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难题与对策

作者: 薛诚华 章琳

[摘要]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教育强国战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蕴。但是,当前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应面临劳动教育理念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劳动教育资源整合配置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相脱节、劳动教育内容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劳动技能发展相脱节、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与应用技术型人才个性化发展相脱节、劳动教育效果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发展预期相脱节等诸多难题。因此,需要从更新劳动教育理念以契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目标、整合劳动教育资源以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现实需要、优化劳动教育内容以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劳动技能发展、丰富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以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多元化化成长、聚焦劳动教育成效以达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发展预期五个方面精准发力,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关键词]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应用技术型人才

[作者简介]薛诚(1987- ),男,山东青岛人,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华章琳(1975- ),男,江西吉安人,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山东  青岛  266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青岛理工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新时代儒商价值观融入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2020-04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9-0103-06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卓越人才。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应用型高校面向地方行业需求,立足培养富有实践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更须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中的独特作用。

一、应用型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1.有利于应用型高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教育强国战略。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劳动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从劳动本质、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创新、劳动创造等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劳动素质,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劳动技艺,增强劳动创造力。应用型高校通过教育改革,强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充分发挥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渠道作用,为建设教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2.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已成为新时代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应用型高校肩负着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应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价值,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己任,高度重视并协力推进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确立崇高的劳动价值观。应用型高校全面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加快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全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具有重大战略价值与意义。

3.有利于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对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开发智力、增强体质、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确立崇高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工匠精神、形成正确的社会职业观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真实劳动体验,了解不同行业领域生产劳动价值,促使学生领会专业劳动内涵、专业劳动理论,掌握专业劳动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劳动的自觉意识、纪律意识、劳动技能、劳动素质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进而树立劳动价值观,融入专业领域劳动,创造劳动价值。让学生在增长劳动才干的同时获得劳动价值体验,养成劳动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帮助学生达成“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业”的目的,为其毕业后终身全面自由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难题

1.劳动教育理念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缺乏对自身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育人目标“特殊性”的理念认知,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是缺乏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理念自觉。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完全形成政府、学校、行企、家庭和社会多方协同育人理念和运行机制。应用型高校缺乏结合办学方向和发展定位,有效整合各部门的系统性劳动教育设计,劳动教育方式存在阶段式、运动式和随意性、孤立性现象。劳动教育系统性、针对性和地方特色不足,存在脱离地方发展实际需要的风险。二是缺乏创新性开展劳动教育的理念自觉。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负责部门在设计、开展劳动教育时缺乏时代性劳动教育理念,教育载体、形式仍停留在“校园清扫”式的义务劳动、“站岗指路”式的志愿服务层次上,服务性劳动内容“含金量”偏低,致使“大学劳动教育中小学化”,学生创新思维缺乏、视野不够开阔,不利于地方第三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缺乏以劳动价值观引领劳动技能教育的理念自觉。应用型高校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容易出现以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教育代替劳动教育本身的目标工具化现象,造成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缺位,劳动意识、劳动素养有待提升。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存在劳动观不端正、劳动素养不高的现象,突出体现在大学生片面地以“升学”“考公”“高收入”为荣,不愿参加专业生产劳动,造成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缓就业、慢就业、不就业,不利于地方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2.劳动教育资源整合配置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相脱节。劳动教育具有实践属性,应用型高校需要有效整合多方面教育资源和力量,开展符合学校育人目标和发展定位的劳动教育。然而,许多应用型高校囿于理念认知不足和实践操作难度,仍未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和力量,劳动教育效度提升受限。一是劳动教育缺乏有效阶段衔接。低年级以宿舍整理等日常生活劳动和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服务性劳动为主,辅以专业实习等生产劳动,高年级则以专业实习等生产劳动为主,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数量、质量急速下降。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造成劳动教育的阶段性撕裂,无法形成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系统合力,既不利于大学生劳动习惯持续性养成,也不利于劳动素养、劳动技能的“沉浸式系统性”培育,劳动教育的体系化、持续性、科学化有待提升。二是劳动教育尚未整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资源,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配合,融合目标、教材、教学、课时、考核的课程体系建设。第二课堂课程资源挖掘不足,尚未围绕专业对第一课堂劳动教育形成有效补充。三是劳动教育缺乏有效社会支持。政府机关劳动教育平台搭建不够积极,工厂企业生产实践平台搭建效度不高,城乡社区、公益组织服务性劳动平台搭建形式陈旧,校地、校企资源整合互嵌不足,全社会尊重劳动价值、支持劳动教育氛围有待提升。

3.劳动教育内容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劳动技能发展相脱节。应用型高校立足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地方需求,在强化学生专业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培育的同时,增强学生职业发展的开放性和持续性。然而,受制于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设计和落地落实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劳动技能发展相脱节。一是劳动教育内容未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突出体现在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专业教育实习场所尚未与当地优势产业、名优企业或优先发展产业形成紧密关联,劳动教育内容时代表达尚不充分,专业劳动教育的现代化、知识化和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劳动教育内容的专业性和平衡性不足。突出体现在第一课堂缺少以二级学院或以专业为单位统筹安排的“专业性”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尚未以专业为依托设计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针对专业开展的“平衡性”劳动教育缺乏内容设计,如针对会计类、软件类等需长期伏案工作的专业,缺乏“平衡性”的体力劳动课程设计,不利于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三是劳动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不足。突出体现在劳动教育内容未能根据劳动形态更新换代而丰富、扩充,学生主动习得劳动素养、劳动技能的能力不足,未形成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持续性影响。

4.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与应用技术型人才个性化发展相脱节。新时代是应用技术型人才个性化发展的时代,应用型高校所培养人才相较职业院校毕业生,需要具有更浓厚的“人文性”劳动素养;相较研究型高校毕业生,需要具有更浓厚的“实用性”劳动技能。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应该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然而,受制于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丰富性、系统性、针对性不足,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与应用技术型人才个性化发展相脱节。一是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丰富性不足,第一课堂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不够、劳动价值观教育缺位,第二课堂缺乏实践性、情景性,代入式的现身说法欠缺。二是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系统性不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融合度不高。专业劳动教育核心地位不够突出,尚未形成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工程训练、技能培训紧密结合的第一课堂劳动教育系统,第二课堂则存在形式化、碎片化、平庸化现象,创新性、丰富性、实践性有待提升。三是劳动教育方式方法针对性不足,多以学校层面统筹安排劳动教育课程为主,第一课堂“定制式”劳动教育选择少,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限制了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个性化发展。

5.劳动教育效果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发展预期相脱节。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受制于理念认知滞后等因素,学生劳动素养、技能教育成效不佳。一是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主动接受劳动教育意愿不高,存在怠于参加日常生活劳动,不屑、不愿参加生产劳动的情况,服务性劳动也大多是以体验为目的,尚未形成对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业”综合价值的全面系统认识,甚至出现羞于、耻于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价值观错位问题。二是学生对劳动教育实践程度不够,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缺乏能够有效衡量劳动技能提升的考核标准和“奖勤罚懒”的评价机制,尚未形成融合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的校地校企协同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大学生劳动情感淡漠,劳动实践自觉性不高,劳动技能提升效果欠佳。三是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提升的自觉性、持续性不佳。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看,劳动教育成效与就业质量的正相关性尚不明显,大学生对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提升不够重视,缺乏依托劳动教育自觉提升劳动素养、劳动技能的理念自觉和实践路径。

三、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对策

1.更新劳动教育理念以契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目标。应用型高校应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融合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教育,创新劳动教育载体,以系统思维设计劳动教育体系。一是根据系统教育理念,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同推进,构建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融合提升的劳动教育体系。《意见》指出,要“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应用型高校要以系统教育理念为引导,一方面要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在育人目标引领下构建劳动教育系统,以劳动价值观培育为核心,将劳动价值观培育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同时围绕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科学设计劳动教育内容,帮助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规律科学设计不同年级劳动素养教育重点,依据知识技能学习规律科学设计不同年级劳动技能教育核心内容,实现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的系统性培育。二是根据实践教育理念,以实践教育为载体,把握劳动教育关键环节和其他环节的关系。《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应用型高校一方面要在科学组织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设定劳动教育目标,完善劳动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在实践教育中浸润劳动素养、劳动技能教育,更有针对性、侧重性地开展价值引导、技能实操、项目实践、评价激励,促进学生个体劳动兴趣发展;另一方面要将理论教育融入实践教育全部环节,实现劳动素养教育在劳动技能教育中的“沉浸式”培育,帮助学生在劳动技能实践过程中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三是根据主体教育理念,设计灌输式劳动教育和沉浸式劳动体验互相支撑的劳动教育体系。《意见》指出,要“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一方面设计以普遍通识性劳动价值观培育为目标的探究式劳动教育范式,开好劳动教育理论课;另一方面设计以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提升为目标的沉浸式劳动体验类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