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效能感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作者: 张璞 祝军
[摘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是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举措,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根据“2022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本文从个体内部因素出发,深入探究自我效能感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在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为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发展,助力毕业生成功就业,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突破自我设限,提升自我效能感;多方协同发力,拓宽社会支持渠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心理弹性。
[关键词]就业能力;高职院校;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
[作者简介]张璞(2000- ),女,浙江杭州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祝军(1983- ),男,云南怒江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 10008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辅导员对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作用机制发挥研究”(课题批准号:24JDSZ3199)和202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质生产力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4JX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4-0031-09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就业重点群体,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然而,近年来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状况的调查表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市场对求职者能力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峻[1]。
就业能力是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成功获取工作、维持以及转换工作的能力,是知识、技能、个性特征、素养等各种条件的集合[2]。就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步入职场。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以促进其高质量就业,是当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既往研究多聚焦于外部环境因素,如就业创业教育的管理体系和资源配置、师生互动和教育收获、技能竞赛参与等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缺乏对其自身内部因素特别是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就业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往往展现出更强的信心和动力[3],能够更好地感知和把握他人给予的支持与帮助。然而,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对高职院校学生关注较少。中高考失利、职业目标模糊和在就业市场中的相对劣势,常使高职院校学生感到自卑和迷茫,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自信。因此,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探究其自我效能感是否会对就业能力产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具体机制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不仅能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新的思路,也可以为高职院校开展就业育人工作指明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提出,他认为就业能力相当于个体的“可雇佣性”,是个体获得并保持一份工作的能力[4]。随着研究的深入,就业能力的内涵逐渐丰富,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理解。黄敬宝在综合早期人力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就业能力假说。他认为,广义的就业能力是由个人禀赋等先天性因素和教育、社会资本等后天性因素共同形成的结果[5]。他将影响就业结果的各种因素均纳入就业能力的概念范围,认为就业能力受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
狭义上的就业能力则聚焦于个体,包括针对特定工作情景的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的通用能力以及个体特质等。桑德斯(Saunders)认为,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学科知识、通用能力与个人素质[6]。库马里(Kumari)等人则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划分为学术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等)、个人素质(诚实、正直、自信等)、高级能力(领导能力、计划、管理能力等)[7]。随着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就业能力,并且越来越重视就业能力中的非认知能力。有研究者指出,就业能力不仅仅针对特定的工作,而是跨越所有行业、所有职位的技能[8]。柯尼特(Knight)和约克(Yorke)提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USEM)广受认可,他们认为就业能力是影响个体择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个体特质与能力的综合概念[9]。
近年来,在USEM模型、“心理—社会性建构”模型、Career EDGE模型等经典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者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重新进行了定义与划分。张云仙的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由问题解决、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自主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五个维度构成[10]。兰茹以Career EDGE模型为基础,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划分为内在素质、社交能力和处理工作能力三大维度[11]。庄小将等人从企业人才需求视角出发,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划分为学习能力、个人特质能力、职业能力及专业能力[12]。研究表明,企业雇主在选择员工时,除专业背景与能力外,还重视个体的特质[13],如职业兴趣、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职业价值观[14]。尽管学界对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但综合现有研究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涉及专业知识技能、通用能力(包括合作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以及职业态度与价值观(包括职业兴趣、敬业精神、责任感等)三个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 A)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能力的信心或信念[15]。班杜拉指出,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倾向于选择更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设定更高的目标[16]。有关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的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自我效能感作为心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个人就业能力具有关键作用[17]。励骅等人的实证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18]。高艳等人的心理资本干预实验进一步证实,通过干预心理资本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19]。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一:自我效能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社会支持一般分为客观社会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主观感受到的被外界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情感体验,包括个体感受到的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家庭支持等,与物质上的客观社会支持相比,它更能表现出对心理健康的增益作用。领悟社会支持作为应对压力的重要保护性资源,可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压力事件,提高其应对能力,进而提升其就业能力。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构建一个友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使全社会关注、重视、尊重高职院校学生,减少高职院校学生辍学率、流失率,保障其安心求学和高质量就业。已有研究发现,学生从其社会网络成员处感受到的各类支持对其就业能力均有促进作用,如同伴支持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良好的同伴支持系统能够更好地提升就业能力[20];家庭支持,如来自亲朋好友的情感和精神支持能够帮助创业者从困难中快速恢复活力,提高其成功就业创业的可能性。在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中,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能够主动从社会、学校、家庭、同伴等多个渠道寻求物质和精神支持,其在求职过程中能够较好地感受到希望、信心、关怀、适应等正向情绪,这样不但可以舒缓其就业压力,还有助于调整就业心态。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学生往往具备更高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进而有助于提升其就业能力。综上,本文提出研究假设二:领悟社会支持在自我效能感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三)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心理弹性是个体面临压力、挫折、创伤等生活逆境仍能有效适应的能力或特质[21]。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个体不仅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活力,还能够在逆境或压力下有效地克服困难。相反,心理弹性较弱的个体则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高职院校学生从小学至高中的教育经历中,普遍经历了学业成绩不佳的困境,这一经历从内部影响了他们正面自我身份的建构与积极心理能量的积累。长此以往,他们在面对挫折时的心理适应能力会逐渐降弱,进而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弹性,有助于他们养成积极的认知心态,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增强就业能力。此外,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还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一方面,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弹性,即心理弹性水平高的学生能够有效调节消极情绪对自身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Kumpfer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提出的心理弹性框架模型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中,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相互作用,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遭受挫折时,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来抵御危险因素的冲击,进而维护并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心理弹性[22]。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三:心理弹性在自我效能感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四)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之间具有相关性。根据缓冲假说(The Buffering Hypothesis),社会支持能够缓解不良刺激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帮助个体应对压力事件[23]。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Main effect model)也指出,个体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能够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以减轻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个体的心理弹性具有正向作用。实证研究显示,获得更多社会支持的个体往往具有更高水平的心理弹性[24]。从家庭层面来看,父母的支持为孩子提供了面对失败时的“避风港”,促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更主动地向父母寻求指导和帮助,从而更有效地应对挑战;在学校环境中,学校和教师为学生创造积极温暖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和挫折。在同伴关系中,他人的积极引导和支持能有效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研究显示,学生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越多,面对挫折的调节能力越强,越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25]。具体来说,自我效能感越高的高职院校学生可能具有更高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能够通过社会支持提升自身心理弹性,以增强适应性,进而提升就业能力。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四: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在自我效能感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中发挥着链式中介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22年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课题组合作开展的“2022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该调查涵盖了全国197所“双高”院校以及87所非“双高”院校的典型专业,数据样本具有较好的全国代表性。该问卷调查涉及了2022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实习、参与技能竞赛、专业学习体验、职业认同等内容。经数据清理后,本研究最终纳入了20294名学生的有效数据样本。
(二)变量测量
本研究的自变量为自我效能感,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主要表现为对学业成功的信心、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以及在社交活动中的自信心。问卷有关自我效能感的题项共计6个,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将“很多事情我都觉得很糟糕、没有希望”“我觉得自己对事业上的成功没有把握”等题项进行反向计分,该变量最终得分为6个题项得分的均值,得分越高代表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29,有良好的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