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职业教育的目标考察

作者: 王丽华

[摘要]文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角考察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职业教育的目标管理,认为中国共产党在职业教育目标确立中彰显愿景引领,以共产主义作为伟大理想,牢记初心、践行使命;在职业教育目标分解中彰显求真务实,根据无限发展的社会实践分解目标,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在职业教育目标校正中彰显自我革命,不断优化目标,开展自主锻造;在职业教育目标实现中彰显刚性执行,以务实行动兑现目标,不断自我加压。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目标管理;认识论

[作者简介]王丽华(1979- ),女,四川广安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四川  广安  63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内部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JA190350,项目主持人:甘华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1-0096-07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领导职业教育先后历经四个历史时期,助力了救国、兴国、富国目标的实现,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因此需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职业教育的百年中获取智慧、把握规律,确保职业教育目标的持续实现。目标管理是以目标的设置、分解、实施、控制和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评价为手段进行的管理,既注重目标的完成又强调人的自主参与,其本质就在于成就激励。从目标管理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职业教育的百年历史,一方面体现着目标管理理论的目标确立、目标分解、目标校正、目标实现的成就激励,另一方面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引下所展现的愿景引领、求真务实、自我革命、刚性执行的目标管理特质,凸显出其独特的领导优势。

一、中国共产党在职业教育目标确立中彰显愿景引领

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的科学性源于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对实践的深刻把握。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职业教育的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其倡导的职业教育将救国救民作为初始目标,体现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立足现实的原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特征,形成美好愿景引领职业教育走向长远、走向未来。

(一)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职业教育目标指向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共产主义确立为职业教育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奋斗目标,为我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唤醒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职业教育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状况,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迈进,吸引一代又一代职教人前赴后继,培养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急需的专门人才,致力于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职业教育的百年历程就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奋进的过程。共产主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始终是中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向工农举办各种农业学校、医护学校、干部学校、补习学校和平民女校等,通过职业教育唤醒民众、动员民众,培养革命和战争所需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民族独立贡献了骨干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大量地训练与培养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的中等技术教育,实行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制度,为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了急需的专门人才和熟练工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着力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扩大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比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初步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培养了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出台多项重大政策进行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推动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致力于为强国战略和民族复兴提供人才与技能支撑。中国共产党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策略与其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使命紧密融合,一步一个脚印实现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宏伟目标,架起通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特色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完成民族复兴为使命,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所需的专门技术人才,最终向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断前进。

(二)中国共产党对职业教育的愿景引领基于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伟大愿景引领一代代职教人献身职教事业。“愿景描述了一个期望的未来状态”①,同时也是“基于组织初心和使命的远大追求目标”②。中国共产党将共产主义作为伟大愿景引领职业教育将远大理想化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服务的使命和行动,想国家之所想,急社会之所需,培养造就支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技术技能人才,始终服务于党领导民族解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初心使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发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全力赴国难”为使命,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跳出职业学校、教育界的局限,推行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和农村改进等面向全社会的事业,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刘少奇、澎湃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办工人夜校、工人补习学校、自修大学,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泛推进农民“扫盲”工作,提出了“智力和劳力要均衡发展”的教育发展指导思想,成为党举办平民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如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蔚然成风,数不清的职教专家、职教教师、企业管理者、工匠大师从事职业教育和管理,用实际行动谱写职业教育献力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职教史就是不断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史。建党之初,为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大力兴办工农职业教育,以此唤醒工农群众,“将立志改变中国面貌的知识分子和希望改变自身命运的广大人民群众联合在一起,也使当时的社会贤达、仁人志士倡导的‘平民教育’从梦想转化为现实”③。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培养恢复和发展经济迫切需要的“熟练掌握应用技术知识和工作技能的技术工人”,中国共产党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注重发展中等技术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在全国建设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举办农业中学、工业中学和手工业中学,推行半工(农)半读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加快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尝试兴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短期职业大学,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初步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引领职业教育靠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恒心和韧劲,在追求“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百年风华中,坚定步伐、改革创新、不断发展、始终向前。

二、中国共产党在职业教育目标分解中彰显求真务实

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作为认识中介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认识必然随之不断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对于职业教育目标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职业教育规律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为了追求无限接近的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将职业教育的远景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远眺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和精神特质。

(一)中国共产党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分解源于无限发展的社会实践

中国共产党对职业教育目标的分解基于对实践进程的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依据四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建设目标和需求,设定阶段性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在于建立新中国、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此将此阶段的职业教育目标确立为“唤起民众,培养干部和服务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此相适应,确立了“巩固政权,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业教育目标;改革开放时期,党转移工作重心,全力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对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规模提出了迫切需要,为此提出“提高职业教育比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党更加注重职业教育的内涵质量和适应性,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共产党“救国、兴国、富国、强国”渐次演进的实践进程和实践目标对职业教育提出不同要求,促使中国共产党设置阶段性目标,引导职业教育进行阶段性探索,推动职业教育认识不断深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建立新中国,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化三改造”,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三步走”,到新时代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职业教育探索完成了相应的阶段性任务。为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职业教育“为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由和解放服务,为工农劳苦大众服务,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生产技术水平”④,为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和专门人才、专业技术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对旧式教育进行改造,突出社会主义导向,引领职业教育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普通教育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基础技术、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中等专业干部”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变我国生产力落后的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目标,这对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确立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⑥的职业教育方针,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价值方向,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举措,致力于培养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大国工匠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中国共产党谋划长远、立足现实,根据革命和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将职业教育远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一代接着一代干”接续实施。中国共产党领导职业教育的百年历史已然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阶段性目标越明晰,对职业教育就越具有感召力和引领力,职业教育的阶段性探索就越具有指向性。

(二)中国共产党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分解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对职业教育目标进行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落地实现,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半工半读制度,无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都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妙运用。一个阶段目标即将实现时,下一个阶段性目标又应运而生,目标随着实践推进而递进上升,形成目标链条,小目标的实现汇聚成大目标的完成,推动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实现真理性飞跃。中国共产党正是秉持着求职业教育科学之真、务职业教育实践之实的精神,把职业教育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可行可触的小目标,既有职业教育的获得感,又能看到职业教育目标航船的桅顶。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不断推进阶段性职业教育目标的达成。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索适合自身情况并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模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内忧外患的国情和救国救民的时代要求出发,举办工人或农民夜校、工农妇女学校、职业补习学校等,开展扫盲的同时培养工农的生产生活技能,旨在唤醒民众,培养革命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新生政权面临的挑战和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建设道路的主要任务,提出全国中等技术教育要“大量地训练与培养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的目标,实行具有时代特色和工学结合性质的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的大批专门人才。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出建立“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⑦,推动中高职衔接,实现职业教育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新发展阶段出发,谋划职业教育发展方略,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兼修,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试点职业本科教育,推动职普融通,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强国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职业教育阶段目标始终立足中国实际,始终为党的阶段性目标服务,始终坚持自主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类型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清晰、办学模式成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