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语境下职业教育研究的样态、特质与趋向
作者: 曹渡帆 朱德全[摘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研究者围绕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展开了多元而立体的探索。其中,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社会转型与职业教育研究、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研究、职业教育国别经验研究、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研究最具活力的领域。就研究特质而言,相关研究更注重从中国职业教育实践中生成问题,更关注职业教育的宏观价值,也形成了以“板块内容”为主的研究生态。展望未来,研究者一要促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双向发力,二要助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统一协调,三要注重板块研究与系统研究的纵深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现实样态;特质;未来趋势
[作者简介]曹渡帆(1997- ),男,四川绵竹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在读博士;朱德全(1966- ),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职业教育质量治理测度模型与评价现代化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06-004-BZPK0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6-0005-0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下,我国职业教育也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深化改革期。2021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特别提及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描摹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蓝图。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的形势下,“高质量发展”成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背景。学界围绕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基于此,本文以2020—2022年学界围绕职业教育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为材料,全面梳理“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焦点问题,并进一步对研究成果进行反思,展望未来研究趋向,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更为理性的视野。
一、高质量发展语境下职业教育研究的现实样态
在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综合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学界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多元而立体的探索,其中涌现出不少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一幅全新的职业教育研究图景在全社会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期待中渐次展开。以2020—2022年学界围绕职业教育公开发表的权威学术成果作为分析材料,发现相关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六大问题域。
(一)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职业教育的任何发展阶段都离不开对理论问题的追思,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期,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成为沟通职业教育知识体系与实践体系的重要桥梁。(1)职业教育学科立场的研究。学科立场是框定学科边界的先决条件。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期,研究者对职业教育的学科立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类型教育,而且是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已成为所有研究者的共识。在类型教育的关照下,职业教育的学科立场与普通教育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其更强调知识生产的应用价值。研究者更加笃定职业教育是根据职业的需要选择知识,因而职业是职业教育运行的基点,职业教育学科是以“职业”为特色的教育学科。总之,职业教育学秉持了应用性的价值立场,而应用性立场决定了实践价值是职业教育学首要且直接的学科价值。(2)职业教育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随着知识生产呈现异质性、多组织和多形态的特征,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不断凸显,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建设亟须多学科的知识支撑与多领域的协同攻关。在这样的共识下,研究者一方面向内形塑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探讨了职业教育教学论、职业教育课程论等基础性学科的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转型等关系的研究,试图建立起职业教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关联,体现了职业教育学科交叉融合的必然趋势。(3)职业教育本土化理论研究。研究者根据中国职业教育的实践问题,不断创新和深化中国职业教育理论。其中,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理论、职业教育跨界理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共生理论等都成为认知和引领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的重要指导。
(二)经济社会转型与职业教育研究
当前,我国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各种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职业教育面临时代挑战与转型诉求。因此,经济社会转型下的职业教育成为一个重要命题。(1)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境遇。教育的转型是经济社会转型的结果,要分析职业教育的发展转型,就要从经济社会的转型入手。有研究者认为,新冠感染疫情所暴露出的全球性危机,预示风险社会的来临。风险社会所衍生的自然灾害、全球化经济危机、不充分就业体系等现代风险会给职业教育带来巨大挑战。有研究者认为,适应数字产业的转型升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因而数字化社会将重新塑造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也有研究者认为,如何应对新智造时代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在新智造时代,职业教育面临工作设备智能化、工作内容复杂化、工作关系协同化的挑战。总的来看,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时代境遇具有不确定性、数字化、风险性等特征。(2)社会转型下的职业教育转向。宏观层面,研究者从顶层设计出发,认为我国职业教育要走新的革新路径,拥有新的发展理念,具体包括职业教育全域数字生态圈的打造、职业教育多主体治理结构的架构等。微观层面,研究者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回答了职业教育应培养何种人以抵御外部社会的转型。其中,再就业能力、职业迁移能力、人机协作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都是学界对未来技术技能人才必备能力的共识。
(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研究
“十四五”时期,伴随着我国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稳步推进,国家层面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其中,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发展、技能型社会建设成为与职业教育关涉最为紧密的国家战略。(1)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研究。职业教育必须且能够服务乡村经济发展,是各界的共识。学界分别构建了职业教育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CCEFG共治模式(集职业院校、乡村、企业、农户和政府于一体的治理模式)、“1+N”融合行动模式(面向“三农”的核心行动理念+多项融合行动举措)等,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职教智慧。(2)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情况下,职业教育是塑造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关键一环。有研究以民族地区、“三区三州”等地区为落脚点,希望通过彰显职业教育的区域特色以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振兴发展;有研究以城市群为重点,探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区域、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促进作用。(3)职业教育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研究。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一项充要条件。不少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要通过提高服务能力、建构完善的学历资历框架、彰显类型特征等路径协力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
(四)职业教育国别经验研究
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仍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因此,职业教育的国别比较研究仍是重要的学术命题。(1)高层次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国别经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有研究分析了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层次现代学徒制的改革发展状况,认为高等性与职业性深度融合的英国学位学徒制、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德国“双元制”大学、扩展关键领域的美国注册学徒制,为我国将现代学徒制扩展至本科提供了重要经验。(2)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建设的国别经验。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与法制化进程紧密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与建构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石。有研究选择德国、英国、美国三个国家作为样本,通过介绍三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建设历程与特征,为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建设汲取营养。(3)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的国别经验研究。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令就业问题备受瞩目。职业教育一直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缓冲器”,世界各国都注重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的贡献。德国将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指导、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成人职业指导和针对特殊群体的职业指导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职业指导体系,促进了可持续性就业;韩国的生涯职业教育保障体系完善了技术技能人才自我主导的职业生涯规划,扩大了其职业自主选择权;澳大利亚的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这些国家在职业教育促进就业上的经验给了我国重要启示。
(五)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以来,学界围绕“什么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和“如何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两大问题域展开了有效探索。(1)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基于不同立场,研究者对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本体解读。有研究者认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先决条件,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追求。有研究者认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以及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横向融通。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高质量体系与经济社会体系高度耦合,具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基础。总之,研究者对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本体内涵的解读,既从“内源型”改革视角出发,关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自身需求;又从“外发型”改革视角出发,关注职业教育高质量体系内部与外部的契合度。(2)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路径选择。纵向路径在于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内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甚至更高层次的贯通衔接。这要求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稳步发展职业教育本科。横向路径在于立足“大职业教育观”,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横向融通。一是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互通互认和资源共享;二是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与分工;三是通过“生涯教育”的实施,实现广义上的普职融合。
(六)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的内部质量提升,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在高质量发展语境下,研究者除了延续以往的话题外,也开拓了若干新话题。(1)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自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以来,课程思政逐渐被引至职业教育领域。有研究者引入空间视角,点明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具有丰富的空间性,要通过知识空间、价值空间和制度空间的转向,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育人空间体系。有研究者站在文化哲学视角,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在于生成教师课程思政认知的文化契合域,搭建学生课程思政认知的文化汇合域。(2)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发出后,劳动教育开始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修课。在理论研究层面,有研究从黄炎培的教育思想出发,认为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要以实用化为主。有研究将劳动教育视为普职融合的枢纽,在认知论层面澄清了构建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的必然要义。在实践研究层面,有研究搭建了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有研究指出,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要将先导性劳动、专业性劳动、拓展性劳动、补偿性劳动作为具体的教学内容。(3)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领域的热点。在价值论层面,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评价要实现评价对象从“投入”转向“产出”和“结果”、评价目标演变为“持续改良”的价值转向。在实践论层面,相关研究分别就职业教育的1+X证书制度、本科专业、产教融合等构建了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