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课程制度设计探析
作者: 赵文平 王晓军 高雅琴[摘要]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体系一体化,中高本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直接影响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的质量。基于本体论、类型论、系统论视角阐述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内涵,可以从规则、对象、理念、载体四个层面得出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结构要素,分别为:中高本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与评估体系、中高本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多元参与者协同、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观导向与行动体系转型、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平台与资源。支持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设计策略是:确立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与质量保障体系,适应多元化学习需求的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融合创新与实践的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策略,利用实践经验和现代技术资源支持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
[关键词]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职业教育课程;课程制度
[作者简介]赵文平(1984- ),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222)王晓军(1989- ),男,山东潍坊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学院在读博士,潍坊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山东 潍坊 262737)高雅琴(1999- ),女,山西长治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在读硕士。(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研究项目“职业院校课程教材与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CSZDXM202201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4-0005-08
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中高本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设计直接影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质量标准日益提高,进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更大挑战和更高期望。在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方面,已有学者从中高本一体化课程的秩序重构、中高本课程衔接现状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但缺乏对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设计的研究。如果支持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缺失,将导致课程衔接不够顺畅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因此亟待加强中高本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设计。
一、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设计的必要性
(一)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属性决定其应具备健全的课程制度
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属性围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展开,通过高效的课程衔接机制,提供满足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各阶段学习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跨学科的知识结构、灵活的学习路径以及对实践技能的强调,且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和产业需求,同时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实用性。首先,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属性要求中高本一体化课程不仅涵盖广泛的专业知识,还应整合不同学科的视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依托健全的课程制度能够支持并鼓励跨学科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促进了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其次,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所面向的跨段化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生需要一套有效衔接的课程制度,关注不同的学习速度、学习深度和学习方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最后,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整合,需要一套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制度,不仅包括课程内容的设计,更关键的是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二)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现实困境呼唤完整的课程制度建设
当前的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运行中存在一些现实困境,诸如课程结构的不合理、课程内容更新的滞后以及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的不完善,为此,急需完整的课程制度来消除障碍。首先,缺乏统一且明确的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标准,导致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课程内容重复或脱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影响学习的连贯性和深度。其次,由于缺少有效的机制来保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中高本一体化课程内容往往无法及时反映产业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导致教学内容过时,无法满足学生面对未来职场的实际需要。此外,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缺失意味着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监控和提升,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的反馈无法及时收集和应用于课程改进中,进一步加剧了课程质量问题。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是提升课程质量和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关键,需要从制度层面加强课程结构设计的指导,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建立健全的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以确保教育内容的适应性、前瞻性和高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三)规范的课程制度是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中高本一体化的课程制度设计能够确保职业教育的连贯性和衔接性。职业教育课程的连贯性和衔接性,能保障学生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职业教育课程学习的无缝对接,有助于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有效有序开展。中高本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需求,通过深入分析行业趋势和技术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和技能培训,确保不同学段学生所学的技能和知识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这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涵盖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软技能的提升,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及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高本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设计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跨阶段、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有效利用职业教育资源,避免课程资源的重复建设。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能够提升教育效率,优化教育质量,最终提升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课程制度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支持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设计至关重要。
二、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内涵
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是推进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设计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首先要把握其丰富内涵。因此,可以从本体论、类型论以及系统论视角阐述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内涵要义。
(一)以本体论视角揭示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内涵
从本体论视角揭示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需要先厘清制度、课程制度、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具体内涵。制度指为了规范人们行为而设立的规则、准则或约定[1]。在教育领域,制度通常指教育活动中的规范性文件和操作规程,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及实施细则等,以确保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保障教育公平与质量,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课程制度是规范、管理与指导社会实践的统称[2],涵盖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资源的配备、教学方法的应用、学习成效的评价等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有效的课程管理,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是指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本科教育阶段,以现代职业教育目标为核心,设计和实施的一套课程体系及其管理规范。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来提升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以类型论视角阐释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内涵
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是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运行的规范和准则,也是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类型论视角出发,就是从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连贯性、跨界性、适应性以及实践性层面剖析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内涵。
从职业教育连贯性层面分析,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框架、一体化教材体系和师资团队,能够实现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紧密衔接。该制度设计不仅减少了学习过程中的重复与浪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其提供了更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此外,该制度强调职业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确保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顺利过渡到更高级别的专业学习,最终达到高层次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融合。
从职业教育跨界性层面分析,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不仅是一套职业教育课程的架构,更是一种全面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流程并紧密对接社会与产业需求的教育战略。职业教育的跨界性特征反映在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设计上,不仅从职业院校思考课程制度的设计,也要关注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融合学校和企业的制度规范与管理。在这种职业教育课程制度设计下,每个学生都有双重身份——既是职业学校的在校生,也是企业工厂的学徒工。只有突出中高本一体化课程制度的双重表征,才能培养出既满足职业院校培养要求又符合行业企业管理规定的合格人才。
从职业教育适应性层面分析,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能够充分考虑快速变化的产业技术趋势和职业市场需求。通过定期的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革新,以及与企业和行业的紧密合作,确保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课程制度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作方法,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从职业教育实践性层面分析,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能够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课程制度的保障,从中职到高职和本科阶段都紧密联系实际工作和社会需求,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磨炼技能,增强职业适应力和创新能力,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以系统论视角审视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内涵
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是一个整体概念,突出表现为“一体化”,这也恰恰表明了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联系观。引入系统论观点,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是一个“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涵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制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制度、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制度三个“小系统”。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这一“大系统”的层次性以及“小系统”层次间的相对性导致系统具有双重功能。系统哲学家欧文·拉兹洛(Ervin Laszlo)将系统的这种双重作用称为协调界面(coordinating interfaces)作用,并认为:“他们起的作用是把它们自己各部分的行为结合成齐心合力的一种行为,然后又把这种共同的努力同更高一个层次系统内其他组成部分的行为结合在一起。”[3]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双重功能体现在: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制度三个“小系统”的要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协同整合的统一系统;另一方面,这三个“小系统”又是更大系统即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子系统。它在这一更大系统中起着要素作用,构成更大系统的基础。此外,系统的双重功能导致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教育的课程制度又具有阶段特色,体现系统本身的规定性。因此,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设计既要从系统角度统筹规划,又要避免不同学段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重复,以凸显职业教育不同学段的差异与特色。
三、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结构要素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制度也是一个系统,由若干要素彼此联系而组成[4]。规则、对象、理念和载体构成了制度系统的四个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是制度存在和运作的基础,缺一不可[5]。依据上述理论基础,本研究从规则、对象、理念和载体四个方面分析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结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