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作者: 李本友 随国栋[摘要]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提高老年教育质量、适应积极老龄化社会趋势、促进老年人健康素养提升以及推动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职业信念不强、服务支持不足和专业理念滞后的现实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其职业定位模糊、资源配置失衡以及自我意识缺乏。对此,可以从教师主体的观念转变、资源配置的事权规约以及评价体系的综合构建三个层面来优化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体系,从而提升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职业信念;事权;多元评价
[作者简介]李本友(1965- ),男,安徽怀远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终身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开放大学老年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北京 100081)随国栋(1991- ),男,安徽阜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北京市老年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JCB036)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4-0082-0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旨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推动健康产业的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现有相关主题文献的梳理,全面审视当前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样态,剖析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根源,进而构建一个实现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体系。
一、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问题表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老年健康教育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提升老年人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的重任。然而,老年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上面临一系列挑战,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职业成长,也间接影响了老年群体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信念不强
在老年健康教育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老年健康教育教师普遍存在职业信念不强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动力和教育成效。
其一,一些老年健康教育教师对自身从事的教育工作缺乏职业认同。尽管目前政府和社会各方都在努力推动老年教育的进步,但其仍处于萌芽阶段,其职业认可度普遍偏低。究其原因,高标准的从业要求与低水平的保障机制是主要因素。有研究者对洛阳市多家养老机构的护理员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显示,他们选择养老护理这一职业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大多数是无奈之选或权宜之计。同时,由于部分从业者并非自愿进入这个行业,加之社会上对此职业的评价普遍偏低,导致养老护理人员对待老年健康教育缺乏使命感和职业认同感,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职业信念和精神状态[1]。此外,还有研究者专门对目前从事老年教育工作的人员开展了岗位满意度调查,发现高达71.31%的老年教育教师对目前工作岗位的满意度偏低[2]。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如有些管理者认为老年教育并非重中之重,甚至是一种尚未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正式职业。同时,这些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主要与老年人互动,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进行活动,难以显著感受到职业成就感。总体来说,多数老年教育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且对自身职业的满足感较低。
其二,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工作归属感。老年健康教育是一个由国家、地方和基层教育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学科、开放式的老年健康教育体系。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直接决定老年健康教育的成败。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老年健康教育师资中,外聘教师占比较高且流动性大,这一现象对日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结构上看,国家和省级层面的老年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相对较为稳定,这是因为国家和省级层面有国家开放大学和省级开放大学作为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依托。然而,占比较大的区县老年健康教育专业发展则缺乏相对稳定的平台依托,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主要以兼职为主,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较为薄弱。具体而言,县级老年开放大学的众多兼职教师因缺乏固定办公场所,难有归属感,流动性大。专门的教师培养平台缺乏,更加剧了这一流动性问题[3]。
(二)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支持不足
服务支持不足是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另一个现实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培训资源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
其一,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对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扶持措施,导致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明确的指导和支持。然而,当前各级政府对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不够,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稳定的经费支持以及具体的支持措施,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方向。从经费角度看,我国老年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筹措标准不统一,且总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老年教育办学和发展的实际需求,经费短缺问题凸显[4]。这也意味着作为老年教育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必然面临经费不足的现实问题。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德国是最早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拥有一套成熟且高效的老年护理系统以及优质的医疗护理体系。这一制度保障确保了老年人和护理工作者双方的权益实现。自德国实施《护理保险法》以来,老年人的护理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护理行业的从业人员培训水平也实现了质的飞跃[5]。为提升介护服务人员参与老年人社会服务的质量,日本政府于2015年12月全面完成了介护服务人才从低阶到高阶的职业资格制度体系构建工作。这一制度不仅明确了介护福祉士与其他职业资格之间的关联,更以介护福祉士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有效的职业资格提升机制,为介护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反观我国,当前我国的老年健康护理与教育还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老年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
其二,培训资源匮乏。培训资源的匮乏和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的脱节使得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提升受到限制。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老年教育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大,缺乏系统、规范的培训体系。老年大学教师的入职教育在教师培训体系中尤为薄弱,而所谓的“教师见习试用”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7]。总体而言,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尚不完整,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教学管理层面的探讨,受众主要限于管理人员和少数教师,而一线急需培训的教师群体鲜少参与。这反映出当前老年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范围和深度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拓展和优化[8]。
其三,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难以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从而影响了其职业发展的积极性。从现实来看,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评估标准目前存在模糊性。在老年教育的相关政策中,对于如何进行评估、设置激励与惩罚机制以及执行机构在具体执行时的自由裁量权限,目前尚未有清晰、明确的指导或规定[9]。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健康教师教育的评价标准也同样存在模糊化现象。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老年长期照护服务支持体系缺少长期照护服务对象的评估工具及准入机制,缺乏照护人员的培训机制、服务规范及认证标准[10]。从实现情况来看,当前我国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的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全面,过分强调量化指标,忽视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这导致教师难以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影响其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更新滞后
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质上是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与改造活动。教师主体的专业发展理念更新速度直接决定老年健康教育教师发展的水平。专业理念更新滞后是当前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其一,缺乏教学反思的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忙于完成教学任务,缺乏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深入反思。已有研究关注到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的核心胜任力,有学者通过研制养老机构老年照护人员核心胜任力的评价量表,建构出理论知识、照护技能和综合素质三大测评维度[11]。但这一测评维度忽视了老年健康教育参与人员的实践反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健康教育参与人员核心胜任力测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其二,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老年学员作为课程学习的核心群体,其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导致他们在学习需求、目标设定以及课程相关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同学员对课程内容的吸收程度有所不同,一些学员展现出较强的接受能力,能够迅速领会和掌握知识内容;有的学员则接受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帮助。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班级统一的教学进度和内容很难适应所有学员的学习状况,更难以满足每位学员独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12]。
其三,缺乏持续学习的动力。在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群体中,兼职教师是主导力量。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也有很大的差异,参与老年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这导致他们缺乏持续学习和深入研究的动力与意愿,不愿意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在专业发展上停滞不前。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老年教育学校的教师构成呈现出专兼职相结合的特点,其中兼职教师占主导地位。这种师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群体的不确定性。兼职教师主要来自各类高校、中小学、职业学校、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工作志愿者。尽管这一师资群体普遍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部分高级职称教师,但他们在面对老年学员时仍面临挑战。老年学员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和学习规律,这使得即便具备一般教学技能的教师,在老年教育的教学技巧和对老年人的心理把握上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也不愿意持续深入地了解老年健康教育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13]。
二、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归因
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包括社会认知、教育体系、个人因素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师的个人成长,也对老年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果产生了影响。
(一)老年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定位模糊
其一,老年健康教育发展定位的错乱。长期以来,我国对老年教育发展的职业定位一直存在困惑和争议,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活动参与和老年人的精神发展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就发展进程而言,我国老年教育主要倾向于精英教育模式,这种定位限制了老年教育所能覆盖的受众群体,使得老年教育的普及程度受到较大影响。在教育目标设定上,往往过分强调老年人参与活动的表面形式,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深层目标:通过教育促进老年人精神的丰富和晚年生活的健康。这样的简化处理未能全面体现老年教育的真正价值。由于发展理念和目标定位的模糊不清,老年教育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遭遇严重的阻碍,这不仅使得构建一套完善的老年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变得异常艰难,还导致老年教育本应具备的积极功能和属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14]。积极老龄化理论的核心在于肯定老年人的能力和权益,鼓励他们根据个人的需求、期望和潜在能力,全方位地融入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5]。这意味着现代老年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绝不限于迎合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或技能提升,而应进一步拓展并落实到更为宽泛的层面,包括促进老年人的积极参与、维护其身心健康以及提供全面的生活保障。这样的目标设定旨在让老年教育成为推动老年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确保他们在享受晚年生活的同时,也能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其二,老年健康教育职业界限存在模糊性。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专业化的发展行为,具有明确的活动内容和职业界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职业信念受专业活动内容的确定性和职业界限的稳固性影响。然而,当前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界限并未明晰,具有较强的变动性和随意性。这一问题导致老年健康教育教师的匮乏。事实上,一线老年教育教师匮乏与其工作负荷大有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