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问题表征与优化对策

作者: 汤晓军 李胜

[摘要]职业教育开展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参与教育对外开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化、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以及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落实。当前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的问题集中表征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人才跨文化适应力不强、师资队伍不完备,因此建议从需求对接、产教共育、文化融合、师资养成四个方面进行优化,明确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规格,提升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度;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提升人才就业的匹配度;开展中国国情与文化教育,提升人才就业的适应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完成度。

[关键词]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国际化

[作者简介]汤晓军(1979- ),男,江苏溧水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研究员,硕士。(江苏  苏州  215104)李胜(1993- ),男,安徽芜湖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上海 20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一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重点项目“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视野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ZJS2022Zd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江苏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2-0095-06

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扩大和提升对外开放广度与深度的重要举措,是我国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的必由之路。人才被认为是企业成长的首要因素,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走出去”企业来说更是如此。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2015年以来教育部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多个文件也均强调职业院校要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国际产能合作急需人才等。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加入到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的队伍中,在进一步提升“留学中国”的影响力,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与服务国家经济对外开放同向同行中不断探索,积极作为。那么,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具有哪些价值,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是什么,该如何破解?本研究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梳理与解答。

一、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

与来华留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相比,职业院校来华留学教育规模较小,但是人才培养活动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色,无论是对政府、院校还是企业,都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政府层面:有利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化

随着不断持续扩大开放,我国很多领域的开放已经到达一个“高原期”,亟待拓展新的开放空间和思路。在教育领域,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和推进我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来华留学仅仅停留在普通教育领域对外开放是不够的,需要将职业教育也纳入教育对外开放的内容中去,即开放我国职业教育资源面向来华留学生。一方面,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有效服务了大批“走出去”企业,为目的国输送能够胜任“走出去”企业工作岗位任务的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有利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与实施。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来华留学人才培养活动,技能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在保证来华留学生掌握中国技术、了解中国工艺、认知中国产品的同时,促进来华留学生对我国社会文化、教育理念、外交主张等方面的理解和认同,增进各国民心相通,从而为我国持续扩大开放创造所需要的“软环境”。

(二)院校层面: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国际化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来华留学教育是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来华留学教育可使职业院校明晰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认知我国在世界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责任和机遇,促进办学理念从“本土”向“国际”转变,并基于此提升专业课程、职业资格标准等国际化要素建设水平,打造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品牌。一方面,来华留学教育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质生源,院校以学生作为重要桥梁与国外政府机构、院校等建立联系,开展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我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走出去”,提高院校办学水平和国际声誉。另一方面,来华留学教育的持续开展有利于建成一支熟悉国际化教育理念、深谙外事规则的师资队伍,这些教师是职业院校国际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是职业教育国际化服务能力的基石。

(三)企业层面:有利于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落实

企业能否在目的国“立得住”,实施本土化经营是关键,人才本土化则是本土化经营的核心。针对20余家苏州“走出去”企业的调研显示,相较企业在目的国直接雇佣的无来华经历或不了解中国的本土员工,企业更青睐对中国有一定认知的、兼具中文沟通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来华留学生成为其人才聘用的最佳选择。一方面,职业院校培养的留学生进入“走出去”企业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本土员工不熟悉我国文化、国内员工输出成本大等难题,帮助企业实现当地人管当地人、当地事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留学生赴企业实习、实训等项目,学生可为企业,特别是意向“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诸如企业海外发展所需的区位状况、法律法规、市场行情等内容,使企业节约实地调研所需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有利于企业做出更准确的海外投资决策。此外,企业雇佣的来华留学生能成为企业融入目的国的“润滑剂”,提升企业在目的国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对打造企业的雇主品牌和社会责任形象、保障企业在目的国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的问题表征

结合针对江浙地区32所开展来华留学教育职业院校的调研,当前职业教育来华留学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人才跨文化适应力不强、师资队伍不完备四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相较本科来华留学教育,职业教育来华留学启动较晚,多数职业院校对“走出去”企业的业务和“走出去”目的国的产业发展不甚了解,导致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从人才类型看,职业院校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是一般的技术技能人才,而是立足服务目的国产业和“走出去”企业发展,促进中外经济合作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的。从人才培养过程看,职业院校需明确企业同样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制定离不开“走出去”企业的参与,特别是来华留学生人才的培养;企业则需认识到依托留学培养进行人才本土化,既符合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又可以减少人才开发成本,然而目前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研制工作有待改进。从人才就业看,虽然多项调查研究反映来华留学生希望回国后进入当地中国企业工作,但当前除中外政府机构、校企间合作开展的定向培养项目外,留学生在“走出去”企业的就业规模不大,说明职业院校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与“走出去”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二)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并在国内学生培养中取得了成功的实践。然而在来华留学教育方面,留学生主要由院校独立招录、培养,产教融合不够深入。调研数据显示,38%的院校未单独制订区别于国内学生的留学生培养方案,53%的院校培养方案中缺乏企业参与的元素,44%的院校留学生没有在企业实习的经历。留学生赴企业往往以参观考察等低层次学习为主,得不到充分的实习实践的机会,难以达到企业对海外建设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一是企业对来华留学生群体尚不熟悉,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价值尚未被企业充分认识,这是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的首要因素。二是校企间缺乏利益协调机制是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的关键因素。企业认为与院校合作的付出一般远大于收益,双方很难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三是校企未充分对接具体育人环节是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的核心因素。校企合作育人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明晰人才培养模式等具体育人环节,否则无法保障留学教育的育人成效。

(三)人才跨文化适应力不强

据“走出去”企业的实际用人反馈,目前职业教育来华留学毕业生还存在对中国基本国情不够了解、不熟悉中国企业管理文化、不知道如何与中国人打交道等问题。一是职业院校留学生人数少、学制短,加之短期交流项目比例高于学历教育,大部分院校往往更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日常管理,文化教育仅限于开展基础汉语和1~2门国情类课程,实地考察、互动等实践活动较少,留学生在华期间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感知肤浅,情感认同受到影响。二是校企未开设与企业相关的管理和文化类课程或活动,留学生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了解不够,对进入企业实习、就业的归属感和融合感不足。三是校企跨文化育人氛围不足。大部分院校为便于管理,将留学生单独对待,如单独居住、单独编班教学等,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同样是单独管理,中外学生、员工互动存在隔离感,留学生作为中国职教故事、企业故事讲述者的身份归属感不强。

(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不完备

国际化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开展卓有成效的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然而大部分院校在师资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相较本科院校来华留学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海外研修体量不大,未形成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国际化师资队伍体系,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国际化视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掌握偏弱、双语教学能力不强等问题,难以满足高质量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校企共建共享师资队伍体系不完善。校企共育人才,单凭院校的师资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引进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等入校进行留学生教学、在企业指导留学生实习的院校较少,引进的外籍专家也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基础课程教学方面,鲜有能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和指导的专家。三是缺乏对参与来华留学教育等国际化办学人员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无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的优化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校企应明确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规格,搭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对留学生开展中国国情与文化教育,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以此提升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发挥其对于政府、院校以及企业的价值。

(一)需求对接:明确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规格,提升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度

职业院校应与企业一起,以服务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走出去”企业海外发展、目的国产业发展为宗旨,深入调研目的国劳动力供需状况和相关政府部门、院校的合作意愿,依据企业人才需求,明确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规格,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度。一是共建专业集群。“走出去”企业目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禀赋各有不同,职业院校可依据实际,建立与企业海外发展相契合的专业集群。例如,整合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专业建立先进制造服务专业群,整合种植、农产品加工、农林牧渔等专业建立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等,精准服务企业的海外人才需求;并依据留学生的特点和意愿,科学引导其选择专业。二是开展订单项目。校企合作开展“订单班”“学徒班”等来华留学生培养项目,共同制订以市场或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协议培养、任用以及适当的学习补助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力,也可形成较强的束缚力,避免企业人才流失等。三是实施校企合作育人评价。建立校内自评、“走出去”企业认证和生源国教育管理部门或合作院校评估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依据各方评价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消除人才输出与企业需求间的偏差。参加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来华留学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认证项目,项目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即院校来华留学工作在业内是否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能否助力本地区和行业企业的发展,对国家政治外交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贡献度等。对接企业需求、明确育人规格的来华留学教育能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破除以往职业院校来华留学生培养中“职业属性”不明显的缺陷,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