项工作的逐步完善。

3.教材规划体系。我国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各地发展又很不平衡,教材规划应该分级分类进行。从作用范围来看,应建立国家、省级和职业院校三级教材规划,实现国家统一要求与区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协调;从教育层次来看,应建立职教本科、专科和中职学校三个层次的教材规划,既体现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要求,又保证各层之间的相互衔接;对于一些关键性、特殊性的专业领域,还应制定专项教材规划。

4.规划落实机制。规划的目的是保证教材开发工作的方向,只有将规划落实到教材编写、出版和使用环节,才能最终实现规划目的。教材规划文本应该发放到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出版单位,并形成信息化的网络开发平台和具体工作机制。为了有利于规划落实,各相关单位参与规划编制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规划编制与规划执行之间的衔接。

(二)教材编写机制

教材编写机制是指教材编写工作的组织方式和分工协作关系。教育部颁布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已明确“单位编写制”,由编写单位负责组建编写团队,审核编写人员条件,并鼓励校企双元组合编写优质教材。在这一基本制度框架下,教材编写工作需要完善以下具体机制。

1.编写单位组合。职业院校的编写单位可以是职业院校、普通高校、企业、行业组织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等,但在目前条件下,任何一种单位都很难独立编写出满足产业转型和“三教”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教材。高水平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分工协作,是开发优质专业课程教材的基本条件,也是教材编写单位的基本组合方式。在编写工作中,企业应该主要负责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和确定工匠精神具体要求,使教材满足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职业院校应该主要负责教材内容设计和单元编排,使教材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

2.编写团队组建。编写人员是教材开发的基本主体,是提高教材质量的关键。编写单位在组建编写队伍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将编写工作需要与编写人员成长需要紧密结合。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开发中出现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将编写者利益放在了首位,教材成了教材开发的副产品。编写团队成员除了应具备合理的校企结构之外,还应有合理的区域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形成明显的群体优势,也就是说,编写团队应该为满足外部环境要求的优化组合,而不是仅仅满足小团体利益的“满意组合”。

3.编写人员分工。组建编写团队是编写单位的职责,而编写人员分工是主编的职责。教材主编不仅要主持确定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单元结构,还要充分发挥每位编者的特长,恰当分配编写任务。编写人员应具备所承担单元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并熟悉整本教材的编写要求,防止出现偏离单元目标的“串门”现象。由于目前大多数编写人员教材设计能力和教育学知识较为有限,教材主编需要承担工作指导、人员培训、样章编写、查漏补缺、教材统稿等职责。

4.开放编写机制。随着教材开发平台的建立和协调机制的完善,应探索建立社会化组织主导的专业化编写团队(比如,以权威出版或权威研究机构作为编写单位组织多所职业院校和多个企业参与编写)。目前以职业院校为编写单位主体的现状,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和局限性,不利于教材质量的不断提升。未来的开放性编写机制应是一种“众编机制”,吸纳包括学习者在内的大批教材使用者参与教材开发工作。

(三)教材审核机制

“凡编必审”是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也是在教材领域国家事权的具体体现。教材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符合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是否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否存在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不符的技术内容,是否符合教材规划目标和专业教学标准等。从目前教材改革的实际需求来看,教材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1.编写审核与修订审核。编写审核是指对新编教材内容的审核,而修订审核是指对已有教材修订内容的审核。教材审核的目的,是判断教材是否达到国家制度规定的最低标准要求,决定教材能否投入使用。审核结果通常包括“通过”“不通过”两种,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修改后再审”。可以说,教材审核是为了守住教材开发的“底线”,这对消除教材市场混乱具有直接效果;通过教材审核机制的完善,也会间接地促进教材开发高质量发展。

2.预备性审核与终结性审核。教材内容审核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材编写方案,包括编写目的、内容框架、教材特色与创新等;另一种是已经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方案的审核是一种预备性的审核,而对于已出版教材的审核是一种终结性审核。前者的优点是可以促进编写方案完善和编者教材设计能力提高,但难以避免编写结果与编写方案之间的差距;后者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审核教材开发结果,但由于木已成舟,无法将问题解决在编写过程中,容易造成教材开发资源浪费。最好的方式是将编前审核与编后审核相结合,对于已经列入国家规划教材的修订版本采取编后审核方式,而对于新编教材采用编前审核方式。

3.政府审核与职业院校审核。由于教材内容需要在使用中动态调整,教材规划等级也不相同,教材审核也应采用分级审核方式。国家规划教材的入选资格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审核,规划期内的内容修订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审核;省级规划教材的入选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审核,规划期内的教材修订可由编写单位组织审核。职业院校规划教材由于数量较少,且一般为特殊领域的专业课程教材或选修课教材,职业院校内部审核比外部审核更具专业优势,原则上应由职业院校组织审核。

(四)教材出版机制

教材出版是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过程,也是教材内容的再审核过程。从目前职业院校教材出版的现实来看,应重点强化以下方面的工作机制。

1.选题管理机制。由于教材具有政治和教育功能,教材出版单位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杜绝出版未经正式审核的“校本教材”,同时也应防止一些单位和个人以学术著作、培训教材、辅导材料、宣传材料等名义出版职业院校教材。出版单位熟悉教材市场情况,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确定教材选题,也可以独立组编职业院校教材,但都应以促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为根本目的。健全教材出版管理机制,对于扭转当前职业教育教材管理混乱的局面具有直接作用。

2.质量保证机制。出版机构应该建立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编辑修改稿件时存在的失误、纰漏,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立体编审模式。目前,一些出版机构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主动放弃对教材的编辑权,导致大批校本教材质量低劣。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需要加强出版工作“三审三校”制度执行的监督,落实出版机构的“把关”责任;另一方面需要建设一支既懂出版又懂职教的复合型编辑队伍,促进职业教育教材编辑能力提升。

3.使用培训机制。教材出版机构既是出版单位,也是发行单位,是编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纽带。为了实现教材开发目标,出版单位应将教材出版作为一个起点,建立教材质量市场追踪制度,强化后期的教材推广和用户服务工作。利用自身的中介优势,组织编写人员对职业院校教材使用者开展针对性培训。

(五)教材选用机制

职业院校对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是产生教材开发效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材改革的落地措施。为了形成规划、编写、出版、使用的完整链条,当前应该在职业院校教材选用上下大功夫。

1.加强政府对职业院校教材选用的监督。国家应该明确职业院校使用政府规划教材的最低比例要求,重点监督“校本教材”的使用情况,对于违规使用质量低劣教材的职业院校和有关责任人,应该制定明确而详细的处罚措施。教材使用情况应该列入职业院校年度质量报告,政府教材监督部门也应每年发布教材质量报告,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2.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在职业院校实践中,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对专业教学改革较为重视,但却忽视了教学管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控,甚至一些教学管理人员不能鉴别所用教材是否为国家规划教材。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是职业院校建材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措施。

3.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职业院校教师既是教材编者,也是教材使用者。教师之所以选用劣质教材,不选用经过审核的国家规划教材,大多并不是由于专业知识和能力不够,而是缺乏对社会、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社会利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职业院校优化教材选用机制的治本之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