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价值、难点与对策

作者: 吴燕 曾绍玮

[摘要]大规模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实施面临着诸多难点亟待破解,突出表现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有待健全,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较为薄弱,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不够成熟。对此,我国应从营造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建设覆盖全民的终身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提升行动,确立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导向等方面发力,夯实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基础,为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助力。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质量

[作者简介]吴燕(1980- ),女,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浙江  义乌 322000)曾绍玮(1971- ),男,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重庆  40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研究型嵌入’模式与路径分析”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AZH02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7-0013-08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提出加快构建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2021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明确指出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进一步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在当前大力倡导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更多更快地培训技术技能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由此,本文拟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特征和要求,系统阐述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时代价值,深入分析我国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价值

(一) 奠定人人拥有技能的实践基础

人人拥有技能是技能型社会的基本特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首要价值就是为全体公民学习技能创造更丰富的机会和条件,为实现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1.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凸显了国家重视技能的政策导向。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民事业,不仅需要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多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从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等多方面,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提出了实施保障的具体工作要求,充分体现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也凸显了国家高度重视技能的政策导向。随着《“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在全国各地的落实,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不仅会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到国家高度重视技能的态度和意志,也将会逐步感受到国家政策实施为经济社会带来的变化。由此,全社会将凝聚起“人人学习技能、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共识,并在政府的主导下协同行动,进而从整体上加快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2.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为人人学习技能创造了必要条件。人人学习技能是人人拥有技能的逻辑前提。只有国家为每一位公民个体都创造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才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我国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正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职业培训创造了条件。在政策层面,国家明确了建设技能型社会,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的导向,拨出专款组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鼓励支持企业、社会资源依法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在机制层面,国家推动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着力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机制,为人人学习技能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在措施层面,国家实施青年专项、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技能帮扶工作,加强创业培训和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可见,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决策部署推动下,我国正在建立多维度、立体化、全局性的现代职业培训体系,为人人学习技能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人人拥有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 提升劳动者群体的技能素质

在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理应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原则,时刻把提升劳动者群体的技能素质、就业质量以及收入水平摆在突出位置。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正是提升劳动者群体素质、帮助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和快速增收的有效举措。

1.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群体的就业技能。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全国劳动者队伍中的技能型人才占比不断提升。但总体而言,技能型人才占总人口比重仍然较小,尤其是高技能型劳动者的数量偏少。究其原因,一是大量劳动者缺乏掌握职业培训的机会,二是大量劳动者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对此,通过政策供给、机制构建、制度设计、设施完善,在全社会范围内实施大规模的职业培训,可以为广大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从而有利于在整体上提升劳动者群体的就业技能。此外,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依据市场供需状况,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来确立职业培训领域、项目和重点,这为广大劳动者指明了市场紧缺的技能类型,明确了国家鼓励支持的公民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劳动者树立职业发展的信心,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2.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群体的综合素质。现代产业生产中,技能与知识密不可分,各项就业技能都与科学知识、生产知识紧密相关。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在强化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必须辅之以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教育。在职业培训过程中,劳动者不仅能够习得职业技能,也能够提升文化素质。除此以外,为了使劳动者在实际生产情境中更好地应用技能,还需要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品格、态度和作风,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 缓解社会结构性就业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并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在全社会范围内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能够有效帮助不同就业困难群体获得新的就业技能,寻求新的就业岗位,有利于优化社会就业结构,促进社会整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1.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能够帮助高等教育人群增强就业竞争力。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已成为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主要原因是部分劳动者的知识技能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变化,就业难度加大。尤其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导向下,高等教育受众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需求、生产实践相脱节,导致一大批高学历的求职者难以在人才市场中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帮助高学历人群认清自身的技能“短板”,重新确立职业定位,并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市场真正需要的技能,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进而实现顺利就业。与此同时,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高学历人群可以通过接受职业培训再教育,成长为具有高文化知识水平和高技能的“双高”型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2.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能够帮助低技能劳动者重新适应就业市场。我国社会的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表现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下,大量低技能劳动者的能力素质跟不上产业生产实践的发展步伐,面临无业可就的尴尬局面。我国社会中的低技能劳动者,大部分是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如大龄或长期失业者、低学历劳动者、身体残障人士等,他们通常没有接受完整的学历教育,文化水平偏低,就业技能较为初级,以体力劳动为主,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可替代性高。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依靠国家政策的“红利”,广大低技能劳动者群体可以在付出较低成本的情况下,接受有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实现职业技能进阶的同时,还能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实现职业素养的提升,使自身的能力素质适应现代企业岗位的用人要求。

(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产业迈向高端与高端产业迅速发展两者同频共振,全产业链的高端化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从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两个方面,发掘我国人力资源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盘活我国人力资源存量。受产业变革、市场变化、职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有不少劳动者未能实现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存量人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盘活我国的存量人力资源。一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帮助失业劳动者习得就业技能,重返工作岗位,释放出潜在的人力资源价值。二是通过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再教育机会,为在职劳动者实现职业转换创造条件。具有职业技能进阶需求或计划转换职业岗位的劳动者,可以根据个人的职业发展意愿选择相应的职业培训,由此就能更充分地调动劳动者自我发展的积极性,释放出新的人力资源价值。

2.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做优我国人力资源增量。当前,社会人力资源增量主要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高职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二是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的毕业生。由于我国教育与产业间的关系长期疏离,很大一部分全日制学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与职业岗位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我国的增量人力资源质量不高、适应性不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全日制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能够为我国的新增劳动者提供附加教育渠道,优化我国增量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此外,社会增量劳动者大多处于青年期,自我发展意愿强烈、求知欲旺盛,通过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将我国经济体系中产生的新职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传输给增量劳动者,使其成为新经济的“探路者”和“冲锋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当前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难点

(一) 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宏大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就目前而言,我国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实施大规模职业培训存在着一定的主观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人才观存在偏差。近年来,在国家积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的政策导向下,技能型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社会人才观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就读本科院校才是获得上升发展通道和体面工作的代名词。在国家大力推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有些职业院校甚至出现招生名额多于报名人数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这种形势下,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的氛围任重而道远,大规模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仍然面临着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和制约。

2.技能型人才的自我价值感偏低。尽管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技能型人才的薪资待遇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整体而言,与都市“白领”群体相比,工厂车间一线岗位上的“蓝领”劳动者薪资起点更低、日常劳作更繁重、上升空间更狭窄。这种状况使得社会新增劳动者宁愿选择打零工、送快递外卖等灵活就业形式,也不愿意进工厂当一线工人。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现状不佳与后续人才梯队不健全并存,导致我国技能型人才的自我价值感偏低,无法形成引领年轻劳动者群体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示范效应。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全体劳动者的积极参与,而在技能型人才自我价值感偏低的社会局面下,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受阻,不利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

(二) 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有待健全

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相比,当前我国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还有待健全,在提供终身培训服务方面还有所欠缺,在实现全民覆盖方面又力有不及,难以支撑大规模职业培训的实施。

1.我国尚未构建起体现终身性特征的国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要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终身性,是指全社会的职业培训服务能够满足公民个体在青年、中年、老年各职业生涯阶段的职业培训需求,支持公民个体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拥有就业的能力。审视当前我国的国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难发现,不论是培训内容、培训项目的设计,还是培训方式、培训手段的应用,都是以青年劳动者群体的身心特征和职业发展需求为依据,既缺乏针对中老年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渠道,也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规划建设,客观上造成部分弱势劳动者群体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很难融入以建成技能型社会为目标的职业技能培训浪潮中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