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双重逻辑及价值选择
作者: 赵志纯 陈昌[摘要]职业教育的双重逻辑是指职业教育以“内转”和“外推”兼存为发展逻辑,两者是职业教育的“一体两面”,但又存在不同的路径取向。其中,职业教育“内转”的一面注重人的生命价值,强调教育性,发展人的潜能,实现“育人”;“外推”的一面注重发挥职业教育的技术理性,强调社会价值,凸显社会属性,以实现“服务”。当前职业教育的双重发展逻辑发生异化,使职业教育难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对此,应当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双重逻辑,以实现职业教育“内转”取向与“外推”取向的高质量结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内转;外推
[作者简介]赵志纯(1981- ),男,甘肃兰州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陈昌(1999- ),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江西 南昌 330022)
一、引言
“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的经典思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内圣”即“立德”,重在个体提升,实现个人的自立、自明、自成,也即完善个人人格;“外王”即“立功”,重修己而向外,以实现对他人、社会、国家的价值,也即人的社会理想的实现。简言之,“内圣”回答的是“人之是什么”,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外王”回答的是“人之有什么、能够实现什么”,在于实现人的外在价值。“内圣”与“外王”的价值追求不同,导致达成此道的修养方式也不同。前者注重“内转”,即“反求诸己”,要求君子在道德修养方面必须不断反求诸己,以实现“成人”,也就是实现人自身的完善、圆融发展。后者凸显“外推”,即“推己及人”,要求君子从内在本质处着眼,由“修身”外推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内转”和“外推”都以人为起点,通过人来实现儒家的“内圣外王”这一双重逻辑,既注重个体的生命价值,又不忘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儒家的双重关怀。就“内转”和“外推”的衍生意义而言,教育以人为中心,向内的一方面以“育人”为最终目的,强调个人全面发展;向外的一面以“服务”为导向,强调满足社会需求,两者均通过“人”这一中心来发挥作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也不例外。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职业教育承担重要使命。当前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虽然概念清晰、逻辑明确、内涵丰富,但在实践操作中常被错置、窄化、异化。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有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第一,在职业教育育人旨归上要“内转”,将职业教育作为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第二,在职业教育价值追求上要“外推”,将职业教育作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驱动潜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功用。第三,在职业教育价值选择上要融贯,“内转”和“外推”是一个在逻辑上螺旋上升、内涵上相互补充、价值上相互促进的过程,对二者不应做功利化效用上的取舍,而应从本质着眼,明晰“内转”和“外推”的一贯性,将两者的结合作为推动现代化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这一自洽的过程中,“内转”和“外推”形成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的基本范式,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双重逻辑。只有对两者进行细致区分、深入分析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职业教育的价值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得以实现。
二、职业教育的双重逻辑及其异化
职业教育的双重逻辑,一方面是指向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转”,另一方面是指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外推”。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因此,职业教育既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育人成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坚守育人源点、回归教育本真、推动社会发展,正是职业教育的现实价值及理论意义所在。
(一)双重逻辑之解构
职业教育的“内转”是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其他教育类型取向无异、路向相同、目标一致,最终目的都是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一直存有偏见,认为职业学校是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就读或高考落榜的学生及其家长迫不得已的选择。这种观念无疑没有正确、全面地理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涵。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从智能的本质出发,认为人内在蕴含9种[1]独立且不同类型的智能,智能的类型随着对人的研究而不断扩充。智能的多元化意味着学生潜能发展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如果对学生的不同潜能予以挖掘并开展针对性的培养、训练,学生可以实现自身潜能的高水平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指向人的发展的教育活动,其核心价值在于发掘人的多方面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的长处,最终将个体培育成才,这无疑丰富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涵。
职业教育“内转”的教育哲学意涵在于“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内涵是指在人的一般发展基础上注重挖掘潜能优势,善于发现木桶中的长板并不断拔高长板,以实现人的优势发展并体现个性特色。职业教育“内转”的一面实质上符合学生的生长需要。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每一个学生的天赋潜能各不相同,“内转”恰恰符合了不同学生在需求、兴趣、天赋、潜能等方面的差异化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的价值旨归[2]。职业教育“内转”的一面无疑与这一人文关怀取向相一致,最终回归到人本身。同时,对职业教育“内转”的强调实际上也是对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的再一次澄明与肯定。此外,职业教育“内转”所具有的促进和挖掘人的不同智能和潜能的功能,正是促成这一社会到来的有效驱动力。因此,“内转”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范式,也是职业教育重要价值的具象化表现。
职业教育的“外推”是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既受制于社会发展,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例如,职业教育作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对于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职业教育“外推”路向的价值还表现为促进经济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在经济现代化上,职业教育在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人的现代化上,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人才、健全培养体系、打造人才高地等方面也承担重要使命。职业教育对这两方面现代化的促进,无疑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实现。
职业教育“外推”的教育哲学指导思想在于“教育总是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在探讨教育时,我们总是无法将教育隔离于社会之外而单独谈论,社会性是教育本质属性的集中表现之一。同样,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分析、探讨职业教育,其社会性的一面总是无法绕开且不可回避的。职业教育所具有的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如果不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就难以真正实现。不管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救亡图存”运动,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跨越以及正在全面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一直鲜明。因此,职业教育的“外推”取向在于使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得以发挥,使职业教育在参与社会发展的互融互通中不断扩充其内涵,从而在新时代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地承担其历史使命。
(二)双重逻辑之异化
作为一种价值实践,职业教育总是被赋予人类的价值期待[4]。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对职业教育经济价值的注重无可厚非,但如果将职业教育完全等同于一种经济投资活动而忽视其内在价值,则是职业教育育人本色的缺位。职业教育如果只注重单一的功利化经济导向,而忽视“人”的主体性本位,则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内在的经济价值,甚至还可能沦为经济的附庸,而失去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在技术理性与技术价值不断博弈且技术理性逐渐占据上风的情况下,不管是“内转”取向,还是“外推”路径,职业教育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被异化,集中表现为职业教育双重逻辑的异化,双重逻辑的内在价值也在异化过程中被逐渐遮蔽和侵占。
职业教育“内转”取向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观念的异化,二是人才培养实践的异化。就前者而言,认为职业教育就是简单地教会学生实用技能、培养低层次的技术工人等传统观念仍然普遍存在于职业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思维中。近年来,尽管在国家层面不断推进职业本科建设,致力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但多数学生和家长仍然将选择职业学校作为无奈之举。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也突出学生的就业导向,将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用工需要直接挂钩,由对“人”的培养转向对“员工”的培养。这虽然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过于强调技术的教育模式能否真正达到教育应有的育人效果,仍有待商榷。技术性的教育模式就其教育的一面而言,无疑没有满足个体的个性化教育需要[5],也没有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这种偏重功利性、技术性的育人导向,实质上是对职业教育育人本质的疏离和异化。
职业教育“外推”取向的异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过于偏重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二是在偏重经济价值的过程中未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真正的价值。职业教育以服务职业需求为目的,包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6]。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是职业教育内在价值外化的集中表现之一,但并非完全、唯一的表现,且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通常是自然产生的结果。但在现实中,职业教育的成效往往与其经济价值相关,这不仅无益于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也从根本上限制了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功能,同时也是对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错置。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传统职业教育如不顺时而动、应势而为,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则无法有效、持续地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职业教育“外推”取向的异化,本质上是对职业教育社会属性一面的曲解,忽视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所应具有的发展规律、发展路向和发展模式。
三、职业教育双重逻辑内在关系的澄明
“内转”与“外推”是职业教育的“一体两面”,分别指向不同的价值追求,彼此相对独立。这种相对独立的特质在为明晰两者区别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彼此间的融通转化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正是在两者的逻辑相接中,职业教育的价值才得以有效地彰显和澄明。
(一)“内转”和“外推”是两种具有不同指向的教育价值选择
“内转”和“外推”是两种价值选择不同的职业教育取向。前者注重人的生命价值,强调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培养人的主体特性,发展人的潜能,实现“育人”;后者注重技术理性,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凸显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关注于外在的发展任务,实现“服务”。
第一,两者的逻辑原点不同。“内转”在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由“工”向“才”的转变,将维持人生存的技能训练升华为提高人获取幸福生活的本领。“外推”在于充分挖掘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将职业教育直接与产业发展对接,在培养目标上直指“器物之学”。从能力和工具本位出发,将人对象化,强调职业技能的外在意义,把满足人的生存、服务社会需求作为其行动的逻辑起点。
第二,两者的政策取向不同。职业教育“内转”的政策取向关注职业教育的人本价值,注重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使教育惠及各类人群,具有鲜明的人文关照特征。它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质是否得到全面提升,从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政策制定原则入手,将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外推”的政策取向关注职业教育的服务价值,将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凸显机械化技术驱动的特征。它更多考虑职业教育“外推”的效率,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作为政策制定的主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