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作者: 吴远征 倪杰 沈皆希
[摘要]借助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构建适应“四新”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其涵盖了系统的主体和构成要素、位置与边界、结构与关联、活动与功能等基本要素。从系统构成的不同要素入手,分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多维目标体系建设、“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全程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和数智技术赋能的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等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引入我国传统哲学智慧“道法术器势”的理论框架及其辩证关系,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路径: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之“道”,强化多维融合的生态体系之“法”,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之“术”,实现实践平台一体化融合之“器”,营造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生态系统之“势”。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生态系统;系统构建;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吴远征(1983- ),男,山东泰安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倪杰(1969- ),女,江苏启东人,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沈皆希(1992- ),女,江苏启东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南京 211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多维融合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SJG14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D/2021/01/85)和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22年度课题“基于扩展现实(XR)技术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2-R-1063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2-0105-08
创新创业教育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手段[1]。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支撑的数字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面对的经营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迫切需要加快产品迭代速度、提升产品创新水平。特别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相结合,正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新经济形态。为积极迎接新经济形态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迫切需要深化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下简称“四新”)建设,以便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考虑到经济社会变革和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为典型特征的“四新”建设的需要[2]。加之应用型本科高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行业企业结合紧密的特点,构建适应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具有紧迫性和必然性。本研究拟借助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构建适应“四新”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维融合生态系统。进一步,运用我国传统哲学“道法术器势”的理论框架及其辩证关系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涵盖多主体参与,全程监控的系统工程。其实施效果既要平衡学生、教师、家长、用人单位和政府等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又要融入数字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强化手段来增强其实施效果。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新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态复杂性。
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为解决复杂社会系统的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935年,坦斯利(Tansley)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3],认为该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还包括其所处的环境复合体,两者不可分割。随着社会系统中各种要素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系统呈现出动态演变的结构特征,生态学思想被引入创新研究中。罗恩·阿德纳(Ron Adner)基于生态系统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协作机制,企业通过这种机制整合各自的资源和创新成果投入,产生面向客户的、共同的解决方案。其主旨是协助企业动态地理解其与社会系统中其他子系统的交互关系,清晰地定义企业在社会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制订能够推动企业价值创造的行动计划,从而推动社会进步[4]。我国学者柳卸林等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主体基于共同的愿望和目标,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的创新资源进行协作和整合,达到“双赢”目的的一种创新网络[5]。综上,本研究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多主体围绕核心企业或实践平台,通过系统内部和其他子系统之间要素的相互作用,促进多主体与外部环境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强化关联和共同提升,实现企业或平台价值的提升并最终促进社会发展的创新网络。根据该内涵,创新生态系统在实践开展的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基本要素:主体及环境要素、位置与边界、结构与关联、活动与功能。其中,主体及环境要素指系统内开展活动、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方主体及多方主体所处的环境要素。位置与边界指由系统内主体的角色所构成的体系,该体系因其与其他主体的关联使得边界或清晰或模糊。结构与关联指系统主体内部及相互之间信息和物质的传递方式,用以实现生态系统主体和主体间的信息与物质的交换。随着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基于主体和活动建立的系统结构与关联信息将持续积累、动态调整。活动与功能是指不同主体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实现系统的特定功能和价值,以推动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和价值实现。
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在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从价值实现和实践路径两方面对其实现了超越。价值实现方面,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变异、繁殖、进化等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最终实现系统自身的维系,不存在所谓的价值实现问题。而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子系统,其存在和发展有赖于为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提供有价值的功能或服务。实践路径方面,自然生态系统主要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维持和自适应来实现,是“顺其自然”的过程[6]。而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变革、合作伙伴协同、组织战略制定等实现系统的持续变革、生产效率提高、系统协同度提升等[7],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利于把握系统的发展过程,进而得出系统提升的实践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该系统既要关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价值实现问题,又要关注“怎样培养人”的实践路径问题。其中,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参与主体具有多层次和多元化特性,包括宏观层面的行业公司、政府机构、高校和社会组织,以及微观层面的全职和兼职指导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上述主体在一个相互联系的、具有一定边界的松散型网络组织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现系统的价值属性。同时,多维主体内部不同结构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使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相对稳定、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强化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和校企合作,实现学科专业的融合发展,又要充分借助数字技术,引入数字技术课程或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数字技术内容,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数字技术的新场景、新工具和新方法,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数字化创新。本研究尝试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模型为指导,来探讨满足“四新”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框架,实现学科专业体系、过程管理体系和实践平台体系的深度融合发展(见图1)。
“四新”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总体应该是:在培养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下,政府、企业、高校、师生等多维主体,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及校企共建等形式的跨界融合,构建从意识启蒙到项目孵化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化理论课程体系和涵盖教育教学平台、竞赛培育平台、项目孵化平台、产教融合平台为一体的,“教、学、研、用”动态推进的一体化综合实践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和价值实现。
(一)生态系统的主体和要素:政企校多维主体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目标体系建设
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以5G、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急需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多元主体共同推进,担当起培养地方经济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一是宏观层面,教育行政部门要用好政策引导和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有什么样的政策和评价体系,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建设、软硬件环境建设等全过程的生态体系建设。二是中观层面,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四新”建设背景下,技术更新、产业升级、职业更迭速度明显加快。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环节,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引导企业积极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为大学生设计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包括学习空间、场景、设备、技术等,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的“真实战场”上学习实践。三是微观层面,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互动,致使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建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氛围。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生态系统的位置与边界:构建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四新”建设背景下,多维主体形成相对稳定且交叉融合的位置与边界,即“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基于“需求引领、能力驱动、成果导向”的理念,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对接,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重要位置[8]。宏观层面,政企校多维主体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微观层面,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渠道,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一是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产业发展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平衡、高校研究成果与企业研发需求的平衡、高校教学设备的需求与企业实践场景供给的平衡、校企共建提升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平衡。二是通过科教融合,用高校教师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高质量提升。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将教师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主动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提高创新创业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使教学内容和产业经济需求紧密结合。三是通过“双创”融合,相互支撑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业的核心动力来自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市场机会的涌现。然而,通过创新产生的新知识不会完全商业化。在新知识商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知识过滤屏蔽,阻碍了新企业的创建[9]。创业是突破知识过滤障碍、促进创新在市场中实现商业化的重要机制。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和专业,实现创新型创业和企业创新能力的跨界融合,推动创新与创业的融合发展。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关联:覆盖全程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涵盖了多层次、多维主体的动态开放系统,系统的成效与适应性最终取决于系统内部结构的设置与关联的实现。要想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课程体系的结构设置和内部关联是关键。根据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规律,创新创业教育应涵盖创新创业意识启蒙、知识储备、能力实践、项目孵化等渐进式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部分典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的调研发现,当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由通识课程、专创融合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企业运营管理课程等)和辅助课程(科学人文类课程)三部分组成,并各成体系,且在执行过程中实现了齐头并进。具体来说,虽然这三部分课程在课程目标和学生群体上有各自的针对性,但在课程内容上却有重叠,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应考虑创新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使得课程体系中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紧凑、针对性更强,总体上呈现出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的特征。全覆盖即覆盖所有本科生,分层次即根据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差异化即根据不同基础和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专业特点设置个性化课程。总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要消除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通过课程交叉、教学团队交叉、教学平台交叉和教学方法交叉等强化课程之间的关联,为学生提供更符合现代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