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作者: 胡叶容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逻辑适切性,对产业升级、建设技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其在实践探索中仍存在高技能人才供需链条尚未形成动态反馈、课程体系对实践知识缺乏系统关照、师资团队胜任力不足、校企合作尚未深度协同等诸多问题。因此,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尽快优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路径,以产业为向导,建立科学动态的人才供给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对接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实践取向;吸纳社会资源,提升师资团队的胜任力;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具有内生性的培养系统。

[关键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胡叶容(1981- ),女,湖南邵东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讲师。(广东  深圳  518055)

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建设技能型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也进一步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可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要素。然而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动我国产业调整和升级,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众多学者对高技能人才的内涵、能力素质、培养路径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图景设想,在培养现状、经验以及优化路径方面均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从内涵看,高技能人才是高素质劳动者,是集知识型、应用型于一体的复合人才[1]。从能力素质看,高技能人才应具备动手能力、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从培养路径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强调产教融合[2]、创新人才激励制度[3]、“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4]等途径。然而,目前已有研究大多是分析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缺乏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因此,理性审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逻辑适切性和现实困境,提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凸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应有之义,还能提升我国高技能人才供给的有效性,助力技能强国、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的建设。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逻辑理路

作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是满足工程实践需求、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必要举措,而且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提出了迭代升级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要积极调整育人标准和提高适应性,精准把握新劳动业态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增能赋权。

(一)政策逻辑: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应有之责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试点……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2021年1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2022年5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确立了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法律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2022年10月,《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可见,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与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度耦合,职业教育改革已经指向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由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是国家政策的需求,也是加快建设我国技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应拓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设计,增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适应性,改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将自主培养高技能人才和促进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教育逻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优势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点明技能性是高技能人才的突出特征;“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是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高层次、高水平的要求;“取得职业资格”则指出高技能人才应体现职业性。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主体优势和类型适应性。在技能性方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行业产业高端领域的高水平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培养对象,在培养内容上比普通本科教育更注重技能性要求[5],以行业企业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而不是普适性知识。在高等性方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比中职、高职层次更高的技术技能人才,面向的岗位更加复杂高阶,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加精深,指向职业能力的标准更高[6]。在职业性方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类型,相较于普通本科教育,职业性仍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姓“职”而不姓“普”的类型特征[7]。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两者的特性高度契合,由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承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符合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的发展规律。对内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形成层次分明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对外可在功能性上提升职业教育与新经济形态的匹配度,与产业岗位更加精准地进行对接。这也是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动因之一,以应对目前产业技术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

(三)实践逻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本质属性

实践逻辑是指由习性、意图、时间、场域等因素构成,经由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实践图式”[8]。因此,依据实践逻辑的内涵,分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一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具有强实践性,二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实践的教育类型,两者都具有实践的本质属性。

1.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具有强实践性。高技能人才直接面对的是复杂度高、情境依赖性强的工程场景,因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为学生提供面向实践的行动场所,让学生亲临一线工程现场进行观摩和模拟操作,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尽可能地参与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实践,促使学生和企业的高技能工程师直接交流、学习,在宽松容错的实践氛围中激发学生渴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实践。这种实践环境的浸润,不仅能强化学生对工程实践的感知体验,还能增强学生对技能工人的身份认同,促进其快速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场景。

2.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实践的教育类型。从培养目标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培养从事技术应用,面向企业生产、现场实施等行业一线岗位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能够自主运用专业技能、技能原理和方法进行生产活动,并进行一定的工艺改良、技能改进和技能创新。从教学内容看,基于实践领域的工作过程选取、组织和编排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要求,从实践原点出发,经由实践检验,达到实践效果。从教学模式看,强调工学结合,注重情境、操作和实践反馈,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优化动作行为知识,主动协调实践技能的运用环节。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以实践价值为取向,以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为价值主线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践本位价值恰与高技能人才全过程培养的实践属性高度契合,因此,深入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实践逻辑使然。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实困境

我国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时尚短,加之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体系不健全、激励不够、投入不足等问题,致使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面临着不同层面的现实困境。

(一)高技能人才供需链条尚未形成动态反馈

专业供给的科学合理是高技能人才契合市场需求的前提条件。通过对 35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分析发现,当前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专业结构错位、冷热门专业比例不当等现象。

1.专业设置与就业需求之间缺乏动态反馈机制。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由政府主导,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由于缺乏社会力量如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导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需求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根据彼此的反馈做出及时调整,响应机制的缺失致使两者之间结构错位。从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结构分布来看,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等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均存在明显不足。

2.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之间脱节。大部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没有深入企业调研生产运营情况,对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前瞻性认识不足,由此导致信息滞后、认识不全面,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落后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此外,由于目前大部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与资源比较薄弱,主动参与产业新技术研发的能力有限,在专业设置方面难以跟上新技术发明应用的更替,导致基于新技术的技能培养仍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短板”。

(二)课程体系缺乏对实践知识的系统性关照

调查35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现,大家都在课程体系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基本搭建了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专业实践的双轨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但还存在对实践知识重构与转化不足的问题,无法有效支撑高技能人才应对工作情境的复杂性和创新性。

1.缺乏实践知识的系统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以学科为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包含实践知识。传统职业教育对实践知识的获取仍然集中于技能教学,将技能培养局限在规则、熟练的场景之中,忽视了工作情景的复杂性对实践知识抽象和体系化的要求。目前,大部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开设了面向特定领域的实践课程,但实践知识散落于各种技能点中,没有在具体实践之中建构系统完整的实践知识体系,导致学生的实践知识体系相对单薄,培植创造能力、应变能力等高阶能力的实践基础不够深厚,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后的高新技术岗位的复杂性要求。

2.技能实践不够深入。以工作任务为模块组织技能教学,通过对技术技能的深度实践,才能够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虽然大部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但实践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以校内实训为主,学生能够熟练、规范地操作单项技能,可遇到综合性强的复杂技术就难以应对了。这反映出目前技能实践没有真正深入地从工程场景着眼于高技能的培养,如何创设真实的职业场景和案例仍是目前校内实践面临的难题,同时校外实践则在实践场所、实践经费和实践指导方面难以给予持续保障。以上问题导致技能实践表面化和程式化,难以培养学生逐层分解工作任务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限制了技能人才专业技能往精深方向发展的潜力。

(三)专业师资团队胜任力不足

调查的35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中有22所由民办专科转设而来,办学基础薄弱,财政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升格需求,在吸引优质教师、培养师资等方面投入有限,客观上造成了师资力量薄弱,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胜任力不足。

1.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践能力不强。对于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新招聘的教师而言,大多为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学科知识比较完善,知识结构比较健全,但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践能力不足,对企业的技术技能不甚了解,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胜任力有待提升。此外,虽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教师后续的技能培训提供了契机,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主要为在校学生提供技术技能训练资源,企业为高职教师配置专业发展资源的利益动机不强,难以满足在校教师提升技能的需求。

2.缺乏深厚的职业教育理论基础,专业发展后劲不足。对于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企业教师,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职业教育理论,对学生特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认知不够深刻,对职业教育理念和价值的真正理解有待深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部分企业教师片面套用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或自身受教育的经历。这些因素容易使高技能人才培养出现方向性偏差,与高技能人才的知识特征、实践特征和职业特征契合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