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动力支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作者: 魏小英 李珊 雍军

[摘要]助力共同富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使命。围绕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偏差、社会性歧视固着、办学质量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等现实困境,文章从强化价值引领、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改善职业教育外部风貌、消除社会性歧视、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协调均衡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提出了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路径,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为助力共同富裕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共同富裕;动力支撑;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魏小英(1978- ),女,四川眉山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李珊(1990- ),女,四川巴中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雍军(1977- ),女,四川南充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四川  南充  63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四川高等职业教育中心课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ZY19B11)和2019年度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文化认同视域下高等院校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SZ1903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7-0005-08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即“到202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2035年的远景目标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赋予浙江重要示范改革任务,先行先试、做出示范,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开启了我国向全民共同富裕奋进的新征程。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政策梳理可见,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当前及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的基本教育类型,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理应肩负起重要使命,主动有所作为,助力共同富裕早日实现。

一、 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动力支撑

(一)政策促动:要求职业教育发挥服务共同富裕的社会职能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各项发展政策,决定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服务面向,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全民共同富裕政策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建设明确了新的服务方向,要求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意见》指出,要“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提升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充分调动职业院校的技术积累势能,运用好职业院校的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能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需要职业教育培育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面向社会开展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社会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

通过发挥人才培养职能,促进社会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方向,强调“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为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意见》在“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部分指出,要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统筹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合理安排就业补助资金,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职能。《“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开宗明义地指出“‘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要求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样要求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人才培养职能,助力全民共同富裕。

(二)战略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与共同富裕战略同频共振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与全民共同富裕战略同频共振,赋予了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提高全民收入水平。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全产业链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各类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明显提高,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强,客观上为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升打开了空间。同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拥有更高综合素质、更高知识文化和技术技能水平的劳动者,才能有效适应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用人需求,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技能型社会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同步推进,既能更加充分地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作用,促进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全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又能强化产业迈向中高端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推动劳动者群体的收入水平提升,缩小收入差距。

另一方面,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一般是指收入保持在全社会中等水平的人员群体,其特点是就业相对稳定、生活相对宽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拥有庞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进全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突破口。技术技能人才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以技能型劳动者为主体的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是其建立产业竞争优势,民众收入水平持续提升的关键性因素。正因如此,《意见》才特别要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政策,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建设技能型社会,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与实现全面共同富裕,既具有逻辑一致性,也具有实践统一性,由此也赋予了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三)内涵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驱动共同富裕

提升办学内涵,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教育转入内涵驱动发展阶段的具体体现,有助于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全民共同富裕。

一方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助推全民“物质共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依托。《意见》指出,“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在过去产教分离的状态下,我国产业发展的资源主要源于产业内部,而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逐步深入,教育与产业的结合日益紧密。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技术、科研等资源要素与产业领域的各类资源相互碰撞、融合,不仅丰富了产业发展的内涵,也持续拓宽了产业的边界,强化了产业发展的资源支撑,助推全民“物质共富”。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助推全民“精神共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富足是全民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维度,《意见》明确指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更便利地接受职业教育创造有利条件,能够有效帮助各级各类劳动者及时接受职业教育,从而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助推全民“精神共富”。

(四)多元联动: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赋能共同富裕

社会化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建设的基本方向,加强社会化办学可以使职业教育更加深入地嵌入经济社会体系,更充分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赋能全民共同富裕的建设进程。

一方面,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激发了经济活力。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的特点是社会主体、非公资本广泛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和育人合作。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的突出优势在于真正实现了贴近产业市场、贴近劳动力市场、贴近行业前沿办学和育人,尤其是能够针对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进行专业布局及人才定向培养,显著提升了职业教育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度和适应性,强化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为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创造了更友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加快全民共同富裕进程。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促进了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前提,《意见》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是要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而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民众受教育机会不均等。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构建“校政行企”多元联动的办学格局,支持和鼓励非公资本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充分的受教育机会,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更充分的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作用,能够加快全民共同富裕进程。

二、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一)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存在一定偏差,难以支撑共同富裕的人才需求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办学定位上的偏差,影响了人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不利因素。

一方面,职业教育办学的功利化倾向依然存在。一是部分职业院校狭隘地理解“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将就业作为办学效益的唯一衡量指标,把就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唯一重点,造成学生综合素质不健全。二是部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学习结果表象而轻视教育过程内涵,一味强调工业社会背后的标准化思维,将复杂教育过程进行标准化、简单化处理,将考试结果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表现的唯一要素,导致教育过程异化。职业教育办学的功利化倾向,造成部分技术技能人才和劳动者理想信念缺失,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淡薄,难以形成参与社会建设的内在积极性。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办学的区域性定位不够凸显。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但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未能深刻理解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办学定位模糊,弱化了自身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例如,一些职业院校在专业布局上“贪多求全”,为了扩大生源,忽视学校自身的专业建设能力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需求;还有一些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过于短视,盲目跟风,忽视区域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追求设置“高大上”热门专业,造成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同质化,专业竞争恶性化发展。这不仅不利于增强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也不利于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投入到经济社会建设工作中。

(二)仍存在对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歧视,难以支撑共同富裕的时代需要

现阶段我国接受职业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总体而言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受到的社会性歧视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这显然不利于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正常发挥,必然会削弱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动力。

一方面,职业教育社会性歧视不利于人才供给结构的优化。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直以来,社会各方对此也是有共识的。然而,“重学轻术”等轻视体力劳动的社会观念由来已久,职业歧视、教育歧视、学历歧视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职业教育往往被视为“他人的教育”“失败者的教育”,很大一部分家长不希望子女就读职业院校,报考职业院校基本上成为中考、高考失利后不得已的选择。这种略带歧视性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业教育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与旺盛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形成错位,客观上导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制造业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既不利于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也不利于推进全民共同富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