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的选聘、发展与启示

作者: 徐纯 张巾帼

[摘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队伍由教授、讲师、科研人员、教辅教师和管理教师组成,他们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多年的生产实践与市场前沿经验,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学和科研始终保持鲜明“应用性”特色的保障。法律制度、学校面试、德国联邦科学委员会提供的优化决策、教师发展启动促进计划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遴选标准确定和遴选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继续教育课程、项目融合课程、第三方组织机构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提升。鉴于此,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应严控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的职前遴选标准,建立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职后能力生成机制,开拓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大学的多元合作,增加国家、地方政府及科研机构的干预与影响。

[关键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选聘;应用技术大学

[作者简介]徐纯(1983- ),女,天津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中德职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巾帼(1964- ),女,天津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研究员。(天津  300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 2020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应用技术大学教师队伍师德师能耦合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JJX20-021,项目主持人:张巾帼)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8-0077-08

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立之初,部分地借鉴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建设经验。虽然两类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学制、培养过程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就根植于所在地区产业经济并为其输送人才、帮助地区行业企业制定行之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一功能定位来看,二者又是极为相似的。基于此定位,教师不仅应是为应用性教学与科研注入市场要素和学术要素的行动者,还应是将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经济社会的传导者。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建设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具备的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多年的生产实践与市场前沿经验,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学和科研始终保持鲜明“应用性”特色的保障。而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聘用制度、职称晋升制度、继续教育制度普遍惯用传统高校的教师引入和发展机制,教师能力难以承载应用性教学与科研的培养目标。因此,梳理、分析、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职前职后的遴选与发展经验,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队伍的组成与特点

1.教授。教授(Professor)在德文中的解释为“专业层面的职业,后来主要指高校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以及专注于专业领域的研究活动”①。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的正式聘用制度通常是指教授这一群体。

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而言,最重要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应用性的学术训练,需5年以上成功的企业生产或管理经验、卓越的研发能力、深厚的学术成就,这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授申请职位时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可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对教授教学与科研能力十分重视。教授因其与企业紧密、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也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注入了动力与活力。教授通常会将自己与企业的研发项目贯穿于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始终与市场需求、技术前沿、企业生产过程相联系;还会根据这些项目的规模与特点来重新划分项目的模块、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使学生带着企业的“真题”思考与实践,逐渐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2.讲师。德国《高等教育法》第56条“具有专门任务的讲师”条款下规定,“对没有达到高校教授选聘条件的申请者,如果具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依然有机会承担高校实践教学或其他相关的教育任务”。讲师职位的申请者需要完成高等教育阶段学习,多数高校会要求申请者具有博士学位,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能够提供教育能力的证明。讲师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教学展开的。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讲师分为全职讲师与兼职讲师。全职讲师主要负责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实践知识的讲授,不同联邦州、不同学年教学任务的学时会有所区别,平均每周16~26学时。除了授课任务外,全职讲师还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指导和管理。德国联邦科学委员会建议,新讲师入职后第一年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学培训,以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此外,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全职讲师通常被视为预备教授,其职位一般为短期或临时性的,需汲取专业经验,积累学术成就。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兼职讲师通常来自企业或在读博士,兼职讲师申请时需出具专业教学经验证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从外部引入兼职讲师的目的是持续为课程的教学内容保鲜,保证课程不与专业发展脱节,更贴近真实的工作过程。对兼职讲师而言,除了补充经济来源,还可以获得专业研究及职业实践的灵感创意,并检验自己能否具备全职讲师的能力。

3.科研人员。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科研人员需要具备博士学位,多数就职于大学实验室、计算机中心等部门,其岗位通常是短期或临时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科研人员对协助教授的专业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减轻教授的教学任务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发设计中。但是,由于科研人员岗位的临时性特点,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第三方科研基金的递增以及研究项目对专职科研人员需求的增加,德国联邦科学委员会对应用科学大学科研人员的选聘程序以及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越来越关注,提出了许多优化建议。例如,2010年,德国联邦科学委员会提出,应用科学大学作为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除了向科研人员提供临时或短期的研究岗位外,同样有责任挖掘其优势与潜力。“可以为基础研究领域的人员分配一些教学任务、研究咨询、学生指导、科研服务等额外的工作任务。应用科学大学有责任对所有的员工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实习(教学辅助)机会,有责任帮助他们保持科研学习的连续性。”②德国联邦科学委员会在2016年发布的咨询报告《应用科学大学人员聘任与发展建议》中呼吁各州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立法对科研人员提供权利保障,增设科研人员的固定岗位,拓展科研人员的工作范围和内容。这既可以激励科研人员的研究动力,也可以保护其在项目中的专利成果,对其个人的职业生涯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提出了两个值得效仿的范例:一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率先将应用科学大学科研人员的界定和管理作为独立章节写入州《高等教育法》中。二是萨尔州出台了《应用科学大学法》并专门规定了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要求。从这些州的立法改革中可以看出,科研人员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地位。

4.教辅教师和管理教师。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辅教师主要指在学校职能部门工作的在职人员,如大学管理中心、大学发展中心、学生和学术事务部、大学图书馆、计算中心、社会服务部、教职工家庭服务部。管理教师主要指那些没有直接涉及研究和教学、只是间接影响大学研究和教学运作的教师,包括校长与基层的管理者。近年来,随着大学自主权逐渐提升,教辅教师和管理教师的职业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不同类型教师岗位的职责划分逐渐清晰,教辅教师和管理教师的工作职责逐渐转为对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服务的主旋律。

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选聘过程的影响要素

1.法律制度为教师聘用提供遴选标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把所在州的《高等教育框架》和《高等教育法》两部法案作为指导学校聘用教师的准则。法案规定,高等院校教师要完成第一专业学位的学习或第一份较长时间隶属于学术性职业范畴的从业经历,经历要体现出教师长期职业实践的成果;要通过第一次、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完成博士学习,撰写并发表与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博士论文。法案强调,高等院校的教师教育应聚焦于科学领域及其对应的研究领域,培养过程要高度专业化,聘任程序要严格透明、客观公正。

以萨克森州《高等教育法》中规定的应用科学大学教授遴选标准为例,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条件,申请者需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博士学位,有教学实践经验,具有非常突出的独立科研能力或具有开展艺术工作的突出能力。另外,申请者取得的科研成果要满足以下三项条件之一:a项是申请者在获得大学授课资格或预备教授后,作为高校内或高校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要在从事国内外科研活动中获得学术成就;b项是在其他艺术领域获得成就;c项是要保障至少5年从事相关科学知识的研发或应用性的职业实践,其中至少有3年的职业经历是在高校体系之外开展的。第二部分是对申请者具备资历的补充与修正。有教育学或专业教学论背景的申请者还需要提供为期3年的学校实践经历或与专业相关的教学经历,或在实证研究中具有相应实践经历的佐证。聘用条件要求,申请者必须符合上述科研成果条件中的c项,在具体的筛选过程中可根据科研成果中的a项和b项来评选申请者的研究优势。另外,医科、牙科或兽医领域的申请者需要提供已经获得的职业医生、职业牙医、职业兽医的执业资格,如果申请者不具有上述资格,则需要提供在上述医疗领域获得的从业批准、任命书、职业许可证的证明,且要求申请前的从业时间至少为5年。第三部分为破格条件,当申请者具有卓越的专业成就和教育能力时,也可破格选聘。此外,州宪法中也会详细规定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及其他类型高等院校中应用型教授的聘选细则。如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要求申请应用科学大学教授职位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要具有5年以上的职业经历,且5年中至少有3年的从业经历是在高校体系之外的职业领域,申请者需要持续从事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开发及运用,并获得显著的成绩。法律制度对教授遴选条件的规定为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聘用提供了参照标准,也为教师个人在求学与从业过程中的选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2.学校面试为教师聘用呈现角色期待。联邦州的《高等教育法》为应用科学大学选聘教师提供了基本的遴选标准和要求,应用科学大学自身会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治学理念制定出对教师的角色期待。这里的教师主要是指以教授为主、讲师为辅的承担一线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与科研两个维度。在教学维度,一是关注教师自我能力的成长,包括能够用自身专业知识跟进、理解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前沿,教学要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为基础,在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构建出理论相关的研讨空间,在国内外的跨文化环境中推进基于理论引导的、自我负责的行动能力;二是关注提升学生知识获得的能力,包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专业知识的能力,协助学生开展自我负责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方法、规划进度和理想的补充,通过建构教学中的引导提问来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推进、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导向的学习。在科研维度,主要关注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启发、引导学生获得科研思维与科研写作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能够对讲授的科学内容提出怀疑并用适合的方法批判性地做出检验,鼓励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与探究,以企业研发项目提升研究团队的合作能力,以科研思维分析、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研写作能力。在申请材料审核结束后,应用科学大学会给通过初审的申请者安排试讲环节,考核申请者是否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的语言能力,提取自己多年职业领域中恰当的实践案例融入理论教学的能力。

3.德国联邦科学委员会对学校招聘提供优化决策。德国联邦科学委员会于1957年成立,是德国最重要的科学政策咨询机构,主要职能是就高等教育系统的内容、结构以及国家对研究机构的资助等问题向联邦和州政府提供建议,总部设在柏林,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资助。德国联邦科学委员会由联邦总统任命的24 名科学家和 8 名公共生活代表组成。它独立于政府的干预和影响,同时又行使由政府赋予的权力,向教育组织提供咨询建议。德国联邦科学委员会主要通过公开出版不同专题的研究报告来行使咨询建议的职能,为高等教育组织、其他地方科研机构以及科学培养体系中的决策、实施过程施加影响、提供策略。

德国联邦科学委员会作为不具有行政职能的研究机构,凭借纯粹的咨询报告或研究成果能够使各类高校主动采纳其建议并付诸实施行动,足见其在教育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学术权威。这与其一直以来秉承公正、客观的调研精神以及拥有顶尖的学者团队直接相关。德国联邦科学委员会的咨询建议不仅关切高校办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还会追根溯源其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本质问题的联系。应用科学大学教师队伍能够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和学术性的角色优势,与德国联邦科学委员会多年来持续开展面向应用科学大学专题研究并发布极具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报告密不可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