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逻辑、困境与路径

作者: 王莎莎

[摘要]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着力点。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是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应然逻辑。然而,目前相关政策无法满足现代化诉求、信息孤岛问题阻滞信息流通、数字化资源平台功能不足削弱资源供给阻碍了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进程。为加速推进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应制定数字赋能政策,建好制度指南“强磁场”;建立数据管理机制,筑好技术应用“蓄水池”;搭建数字资源平台,绘好教育供给“同心圆”;构建数字治理体系,种好管理改革“试验田”。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技术

[作者简介]王莎莎(1985- ),女,山西吕梁人,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文化旅游学院,讲师,硕士。(山西  太原  030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厅202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山西省高职文旅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W29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2-0059-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道路指引。面向新征程,以高质量教育为引领,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对于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不仅能够通过技能积累和教育普及服务国家现代化,而且可以通过技能传承与价值转移推动“人”的现代化[1]。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加快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刻不容缓。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数字技术正日益成为一种主导力量,推动着职业教育的思维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全新契机。职业院校以数字化变革为驱动,全面推动教学过程重组,有利于构建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2]。2023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重点做好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充分赋能、有效公共服务、扩大国际合作四件事。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树立“大教育”观,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一体两翼”工作格局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升级。驻足新时代,以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不仅是顺应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一招。系统梳理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应然逻辑,深入剖析现实困境,进一步提出多维创新路径,对于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应然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实现数字赋能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伴随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生态逐渐成为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在完善教育结构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修“内力”: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

扎实推进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的优化、完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数字技术作为驱动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产生变革的引领力量,通过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可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化。一是优化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数字技术的融入有利于创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重塑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持续强化职业教育规模供给,构建“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二是健全普职融通教育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融通共享,提供多层次、广类型的教育机会,健全职普融通教育体系。三是整合继续教育体系。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要求职业院校必须面向全社会展开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以不断强化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拓宽人才持续成长渠道[3]。数字技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能够聚焦不同发展需要。数字化改造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管理方式等各环节,有效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可实现人才多样化、持续化培育。

(二)聚“合力”: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强调技术转化和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其主要目标是健全多元化办学机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重点在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4]。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能够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结合,释放校企合作的经济与教育双重能效,走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道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数字化已成为推动行业变革、深化产教互动、培养数字化人才的关键力量,能够为加速实现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贡献力量。一是职业院校以数字化为驱动,着力建设产学研创新联合体,能够促使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以先进技术和数字资源优势搭建数字化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实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添劲赋能。二是职业院校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信息互融互通,深度连接“产学研用”,打造数字化共享平台,学习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和实践理念,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网络学习场景,更新教学理念,针对性制订动态人才培养方案,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为实现数字赋能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增添助益。三是职业院校把握数字化契机,可构建供需服务对接机制并精准整合供应链资源,打造出基于产教融合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延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功能[5],持续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进程。

(三)添“动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由其社会属性所决定[6]。《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这充分说明提高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是我国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价值旨归和必然逻辑。职业院校以“数字化”为驱动,厚植社会服务意识基础,能够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为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注入动力。一是全面服务新兴产业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的同时,国家创新发展取得了全新进展。在逐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同时,使就业结构以工业和服务业为重心。职业院校紧密对接新兴产业和数字生产领域,加强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打造出数字化人才培育和研发机制,为核心产业领域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7]。二是精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需搭建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平台,畅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职业教育的合作发展路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切实文化和人才保障。而职业院校应用数字化平台,打造“课程+技术”“课程+文化”多维教学模式,可双管齐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育大量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切实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蓄水池”作用,稳步推进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二、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不断融合发展,职业教育要素和形态已然发生深刻变革,持续推进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是必然之选。然而,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还存在相关政策无法满足现代化诉求、信息孤岛问题阻滞信息流通和数字化资源平台功能不足削弱资源供给的现实困境。

(一)机制壁垒:相关政策无法满足现代化诉求

近年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颁布多项政策文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均将数字化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为贯彻落实这一政策,2020年出台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确切要求“遴选300所左右职业教育信息标杆学校”。上述政策的落地实施,均为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创设了有利基础。但就政策的聚焦点来看,相关政策和法规缺乏对数字化与职业教育系统各元素、各主体的深入考量,无法满足加速推进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诉求。细言之,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迫切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与指导,而现有政策仅围绕职业教育数字化改革制定相关内容,缺乏相应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机制[8]。这极易引致各教育主体认知不足、质量管理差、规范性欠缺等,制约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进程。虽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但对职业教育数字化改革的定位摸索较为模糊,尚未做出细致谋划,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导向性,致使职业教育各主体将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解为完善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和深化应用数字教育产品。此外,虽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鼓励职业院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推进教育教学变革创新”,但关于职业教育数字化改革的实践规划较为保守,尚未将数字化作为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致使职业院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实践能力相对不足,难以为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战略规划和实践转型提供有益支撑。

(二)技术梗阻:信息孤岛问题阻滞信息流通

数字技术的整合应用可以在硬件设备、技术架构等方面形成一种数字基础结构,从而使信息传输和数据管理模式持续发生变化,延伸数据价值和信息空间。健全的数字技术系统不仅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基础保障,更是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我国的数字化技术体系中还存在“信息孤岛”“数据管理”等问题,阻碍了职业教育信息流通,制约了数字赋能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数据要素效益的发挥。一是信息硬件设备滞后。职业教育数字化改革仍大多沿用早期的信息硬件设备,部分职业院校信息化设备尚未安装统一的安全系统,对多平台兼容和信息资源共享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职业教育各部门、各平台之间功能无法有效关联,职业教育各级主体无法自由分享和利用信息,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信息封锁[9],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也难以作出更为准确的决策,无法满足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二是信息数据应用不足。职业教育信息共享和数据应用不够成熟,面临数据功能局限的现实梗阻,导致同类数据需要多次录入和采集,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实时性和正确性,难以为数字赋能职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数据处理功能弱化。现有职业教育数据采集、处理水平不高,加之相关人员缺乏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得职业教育各主体间信息对称程度较低,无法满足不同教育情境下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同时,“黑匣子”问题弱化了人们对职业教育数字化变革过程中数据隐私、决策安全的信任程度[10]。因此,在保证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利用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亟待突破的难题。

(三)条件困厄:数字化资源平台功能不足削弱资源供给

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不仅是一种科技创新,更是一种从管理思想和组织策略等维度对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的全面变革。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持续加强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数字化资源平台作为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纽带,能够打通“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有效整合数字教育资源,加速职业教育教学方式转型[11],为实现数字赋能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目前部分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较为滞后,使得地区之间、群体之间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配置和流动失衡,进而导致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转型难以推进。一是缺乏规范性。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的资源检索较为混乱,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标准,致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制约了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也制约了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有序推进。二是内容专业性不强。数字化资源平台涉及的内容大多属于教育资源的多媒体化,多以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虽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但专业性较为薄弱,无法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创设有利的基础。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还停留在粗放式信息管理阶段,缺乏有效维护和评价机制。此外,虽然部分职业院校已建立数字化资源平台和机制,但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存在一些技术困难回避问题[12]。这导致部分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闲置和浪费,难以为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