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双导师”团队建设的内涵意蕴、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

作者: 秦静 朱忠军

[摘要]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现场工程师发展的重要议题,现场工程师的多元素养需要“双导师”团队给予保障,进行“双导师”团队建设需要以理论与实践并行的目标为导向、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制度来规范、德才兼备的团队文化进行熏陶、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进行支撑,还需要多措并举引领“双导师”团队建设,多维并举推进“双导师”团队建设,校内与校外并重落实“双导师”团队建设,理念与实践并行促进“双导师”团队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双导师”;建设

[作者简介]秦静(1992- ),女,陕西西安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朱忠军(1969- ),男,陕西咸阳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陕西  咸阳  7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教育部职业院校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现代学徒制下现场工程师‘双导师’团队建设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23Kt029)和2023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GH23Y3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4-0043-07

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体现,旨在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及大国工匠,这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场工程师处于设计开发人员与一线操作人员之间,是一种兼备技能、管理与创新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这也对师资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构建现场工程师教学团队,并探索“双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路径,已成为当前现场工程师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双导师”团队建设的内涵意蕴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双导师”由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双导师”团队三个概念复合而成。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2]。现场工程师是指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能够以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作现场技术应用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2],应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并能迅速解决现场问题[3]。概言之,现场工程师既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职业能力,又要具备沟通交往、爱岗敬业等职业精神与品质。

“双导师”制度,起源于西方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实习模式中,虽然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实施“双导师”制度,即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在这种模式下,校内导师负责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企业导师则负责实践指导,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这种“双导师”制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世界的挑战。

在我国,该制度最初应用于研究生教育阶段,后来逐渐扩展至本科教育。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政府和社会开始对该制度给予更多关注。因此,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将“双导师”制度引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可行性。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职业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而“双导师”制度正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双导师”制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世界的挑战。在我国,该制度的应用正在逐渐扩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双导师”团队是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环节,以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及能力为核心目标而精心打造的一支高水平教师团队。该团队由学科导师与行业导师共同构成,两者共同肩负起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

二、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双导师”团队建设的逻辑理路

为了提升现场工程师的教育质量,在构建“双导师”团队时,应注重优化团队内部环境,并加强外部保障环境的建设。这可以通过引入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明确导师角色定位以及构建有效的交流机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现场工程师,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目标导向: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师团队建设目标

明确的建设目标是团队建设的核心,能为团队发展指明方向、强化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双导师”团队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现场工程师,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由于现场工程师需要具备多样化的素质,因此其师资团队必然需要具备相应的多元能力。在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与政策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应明确“双导师”的认定程序,分层分类构建一套科学且严谨的师资遴选、聘用标准机制。设定包括学历、专业技术职称、授课年限及企业工作经历等在内的一系列要求,以确保教师团队具备充足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此外,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制定企业导师的遴选标准,提出对其学历、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职称及企业工作经历等方面的明确要求,确保遴选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在重点行业及领域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背景、教学能力突出的企业工程技术精英,与职业院校教师组建“双导师”队伍,实现校内专业教师与行业专业人士知识与技能的双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二)制度规范: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团队管理制度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规范“双导师”团队的教学行为和工作质量,进而保障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在执行“双导师”团队管理制度时,一要确保制度建设的科学性。首先,需要确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并将其融入团队管理,明确团队目标,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实行民主、科学的团队管理。其次,应构建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团队管理是信息传递的外在表现,因此,有必要优化信息传递渠道,简化管理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最后,加强制度建设的公正性与透明度,有效维护团队的和谐发展。二要加强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在坚持制度管理的前提下,将教师的人格尊严放在不可忽视的位置,将人文关怀融入制度,秉持对人负责、对人关怀的基本原则,提升教师内心对制度的认同。此外,加强与导师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以确保制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

除管理制度外,“双导师”团队需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通过定期的评估与考核,确保双方导师都能充分履行职责。学校联合政府、企业、行业等多个部门建立考评组织,建立相应的评分标准和权重,以多主体考评的方式对“双导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不定期的综合考核。此外,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奖励、荣誉表彰、职称晋升及职业发展机会等。奖励机制的制定是对导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的全面肯定,不仅有助于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还能提升他们的职业成就感,进一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文化熏陶:德才兼备的团队文化建设

“双导师”团队在现场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校企双方是否能够有效整合各自的资源优势,促进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深度配合,互相借鉴、弥补不足,实现协同效应。团队文化是维系团队凝聚力和协作的基石,通过构建强大的团队认同感,能够引领成员齐心协力追求共同的目标。“双导师”团队作为一种独特的团队形态,兼具“双元”特性,因而探寻团队成功磨合的切入点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以融合深化“双导师”团队凝聚力。现场工程师需由校企导师共同描绘专业顶层设计,准确把控教学任务。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之间的双向沟通与协作。为此,学校应设立互动交流平台或通过实践训练、主题研讨、交流座谈、经验分享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校企导师的有效沟通及深入了解,增强彼此的认同感,提升“双导师”团队的凝聚力。二是以协同培育“双导师”团队向心力。通过紧密的团队合作,实现校内导师与行业导师的优势互补,为学员提供全面而深入的专业指导与实践机会。校内导师可将实际案例与问题融入教学,以提升学员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企业导师则能够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力,为学员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和行业动态,帮助学员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三是以德育提升“双导师”团队道德感。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履行教育使命的关键环节,更是学员享受优质教育服务、塑造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员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素养,还需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高尚的师德是导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员、传授实用职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加强“双导师”团队的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构支撑:团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据英国心理学家梅雷迪思·贝尔宾(Meredith R. Belbin)博士及其团队所提出的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一个成功的团队应由各具特色、扮演不同角色的成员构成。他们通过相互合作与协调,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共同推动团队目标的实现。鉴于现场工程师的独特性质,其师资构成必须多元化,涵盖学校、企业及社会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因此,在构建“双导师”团队时,有必要在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的指导下完善团队结构,发挥团队中“领导者”“创新者”“执行者”等角色的优势,提升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在这一理论框架下,“领导者”角色被视为团队的核心。理想的“领导者”需具备卓越的组织技巧和领导力,通过规划课程、制订教学计划以及指导师生的学习和成长,帮助团队实现最终目标。一般来说,该角色由二级学院负责人、专业带头人、企业核心管理层和企业技能大师担任。而“创新者”在团队中应具备强大的动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他们通过鼓励师生参与实践活动、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和创新课程,推动整个团队不断进步和发展。该角色多由教研室主任或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此外,“执行者”角色一般由年轻教师担任,他们负责监督和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成果,管理团队课程和项目的进展。这些教师注重细节,具备超强的执行力,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并确保教学任务按时完成。除了上述角色外,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还包括“协调者”“监督者”“支持者”等。在现场工程师“双导师”团队中,这些角色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团队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双导师”团队建设的路径选择

开展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是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设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双导师”团队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以及利益相关者共同发挥作用,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一)政府统筹:多措并举引领“双导师”团队建设

为确保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采取一系列具体举措来推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双导师”团队的建设。

1.立足本土,理性借鉴,构建政策体系。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日益加快,对现场工程师的高需求迫切需要高水平“双导师”团队的出现,而构建科学的政策体系是促进“双导师”团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应深入研究并理性借鉴国外在职业教育“双导师”团队建设方面的成熟经验,立足我国发展现状,完善相应的政策体系。一是加强国外相关政策的研究,积极关注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动态,为我国政策制定提供借鉴。二是政府部门应基于我国国情适当采纳相关建议,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双导师”团队建设的政策体系,为“双导师”团队建设提供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