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持赞比亚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笑

中国支持赞比亚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0

[摘要]随着我国出海企业的数量与规模进一步提升,境外人才缺失的问题日益凸显。对此,职业教育应紧随出海企业步伐,为出海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辅助。中赞友谊源远流长,赞比亚青年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赞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伴随诸多挑战。通过全面分析中国支持赞比亚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能够为中国支持赞比亚职业教育发展的行动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带一路”;赞比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6-0012-08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程的加快,“走出去”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为沿线各国的高职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与技术支持,带动了沿线各国的高职教育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1]。赞比亚被联合国列为撒哈拉以南最为贫困和需要教育帮扶的国家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非信托基金重点支持非洲教育发展的国家之一。1964年10月29日,中赞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赞比亚成为南部非洲首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非洲率先实行了人民币支付。两国传统友谊深厚,双边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近年来,中赞两国签署了多项双边贸易、鼓励和投资保护等经济技术合作协定。2007年2月,中非首个经贸合作区——中国赞比亚经济贸易合作试验区正式挂牌。2012年,中国给予赞比亚95%关税细目以下出口中国产品的关税豁免政策[2]。2023年,中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赞职教合作50余年来,在诸多方面开展了深入交流合作,并在合作共赢的原则下,搭建起长期交流合作机制。

一、赞比亚职业教育情况及中赞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现状

(一)赞比亚劳动力结构

21世纪以来,受铜驱动带来的繁荣和私营部门对商业环境改善的影响,赞比亚经济迅速发展,但贫困比率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全国仍有60%的人处于贫困线之下,42%的人处于赤贫状态。据赞比亚《2020年劳动力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赞比亚总人口1788.5万,其中农村人口占 56.7%,城市人口占 43.3%,女性占51.9%,男性占49.1%;劳动适龄人口990.6 万,占总人口55.4%,其中农村人口占52.9%,城市人口占 47.1%,男性占47.2%,女性占52.8%;劳动力346.6万,其中农村人口占33.9%、城市人口占66.1%,男性占58.9%,女性占41.1%;劳动力参与率为35%,其中农村劳动参与率22.4%,城市的劳动力参与率49.1%,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43.7%,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27.2%;就业人口298.8万,占总人口30.2%,其中城市就业人口占42.3%,农村就业人口占19.4%,男性占38.5%,女性占22.7%。由此可见,赞比亚总体人口和劳动适龄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农村多于城市,但在劳动力、劳动参与率及就业人口方面,男性占比远多于女性,城镇占比远多于农村。劳动人口结构的不平衡,严重制约赞比亚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此外,集中于农村的贫困人口对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不高,这给减少贫困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总之,赞比亚劳动力结构较不平衡,应加以改善,特别要加强对赞比亚青年人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适龄劳动力的有效就业率。

(二)赞比亚职业教育机构

在技术教育、职业和创业培训方面,赞比亚政府的目标是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赞比亚职业教育相关机构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级是科学技术和职业培训部(Minist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Training,MSTVT),通过职业教育培训部制定职业教育条例。第二级是技术教育、职业和创业培训管理局(Technical,Entrepreneuri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uthority,TEVETA),负责职业教育部门的监督。第三级是各级各类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机构。

1.科学技术与职业培训部。2000年,赞比亚国家科技教育和专业培训中心解体,并成立专门的科技教育和职业培训部。其下设科技部,职业教育培训司、规划与发展司、行政和人事司等四个司和审计部门、内审部门和采购部门等三个部。另外,其所辖两个监管和质量控制立法机构。此外,该中心下辖培训机构24所、科研院所1个,国家科工院、研究支持与发展服务中心以及国家科技企业中心,其中职业教育培训司下设两个部门,分别是技术教育部门、职业培训部门[3]。职业教育培训部的职位设置如下图1所示。

2.技术教育、职业和创业培训管理局。2000年,原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部被技术教育、职业和创业培训管理局取代,隶属科学技术与职业培训部,主要职能是通过与企业、雇佣者、受雇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协调协商,对技术教育发展、职业和创业培训进行监督与管理。

3.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据外交部2024年4月发布的赞比亚国家概况,目前赞比亚拥有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院校268所[4]。赞比亚的技术教育、职业和创业培训组织以政府、行业协会和教会为主,同时由 NGO和民间机构构成。培训组织的规模取决于社会和经济两大因素,其中,青年失业、边缘化群及弱势群体等属于社会因素,新兴产业以及企业的科技技术革新则属于经济发展方面的因素。TEVETA将培训机构按照办学条件划分三个等级。能够有完善的管理系统,管理人员配备到位,师资得到认证,教学设施齐全,教学场地充足,教学资源丰富等教学条件良好的机构被认定为一级;能够达到《最低培训标准指南》所规定的基本条件,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的被认定为二级;勉强能够开展培训,在制度、管理人员及师资配备、安全、设备等基础办学条件方面存在较大不足的被列为第三等级。TEVETA要求此类机构按照要求限期整改,待后续检查。

TEVETA发布的《2021年度培训机构情况报告》显示,在TEVETA登记的机构中只有8.1%是第一级机构,29.7%是第二级机构,62.5%是第三级机构。其中,有70%的培训机构分布在城区。根据登记注册相关机构的隶属关系而言,39.1%为公立培训机构,25.9%为私营培训机构,14.5%为教会设立的培训机构,剩余20.6%为社区、信托基金以及公司或非政府组织。在登记的培训机构中,22.2%的培训机构仅能提供短期培训,44.1%的培训机构有资质开设3级贸易认证培训,15.2%的培训机构有资质开设4级技工证书培训,1.68%的培训机构有资质开设5级高级认证培训,4.7%的培训机构有资格开设6级技术技能类学历性质的教学,12.1%的培训机构有资质开设6级管理类学历性质的教学。可见,大多数培训机构只提供贸易测试证书和技工证书级别的培训,而私营机构只提供短期企业培训课程,实际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得不到保障。

(三)赞比亚职业教育财政来源

在2024年赞比亚国家预算中,初等教育占教育拨款的57.4%,中等教育占教育预算的23.8%,高等教育的拨款仅为8.7%。国有技术教育、职业和创业培训机构的财政包括年度政府拨款、助学金、专项资金和学生费用。政府资助仅面对提供技术教育、职业和创业培训服务的附属培训机构。助学金计划仅适用于MSTVT 附属机构的学生。技术教育、职业和创业培训专项资金给予所有TEVETA注册培训机构。近五年,政府对职业技术培训行业的财政拨款保持上升趋势,但主要用于支付师资个人薪水,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资金来源仍依赖于捐赠。为精准匹配市场需求,服务赞比亚经济和技术人才发展,打造校政企融合平台是支持职业教育及技术培训发展最有效、最长期的解决方案。

(四)中赞职业教育合作形式

从1967年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开始,北京交通大学负责帮助赞比亚培养铁路所需要的本土人才,形成了最早的中赞职业教育合作形式。1970年后,通过在赞比亚建立新的医疗技术和项目,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中非两国合作论坛成立后,中国在赞比亚成立中国首个在非洲的经贸合作区,中赞职业教育合作更为紧密。2019年,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创办,开创了中赞高职教育协作的新局面[4]。2019年至今,由中国主导研究和开发的8项专业技术课程标准被赞比亚国家教育和培训署批准,被纳入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为在赞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1.为赞比亚提供职教管理者及师资培训。商务部于2010年6月发布《对外援助培训项目管理规定》,提出要加强我国对外援助培训项目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升对外援助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明确了商务部、驻外使(领)馆经济商务机构、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为受援国在华举办各种形式的政府官员研修、学历学位教育、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其他人员交流项目培训过程中承担的主要职责。此外,随着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非洲各国对专业技术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成为众多非洲国家的当务之急。中国援非项目的范围也由面向非洲高级官员扩展至职业教育及培训领域。中国很多高校、职业院校应要求开始承担培训包括赞比亚在内的非洲多国职业教育官员、教师的任务,通过课堂教学、优秀案例剖析、专家座谈、企业访谈等模式,探讨交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以及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等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助力赞比亚职业教育发展。

2.在赞比亚设立办学机构。2019年,为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在教育部的支持下,集结了10所中国职业院校共同成立了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中赞职院”)。该校也是中国在海外独立举办的第一所高职院校。中赞职院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牵头,按照教育部要求落实软硬件建设和统筹协调,完成建设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中国有色金属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落实基础设施、后勤保障、实训场地建设,同时负责学生就业等工作。该学院实现了政府、高校、行业与企业各方利益共赢,建立起“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模式,促进了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和中国与赞比亚的人才交流与友好合作。中赞职院201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职业教育“走出去”首批试点项目院校,2022年被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列为全国鲁班工坊项目。2023年10月6日,中赞职院首届毕业典礼在赞比亚卢安夏举行,178名首届毕业生获得了中赞职院毕业证书,开创了中赞两国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新典范。

2017年,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赞比亚捐建了中国水电培训学院,培养赞比亚国家建设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保障了下凯富峡水电站建设技术岗位需求。2018年,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电建水电十一局共建“赞比亚大禹学院”,培养赞比亚急需的焊接、机械维修、测量等专业的本土技术人才,积极为水利行业建设和企业发展做出贡献。赞比亚大禹学院立足于服务中国电建集团下属企业,面向赞比亚,辐射南部非洲,为中资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实现本土化管理。

二、中赞职教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赞比亚有大面积的宜耕、宜林荒地待垦用,战略性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廉价。目前,赞比亚仅有三所大学,且入学率只有2%,因此职业教育在满足赞比亚工业化发展的人才供应链需求方面比本科学历教育更为急迫。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分享中国职业教育的优质成果,创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中赞职业教育合作不断推进,成绩斐然,但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仍然面临许多阻碍和挑战。

(一)赞比亚职教发展问题及归因分析

1.职业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赞比亚政府对职业教育促进本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够重视,对职业教育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投入及倾斜不够。2017年以来,赞比亚政府多措并举推进经济复苏,经济发展逐步向好。2017年6月,时任总统伦古公布第七个国家发展规划,以推进经济多元化、创造就业、削减贫困、提高政府效能为重点,争取于2030年建设成为繁荣的中等收入国家。近年来,赞比亚面临干旱、电力短缺、农业歉收、外债高企等不利因素,疫情的出现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当地的经济风险。2020年,赞外债总额攀升至120亿美元,成为疫情发生以来非洲首个主权违约国家。由于赞比亚近年GDP增速持续放缓,除本国经济上有一定的压力之外,社会捐助呈减少态势,教育投入上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4年赞比亚教育预算简报显示,赞比亚政府教育预算拨款从2023年的232亿克朗增加到2024年的274亿克朗,教育预算拨款较2023年增加了18% ,占国家总预算的15.4%。单纯从支出预算额度来看,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从2016年到2024年呈现逐年增长态势。然而,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政府教育预算占 GDP 的比例已从4.4% 降至4.3%[5]。此外,在教育预算中,超过一半的教育预算用于小学教育,占教育预算的最大份额。幼儿教育、青少年和成人扫盲以及科学、技术和创新等项目的总拨款不到教育预算的一半。按经济分类列示的教育预算支出表明,教职工薪酬占支出的主体。2021年,教师薪酬占普通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总支出的3/4,其次是转移支付和补贴,约占总预算的1/5。这种预算结构意味着在基础设施和学习材料等其他方面的投资所剩无几。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直接造成赞比亚地区职业院校场地空间不足,学生宿舍数量不能满足在校生需求,多媒体教学设备缺乏,实训场地和实验实践设备等基础设施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