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问题表征及功能实现
作者: 刘晶 程红艳
[摘要]培训评价组织功能的实现直接影响着1+X证书制度的运行效果,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为分析培训评价组织问题表征及功能实现提供了研究视角。调研发现,培训评价组织参与1+X证书制度存在如下问题:行动者——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冲突,行动目标——愿景与资历的差序,行动情境——条件与手段的匮乏,行动规范——强合法性与弱合法性的缺位。因此,若要更好地实现培训评价组织的功能,需协调公益性与营利性以实现组织有机系统的适应功能,完善社会职能属性以实现组织人格系统的目标功能,耦合情境资源以实现组织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获得合法性以实现组织文化系统的维持功能。
[关键词]1+X证书制度;培训评价组织;社会行动理论
[作者简介]刘晶(1985- ),女,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程红艳(1975- ),女,湖北随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行动逻辑研究”(项目编号:2022GB194,项目主持人:刘晶)和2022年湖北省中华职教社调研项目“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典型行动样态与治理结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HBZJ2022062,项目主持人:刘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4-0036-08
在我国近代社会,职业教育以学校教育形态嵌入社会的工业化发展中;在现代社会,职业教育则以融合化形态嵌入社会的知识性发展中。因此,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具有必要性。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并施行1+X证书制度以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该中心分4批共招募培训评价组织301家。至2021年,“参与院校达到4000多所,试点学生规模达320余万人”①。培训评价组织是为1+X证书制度创设的一种新型教育社会组织,负责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考点、打造师资队伍、建设培训资源等,是集行业组织、教育机构、评价机构等属性为一体的复合型社会组织,直接影响着1+X证书制度的有效运行。现有对培训评价组织的研究多内嵌于对1+X证书制度的分析中,揭示了培训评价组织的结构及属性,但缺乏对该组织行动样态和功能实现的关注。本研究结合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寻找影响培训评价组织行动及功能实现的关键要素,进入实然领域洞悉培训评价组织的问题表征,再回到应然层面探索培训评价组织功能的实现路向。
一、培训评价组织的行动功能分析框架
培训评价组织作为复合型社会组织,行动过程中交织着和教育管理部门、职业院校的利益、权力的冲突及制衡。行动功能分析框架有助于聚焦培训评价组织行动样态的关键要素,清晰地呈现其参与1+X证书制度的问题表征。
(一)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思想
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发生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形成的。其学术发展的第一阶段受韦伯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传统的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三大行动理论中的有益假定和概念进行综合,形成了他的唯意志行动理论。“行动”是具有明确主观意向的行为,而“社会”则阐明行动的场域。在社会系统内,个体内化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协调的行动秩序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可以叫作“单位行动(unit act)”,帕森斯以单位行动为切入口分析社会行动。单位行动可以解构为行动者、目标、情境与规范等关键要素。行动者:行动主体,具有能动性或帕森斯称之为“努力”;目标:行动者未来要达到的目的;情境:环境因素,可分解为条件要素与手段要素,条件要素是行动者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手段要素是行动者能动可控的方式;规范:行动者所遵守的社会标准,如思想、观念等。其学术发展的第二阶段则受帕累托和涂尔干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结构功能论观点。帕森斯将所有的单位行动看作一个系统,单位行动都是在有机体系统(生理结构)、人格系统(动机倾向)、社会系统(社会角色)、文化系统(价值取向)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社会行动理论强调价值取向的重要性,认为行动者的社会角色对其行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帕森斯巧妙地将其行动理论思想纳入功能分析框架,即有机体系统对应适应(Adaptation)功能,人格系统对应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功能,社会系统对应整合(Integration)功能,文化系统对应模式维持(Latentpattern-maintenance)功能,由此形成了社会行动结构的AGIL模型,他认为任何社会系统要想存续都必须服从以上四种功能。
(二)培训评价组织行动功能的四维互构分析框架
帕森斯眼中的社会结构是以价值取向为核心的社会现象的模式化,是单位行动的实体性存在,即组织结构塑造着单位行动。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注重考察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行动者在社会系统中实现目标,但更多的是去适应组织结构而非改变组织结构。总之,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描绘的是社会空间中组织相对静态的存在。
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这一相对静态的研究思路,符合认识事物从静态到动态、从孤立到联系的规律,对分析培训评价组织初始发展阶段的行动样态及功能实现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如下页图1所示)。一是将培训评价组织的行动分析置于社会行动系统的宏观视域下。培训评价组织的行动是在有机体系统的适应功能、人格系统的目标功能、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文化系统的维持功能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每个子系统都有着各自的功能边界,但又彼此关联以形成平衡的组织行动系统。二是从社会行动要素的中观、微观视角分析培训评价组织行动。培训评价组织作为行动者,围绕以下两方面内容展开行动,即对外统筹和教育管理部门、职业院校等角色丛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对内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训评价组织以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为最终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职教文化及社会认知形塑了培训评价组织的行动规范,职教政策及资源生成了培训评价组织的行动情境。
二、培训评价组织的问题表征
行动者以行动目标为导向,受规范和情境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制度化行动模式。按照培训评价组织行动功能的四维互构分析框架,对培训评价组织的行动者、目标、情境及规范等行动要素进行分析,洞悉培训评价组织的问题表征。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文本分析的质性研究方法。围绕培训评价组织行动功能的四维互构分析框架设计问卷,经过KMO和Bartlett球型检验调研问卷各因子相关性,净化不符合要求的题目后形成访谈提纲及调查问卷。调研内容主要涉及基本情况、参与意愿、承担能力、实践状态四个方面。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之一,有包括物流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护理等在内的13个试点项目,覆盖了全校26个专业,覆盖率接近80%。课题组对同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1+X证书制度的3家培训评价组织进行了访谈及问卷的预调研,根据预调研反馈情况对访谈提纲、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整。随后对同该校合作的12家培训评价组织进行了正式访谈,对国内其他65家培训评价组织进行了正式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份。
(二)培训评价组织问题表征
1.行动者——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冲突。社会行动研究关注行动者的社会角色,行动者通过职能发挥获得相应的社会角色。行动者即培训评价组织,其来源主要是具有营利性质的企业,易从公益型教育组织向营利型经济组织偏离,面临身份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冲突。
学者们对培训评价组织的属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它“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主体者、职业技能评价考核者、职业教育培训实施者、职业教育资源聚合者和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优化者”②,“是一种集行业组织、教育机构、评价机构的属性为一体的多功能组织”③。可见,培训评价组织是在1+X证书制度下衍生出的符合我国“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制度情境的本土社会组织,培训评价组织也因其教育功能被赋予了公益性的社会期待。通过访谈发现,72%的培训评价组织为企业性质,这类企业期待通过参与1+X证书制度这一具有公益性的教育项目,增强企业和职业院校间的联系。对企业性质的培训评价组织而言,提供优质的1+X证书制度服务是他们所致力追求的,而其背后的驱动力却来源于能够和职业院校达成更多的项目合作,从而实现其营利的目标。另外,约有28%的培训评价组织是行业协会性质,这类培训评价组织是由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等联合组成的,是在行业领域内具有服务及管理职能的全国性、综合性的行业组织。其多为与行业、职业教育有业务交集的社会组织,是国家开放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实践。因其具有学员培训及资源开发等职能,而成为承接资本的主体。2020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落实在院校实施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成本上限设置方案及相关说明的通知》印发,明确规定了考核收费的上限、考核的费用支出等,但缺乏对培训评价组织考核成本受其区域禀赋及地方性支持影响的考量。因此,在参与1+X证书的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此类培训评价组织通过租赁或者出售实训设备实现营利的现象。同时,因X证书收费明细、标准不确定,也致使部分培训评价组织借机通过高收费实现营利。
2.行动目标——愿景与资历的差序。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认为,行动目标是可以预料的未来事态,具体的内容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会产生。教育政策文件及已有研究都明确了培训评价组织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者、职业技能评价考核者等角色。培训评价组织作为行动者,为履行以上角色职能而进入行动领域。
培训评价组织是继职教集团、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等形式之后,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新载体。调查数据显示,培训评价组织中,有70%的表示其行动目标是为本行业提供职业技能标准,16.7%的表示是为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13.3%的表示是为本行业储备技能人才。可见,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当下,生产方式由依靠机器技术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培训评价组织旨在助力职业院校培养符合技能型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调查数据显示,约65%的培训评价组织认为,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能够反映行业发展态势和需求,明确的行动目标能较好地引导培训评价组织实现其愿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过程中普遍采取了调研企业岗位、邀请行业专家参与等方式。合格的职业技能标准需要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包括专业理论及岗位实践知识。负责X证书标准开发的培训评价组织需在行业领域深耕多年并拥有充足的资源,充分了解行业的现实需求。然而,在遴选培训评价组织的过程中,由于教育管理部门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部分非龙头企业、非优质教育型企业经由自我包装而通过遴选,因此出现了 “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现象。此外,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得默会知识,教育型企业较生产型企业在传授默会知识方面则显得逊色。但问卷调查显示,参与试点的教育型企业占比为60%,生产型企业占比为40%,这也导致了部分培训评价组织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不能准确地对接企业生产岗位需求。
3.行动情境——条件与手段的匮乏。单位行动是在行动情境下进行的,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将情境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手段两方面,培训评价组织要顺应条件要素,克服手段要素的匮乏,以达成其社会角色被赋予的行动目标。
培训评价组织行动情境的条件匮乏,表现为教育管理领域“条块分割”治理模式导致各职能部门协同治理效能发挥受限。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政策法规均倡导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为培训评价组织教育实践提供了宏观的政策支持。但访谈发现,教育管理领域的“条块分割”治理模式导致各职能部门合作松散,在责任承担方面出现了权责不清和相互推诿的问题。下行到培训评价组织的实践层面,则表现为培训评价组织无法获得具有操作性、指导性的政策支持,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实际的资源投入二者间呈离心状态。此外,由于培训评价组织是集行业组织、教育机构、评价机构等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社会组织,其组织运行需要多部门协同支持,而当前1+X证书制度由教育部、人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协同管理,但各管理部门所管辖的工作范围不同,对培训评价组织教育实践的信息掌握不对称,协同效能有限。教育管理部门大量的社会互动被限制在同一体系内“相邻”地位的机构之间,如教育部和各省份教育厅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多;但所属不同系统的组织之间的沟通则是在模式化的场合发生的,如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彼此间的社会互动则会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