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梁龙凤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研究0

[摘要]文章从构建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价值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四个子系统出发,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时代性、适应性、协同性、持续性、融合性特点,从推进系统全面的质量观定位形成、质量制度体系的供给与优化、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质量价值体系的整合与调整、质量评价体系的追踪与应用和质量治理体系的支撑与强化六个方面探讨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最终达到职业教育高质量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目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职业教育治理

[作者简介]梁龙凤(1979- ),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在读博士。(贵州  贵阳  5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课题“经济管理+新农科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01031003)和2021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21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23-0069-09

一、问题的提出

从研究角度看,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是农村教育发展和质量变革的重点,但在现有相关研究文献中,对农村职业教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样本并未给予更多关注,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并没有形成特色的学术概念和学术研究体系,只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概念演绎和保障体系的延伸。对此,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重要研究任务是立足高质量发展现状,构建质量保证体系的概念和观念认同,寻求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变革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适应性和实用性认同,才能将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理论转化为实践。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为实现教育质量持续提升、保证机制体制及其运行机构所建立的整套管理体系,因此现代化的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由高质量体制机制和高效率运行机构两部分组成。

从体制机制看,教育管理部门是体制机制的主要载体。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破解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前提。目前我国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专属性体制机制不多,更没有完备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改革框架和体系化研究。从2021年出台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看,国家从制度层面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学校设置、专业目录等,但仍缺乏区域化、特色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保证。

从运行机构看,职业院校是教育运行的主要载体。培养现代化、高质量农业农村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应由高质量职业院校或涉农院校来完成。目前关键的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运行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根据2021年我国教育统计数据,现有本科职业大学仅为32所,且均为2018年后转设而来,仅有1所为涉农大学。全国2756所高职以上院校中,涉农本科院校265所、高职院校162所。虽然这些本(专)科院校所设部分专业或学科涉农,但并不能说明这部分院校会承担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任务,这与德国、日本、瑞士等职业大学或本科院校必须承担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双重任务不同。在学生培养层次上,2019年农林牧渔类高职以上的招生人数仅为总招生人数的0.42%。显然,涉农人才培养还是处于中低层次,这与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和技术应用不相适应。

总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不但体制机制的供给存在不足,教育运行机构的质量、人才培养层次也离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距离也很远。为此,从农村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出发,探讨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二、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重构

探讨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重构,前提是厘清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及构成两个问题。根据现有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多维属性。价值属性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催生产业兴旺的经济价值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传递农村文明的教育价值。社会属性认为通过构建政府、行业、学校等多维农村职业教育协同治理模式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属性则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是国家对乡村社会实施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对农村社会具有人心优化、秩序生产和能力生成的功能。此外,学者们还围绕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治理体系、扶贫路径、高质量发展等进行了多角度研究,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多维属性。本文认为农村职业教育首先是一项国家教育事业,也是一项能满足人就业创业需求的价值活动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实践活动,这是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重构的基本逻辑起点。第一,农村职业教育是国家事业和政府责任,应有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予以保证,必然需要构建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质量治理体系。第二,农村职业教育是一项能满足受教育者就业创业需求的活动,这就要求教育运行主体机构的价值取向是以人的需求为根本旨趣,构建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价值体系成为必然。第三,农村职业教育还是一项服务社会经济的实践活动,其功能和价值最终体现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这就需要构建农村职业教育质量社会评价体系。

基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国家教育事业、教育对象需求、社会经济实践的三重属性,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由质量治理体系、质量价值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三大系统构成。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治理体系包含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两大子系统。在教育质量治理实践中,质量标准体系作为国家质量治理体系的核心,应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权威顶层设计;质量保障体系作为治理能力范畴,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的办学模式,为各级行政部门协同供给,具有显著部门协同性。为此,本文认为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由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价值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四个子系统构成。

1.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即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教育治理的标准化体现。近年来,国家积极统筹推进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立,虽未设立单独的、专业的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治理机构或保证机构,但已建立了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为龙头,以各省级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部门为主体,以各地方教育相关部门、职业院校为支撑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制定机构;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等重要的法律法规政策,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国家地位和类型,从院校专业设置出发强化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质量保证要求,也形成了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基本态势。但从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趋势和依托单位来看,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制定,还需吸纳教育部门以外与农业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密切的人力资源、规划发改等部门协同参与,形成多元合作制定的格局。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核心目的是围绕教育治理理念,建立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师资建设、评价评估等质量指标体系,对教育质量进行整体规划、指标分解、标准制定和政策落实,强化质量标准的多维性和层次性,增强国家质量标准化治理能力。

2.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即协同支持体系,是教育协同治理能力的体现。从教育保障机构看,目前国家已建立以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农业农村部门等质量宏观保障机构,也建立了与之配套的质量保障运行制度。一方面,国家从制度保障层面确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目标、质量保障制度和投入保障制度。自2019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质量保障重大制度,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再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逐渐明确了职业教育的质量目标及质量保障政策框架。另一方面,各职业院校所建立的质量保障实施制度也不断完善,课程改革制度、专业建设制度、师资建设制度等构成了学校专业学科体系、实训实践体系,从而构筑起完备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目前看,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还需协同地方政府、产业部门、社会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力量加入,并根据各主体利益构建质量运行保障机制体制。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目的是建立健全多元参与、全程保障、全要素链接的职业教育投入链、培养链、就业链等,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和就业择业保障,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求,以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3.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价值体系。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价值体系即院校目标体系,是教育教学运行机构与运行机制的统一。质量价值体系取决于教育教学培养培训院校的价值取向。教育质量价值体系通过办学理念、目标任务、培养能力等体现。作为教育服务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实践与应用,农村职业教育承载着促进教育公平、培养高素质农村人力资源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任。从宏观层面,国家已经构建了培养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人的价值目标。与之配套的是服务于农村领域的各培养培训院校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教师建设、专业发展等的质量价值定位。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类型、层次,明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从国家层面构筑起庞大的职业教育质量价值基础和价值取向。在办学模式上,已构建起国家、企业、社会组织可根据办学能力、社会需求举办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价值体系;在办学内容上,已构建起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符合个人发展规律的专业课程质量价值体系。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构建并不断完善农村职业教育运行机构的办学价值理论、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等质量体系,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提供支撑。

4.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即社会反馈体系,是教育质量评价机构与评价机制的统一。因此,质量评价体系应包含:一是质量评价主体。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由国家政府单位、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主体单位、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相关组织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组成。从目前看,我国已建立起以教育部为主体的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以高等院校为主的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及质量评价中心等。二是质量评价机制。我国已构建起以教育系统评价为主体、以教育教学为主要评价内容、以社会合作为辅助参与对象的评价机制,制定了教育教学指导制度、评价制度、检查监督制度和反馈制度等。三是质量评价内容,是判断教育质量实施与预设目标的依据,涵盖人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满足两方面。国家明确了政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领导角色,学校层面建立了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规格、教师队伍建设等学校内部评价内容,以及校企融合、校企合作等学校外部社会评价内容。四是质量评价渠道和方法,是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战术性问题。当前整体上已经建立了定量与定性、自评与互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方式,评价渠道也越来越科学。

以上是基于农村职业教育的三重属性对质量保证体系的重构。其中,农村职业教育治理的质量标准体系和保障体系是以制度、政策、标准等形式存在,指导和规范着其他两个子系统的运行,也以强大的政策力和标准化引领着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体系的整体样态。质量价值体系是适应性体系,既要受到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政策形塑,也要对质量运行机构的理论体系、目标体系和供给体系予以支撑。质量评价体系是具有目的性的,以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体现教育价值,支撑着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应用型教育和一种基于农业农村的高层次、纯理论研究型教育被社会接纳,以强大的职业实践体系推动着质量价值体系的规范化、层次化和过程化发展。因此,四个子系统相互关照、彼此支撑,形成具有紧密关系的质量保证体系结构,具体见图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