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课证融通的问题与路径优化
作者: 梁裕 陈艺璇[摘要]现代物流新业态不断涌现,物流行业的变革、制度的创新、评价体系的补位催化和加速了1+X证书制度试点下的课证融通。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围绕证书适配偏差、课证融通困难、考核评价失衡和培训师资薄弱等现实问题,思考切实可行的课证融通优化路径,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课程体系、革新评价体系和建设师资团队提出依据,从而推动“三教”改革,培养面向区域物流产业需求、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梁裕(1972- ),男,广西梧州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天津 300072)陈艺璇(1987-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22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1+X证书制度2020年度专项研究课题“‘1+X’证书制度国际化探索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教职所〔2020〕255号,课题主持人:梁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1-0108-05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是在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审时度势提出来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随着试点的深入推进,从第一批遴选5家培训评价组织到2020年9月公示的第四批270家培训评价组织,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已经从“行业企业开发证书”“院校实施培训”进入了对“‘X’和‘1’有机衔接”的积极研究阶段。作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的1+X证书试点制度,为将证书培训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会贯通,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供了现实契机、政策依据和应用价值。因此,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讨1+X课证融通的逻辑起点、存在问题和优化路径,以期对深化“三教”改革有推动作用。
一、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课证融通的逻辑起点
(一)物流行业变革提出新的人才培养诉求
随着智慧物流的发展,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日益广泛,物流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越来越多的工作依托系统平台和设施设备开展,工作的边界不断被打破,岗位职责也不断调整。无论是管理岗位还是技术岗位,都更加强调“复合型”人才。既要懂管理,也要懂技术;既要具备物流的知识与能力,也要掌握所服务行业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围绕建设“现代物流强区”战略,广西重点推进跨境物流、智慧物流、两业深度融合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细分领域(如冷链、跨境电商物流、汽车物流、大宗商品物流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严密、序化、传统的知识传递,对物流技术高频更迭的回应是远远不够的,物流新业态衍生的新职业、新技能均要求应面向市场需求增加人才培养适应性和前瞻性。恰好1+X证书制度内在逻辑是主体性和拓展性的补充关系,“1”是教育属性,而“X”更多是社会属性。利用“X”促进学生多元职业发展能力形成,增强其在人力资本市场的竞争力,无疑是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自我调适,为面向细分物流领域、物流新业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制度设计创新催发新的课程体系建构
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价值,是真正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落脚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发展进程表现为从理论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立、理实一体化课程,再到现在的课程模块化重构。现有课程体系虽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但课程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脱节、课程组织逻辑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单一的物流业态向联接联合的综合物流转变之后,根据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广西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数据统计,广西物流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20万人(不包括快递、网约配送和供应链管理从业人员),结构性就业矛盾再次突出。1+X证书制度彰显了职业院校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明显特征,引导院校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为物流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操作指导。新的课程体系构建则是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物流职业教育的体现,反映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的基本内核。
(三)评价体系补位实现新的职业能力价值转换
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还较为空泛,缺少科学的标准化技能测试。加之物流业本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区域资源结构造成区域物流差异性,现有评价体系大多是针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教学评价,具有单一指向性,对物流细分领域外延的职业能力评价欠缺。依托1+X证书制度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核心关键在于课程结果输出与高度社会认可画等号,实现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学习成果的互相认定和衔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开展“课证融通”不仅体现国家资历框架顶层设计的方针,也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物流新业态涌现后各院校积极探索评价体系的补位措施。
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课证融通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指出:“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因此,结合1+X证书制度开展课证融通成为各院校深化改革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重要途径。截至2021年底,广西共有32所院校参与物流管理、供应链运营1+X证书试点,包括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各类院校,累计报名人数2863人。按照 2020年广西高职物流类专业备案情况,开设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院校数量35所,至少有54.29%的院校进行了1+X证书的培训与考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基于学历证书的培养目标和“X”证书之间的匹配度,广西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融通模式主要分为“单证书完全融通”“单证书部分融通”“多证书部分融通”“多证书完全融通+部分融通”四种。但是对于院校而言,1+X课证融通尚处于摸索阶段,实践年限短,经验不足,也因此产生诸多问题。
(一)培养定位单一导致适配偏差
1+X证书制度旨在引导毕业生不仅拥有学历证书,还能获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前广西94.3%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采取“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通框架。新发展格局下,物流岗位群的知识体系和技术结构趋于融合,迫切需求清晰认知产业联动发展,具备跨专业、跨领域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但由于定位模糊、师资匮乏、惯性思维等原因,以及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指向的单一性,使得专业的自我调适、融合发展的造血功能不足,无法适应区域物流产业发展要求,未能响应因材施教的职教要旨,偏离1+X证书制度设计初衷。此外,证书数量不断增加,加大了选择的难度,院校普遍在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盲目申报,没有考虑匹配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和办学特色,导致证书与课程内容设置出现错位,无法有效衔接。
(二)课程体系僵化造成融通不足
1+X证书通常反映了物流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尤其是随着物流产业的升级,智慧物流、物流大数据成为物流业的发展趋势。虽然目前证书大部分与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融合,但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与典型的学科思维完全不同,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体现出极强的跨界性、复合性,对于传统的课程体系而言,考点相对分散。以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其知识点横跨公共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且分散在不同学期,而数字化应用、业务流程管理等内容较难和现有课程融合。大部分院校的理解也是有偏差的,认为1+X证书就是简单的“1”与“X”叠加,加上在多门课程中做融通工作量大,选修过对应课程的同学在考证时也需要重复学习。所以,71.8%以上的院校更愿意通过在“1”之外增设课程来培训应考,使课证融通流于形式。
(三)考核方式传统导致评价失衡
1+X证书制度试点以来,不乏基于课证融通探究考核机制、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具体做法以简单的复制为主,即将“X”证书考试内容直接替换课程考核试题。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复杂,广西现代物流管理高职专业生源包括普通高考、单独招生考试、对口招生考试、四类人员考试。其中以参加对口考试的中职毕业生为例,有两年制中职生、三年制中职生、技校学生三种类型。各区县地域师资和财政投入差异,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规格不一。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大,缺乏系统设计、过程反思和归纳总结的静态移植,只能整齐划一地判断终结考核“通过与否”,无法动态监测不同生源质量个体的教学增值效果。如此测验方式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既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又不利于学生成才,还有失公允。
(四)师资力量薄弱影响育训效果
1+X证书制度目标之一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帮助满足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自身需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具备打破专业边界进行课程重构的能力,能将行业前沿的技术融入课程设计。但是,广西物流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师资水平落后、团队结构断层、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由于师资水平限制,在开展课证融通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缺少内源动力。
三、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课证融通的优化路径
(一)定方案:构建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框架
1+X课证融通的关键是价值向度与培养定位准确,尤其将“X”证书所承载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及内容相衔接,是课证融通的基础。不同的“X”证书面向不同的行业领域、工作技能和岗位任务,18个物流类证书涵盖了航空物流、港口物流、快递物流、医药物流、农产品物流、多式联运、智慧物流装备、数字供应链等数十种业态。不同院校所处区域的经济水平和产业基础不同,明确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框架时,应紧紧围绕广西区域物流产业的特征,突显港口物流、汽车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跨境物流等地方经济优势,利用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物流+”的创新逻辑,破除“普教”“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可以采用“主+辅”的融通框架,即1个主证书和N个辅证书。如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纲中的物流基础与行业认知、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市场开发与客户管理、供应链基础与认知等工作领域,基本上对应了现代物流管理专业2门基础课程和3门核心课程,融通程度比较高,适合作为该专业的主证书。统筹分析地方支柱产业和产业政策、证书适用性和契合度,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群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度选择1~2个辅助证书。
第二,实现“校企耦合”的融通模式。如根据广西区域物流产业特点,联合地区头部企业,依托中国理货协会的“港口理货”证书,将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引入院校教学和企业培训。院校主导理论教学,企业开展实践培训,学生与企业员工均可考取“港口理货”证书,获证学生还可选择到公司从事港口理货员的工作岗位。如此既扩大了“X”证书的社会价值,强化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还给学生提供了就业通道,促进育人格局多元化。制定主辅结合、校企耦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协同地方经济需要与“X”证书的内容,达到课证融通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加上直接或间接与企业融合,岗、课、证之间既有联系也有补充,将课程学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懂专业、会技术、善实践、有资质”的综合素质培养全过程。
(二)赋新能:确立课程体系数字化升级思路
1+X证书制度的落实要通过“1”与“X”的有机衔接来实现,它们的具体载体都是课程。1+X证书面向的是岗位群或者岗位核心能力需求,融合了多学科、多专业、多课程的知识,与传统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格格不入”。加上现代物流产业数字化、智慧化、自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赋能课程数字化,才能使1+X课证融通行到深处、改到痛处、落到实处。想要将聚焦在产业前沿和工作领域上的1+X证书融入,除了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革,适应时代潮流下的工作领域新要求,还要在课程内容上赋予更多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