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专业认证的应然逻辑与创新发展

作者: 郭丽君 石汉卿

[摘要]高职专业认证作为保障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内含一定的逻辑并形成嵌套。高职专业认证既具有正向价值,也存在一定的现实隐忧,主要表现为:专业认证的导向性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矛盾、认证标准的可操作性需求与职业人才全面发展的矛盾、认证结果的功利化运用与专业内涵建设的矛盾。因此,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高职专业认证补弊兴利的平衡点,一要构建稳定性与灵活性并存的多元治理机制,二要构建通用性与补充性并举的认证标准体系,三要制定基础性与创新性并重的学生能力发展评估办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认证;中国特色高职专业认证体系

[作者简介]郭丽君(1975- ),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汉卿(2001- ),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湖南  长沙  410128)

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促进质量提升的一项基础性制度[1]。作为一种质量认证活动,高职专业认证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自《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要“探索高职专业认证”以来,我国部分省份和高职学校紧锣密鼓地开启了高职专业认证的探索之路,从此开创了多方共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新局面。

高职专业认证体系的完型离不开系统性的构建逻辑。未来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专业认证的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把握其价值意蕴和正向功用,分析高职专业认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负向影响,并在处理好矛盾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构建高职专业认证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一、高职专业认证的应然逻辑

作为三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之一的《悉尼协议》,在学制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与我国高职教育高度吻合[2]。我国高职教育受到工程教育认证的启发,广泛开展了基于《悉尼协议》认证范式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近年来,不少高职学校积极引入国际专业认证,以此为抓手提升专业办学质量[3]。目前,我国高职专业认证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主要集中在省级层面的统筹推进与校级层面的自主行动。省级层面的统筹推进包括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认证与评估、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认证试点、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卓越专业认证试点、湖南省高职专业认证试点、重庆市专业与课程认证等。这一部分地区以省域为单位对高职专业认证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将专业认证制度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以期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学校层面的自主行动主要是参与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the UK National Information Centre for the recognition and evaluation,UK ENIC)国际专业标准评估认证。UK ENIC作为一种极具权威性的国际认证评估机构,对高职学校或专业群中的专业进行国际专业标准的评估认证,通过对标英国国家资历框架(Regulated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RQF)、欧洲资历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EQF)或任何最终选定的其他国家资历框架,找出其可比性及实质性差异,提供清晰实用的改进建议,帮助提高学校和专业的教学水平,实现学校国际化的目标和“双高”发展目标。目前,许多高职学校已经通过这一项目更好地理解了国际标准和职业教育的最佳实践经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专业标准与专业建设成效。

从系统论出发,我国高职专业认证理应秉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以“独立提出”“认证审批”“自我评估初步审查”“入校考察”“评议与得出结论”“发布报告、改进计划和参与证书”等循环式流程展开相关认证工作,并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形成逻辑闭环。

(一)宏观层面:“政企校”协同治理的高职教育逻辑

作为一种外部质量监控机制,专业认证旨在促使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和行政组织切实履行质量职责与承诺,并要求其更加关注来自内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对质量的期望[4]。当前,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逐渐形成两大主要阵营:一是由美国和英国主导的国际工程联盟《华盛顿协议》,二是由德国工程、信息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认证机构(German Accreditation Agency Study Programs Engineering,Informatics,Natural Sciences and Mathematics,ASIIN)创立并主导实施的欧洲工程认证项目学位认证。ASIIN认为,高等教育中利益相关方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指导和实施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它作为欧洲工程认证项目最有影响力的认证机构,重点强调利益相关方的协同治理。基于德国专业认证经验可知,让利益相关方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协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质量活动,从而有助于实现高校的质量目标[5]。

作为一种专业认证活动,高职专业认证同样是政府、产业界、高职学校等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治理的过程。其内在逻辑在于,高职专业认证考虑了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方的要求。一是通过高职专业认证,政府可以将“双高计划”“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产教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技能人才培训计划”等国家职业教育战略规划有效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并创新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问责机制,全面了解高职学校的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情况,为职业教育的战略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更加有效的职业教育政策和发展计划。二是产业界通过专业认证,向学校提供包括人才质量、规格和数量需求等方面的人才市场全方位信息,确保高职学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具备产业实际需要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这既能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又能为社会提供更具职业创造力、职业适应力和职业竞争力的人才。三是高职学校通过专业认证,能够全面整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使专业人才培养更符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增强职业人才供需匹配度。

总之,高职专业认证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产业和高职学校等利益相关方提供了信息共享平台。依靠这一平台,政府能够及时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产业界能够及时调整人才需求结构或产业布局,而高职学校则能够持续改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这一平台的信息共享功能,各利益相关方在认证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换言之,高职专业认证在某种程度上能为职业教育在国家战略规划、社会需求和专业自身发展三者中找到平衡发展机制,为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方提供一个良好互动的协同治理平台。

(二)中观层面: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建设逻辑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是一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评估标准的一种教育评价理念[6]。这一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广受国际专业认证的青睐,并在各类专业认证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7]。在指导专业教学的具体实践中,OBE强调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来指导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实际的能力和知识。因此,基于“成果导向”,高职专业认证应围绕学生的学习产出设计认证标准,以此指导高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同时,认证标准应体现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有哪些能力、掌握了哪些必需的理论和必要的技能[8]。

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建设逻辑应包括多个环节。一是高职学校应基于行业企业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深度研究和开发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学校可通过充分调研和实证研究,基于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战略性人才培养目标框架,确保教育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二是高职学校应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清晰的专业毕业要求,明确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跨学科能力。同时,在制定毕业要求的过程中应吸纳学术界和产业界专业人士参与,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三是高职学校应基于明确的毕业要求,针对性地规划课程内容和学科设置,制定切实可行的,包括专业课程、通识教育和实训课程在内的课程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培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和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四是高职学校应与企业和社会建立紧密的反馈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学生学科成绩、实际项目表现、实训绩效和实习单位反馈等多个方面。同时,要通过数据分析等,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动态调整和改进专业建设。

(三)微观层面:基于“反向设计”的课堂教学逻辑

反向设计是基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理念,即专业根据行业发展、岗位需求和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环节[9]。基于反向设计准则进行专业课程重构就是通过将学生的学习需求置于核心位置,以学生学习的巅峰成果为起点,课程设计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10]。这一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科深度,还能够培养出更具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微观层面出发,我国高职专业认证的运行逻辑应包含以下三个重要环节。一是教师将根据毕业要求和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课程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这一过程将课程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保障教学内容与专业要求的一致性。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顶峰学习成果”的要求,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融入相应职业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开发教学模块,建立起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设计[11]。三是进行课堂评价,将评价信息反馈教学全过程。这一环节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总之,微观层面的循环式流程将使课程教学更具灵活性和实用性,有助于提升高职专业课程质量与教学水平。

二、高职专业认证的正向价值

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杜威(John Dewey)曾提出,在人类深思熟虑、有计划的行动中,每一次的决策和选择都会受到对目标价值评估的影响[12]。如前所述,高职专业认证之所以方兴未艾,之所以成为国内外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重要形式,主要取决于高职专业认证的功用和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其能够帮助提升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和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三个方面。

(一)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成功培养了一大批实际工作能力强、职业适应性强的专业人才。其成功实践不仅表现在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上,更彰显在为行业和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上。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具有与生俱来的教育属性,而且同时具备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的教育属性[13]。

高职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证理念,充分契合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基于此,专业认证助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职学校根据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产业需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进而细化为毕业要求,后据此制定专业课程目标,并根据不同培养环节丰富课堂教学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这具体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开发人工智能辅助学习软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引进虚拟现实装备,用虚拟情境来实施实践教学等方式,将数字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融入日常课堂教学,设计出更加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案,打造智慧课堂,促进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14]。同时,专业需通过“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是学校以“持续改进”理念为指导,通过专业自查,有目的地改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以达到更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具体而言,高职学校在全面审视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可有效解决专业办学中可能存在的教学盲区和不足之处。这样的完善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将增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同时,专业自查结果将会持续地、有机地融入实施过程,以实现对教学模式、教材使用和评估方法等方面的针对性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