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创造视域下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发展路径和质量标准

作者: 张小敏

[摘要]职业本科教育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环节,专业建设是办好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石。在传统知识二分法观念下,归属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依据科学逻辑还是技术逻辑,一直贯穿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理论探讨过程。在试点实践中,也存在照搬论、延伸论、中间论和行动论,持不同观点办学的专业建设标准不统一,缺乏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知识的企业成为主力军,企业知识创造的过程是动态的,超越了传统二分法。从企业知识创造的视角分析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可精准对接现代企业的真实需求,重构职业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创新专业发展路径并建立契合现代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促进职业本科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职业本科专业;企业知识创造;发展路径;质量标准

[作者简介]张小敏(1967- ),女,浙江海宁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研究员,博士。(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4-0011-08

职业本科教育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环节,专业建设是办好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石。2019年,全国职业本科教育已有16个专业大类80个试点专业,2022年全国职业本科学校增至32所。高校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应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聚焦确需长学制培养的相关专业。职业本科专业建设需体现“三个不变”,即坚持职业教育类型不变,坚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变,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变。然而,在传统知识二分法观念下,归属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依据科学逻辑还是技术逻辑,一直贯穿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探讨过程,试点实践中存在照搬论、延伸论、中间论和行动论,持不同观点办学的专业建设标准不统一。从企业知识创造的视角分析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可精准对接企业的真实需求,进一步明晰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和质量标准,建立融合思维,适应新发展。

一、职业本科专业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

关于职业本科专业的探讨始于20世纪90年代,截至2023年5月,中国知网显示相关研究论文已有800多篇,并从不同视角展开,其中专门针对专业建设的论文有280多篇。分析现有研究,国内关于职业本科专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文章局限于讨论某个试点专业的具体工作实践,关于“职业本科专业怎么办”的探讨一直延续至今。一是关于职业本科专业属于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争论。我国自1999年开始在普通工科院校设置高职本科专业,逐渐发展为高职院校与本科大学联合培养的模式。较早开展职业本科专业试点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提出职业本科教育要突出应用型本科特色,充分重视本科学科体系,运用创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比较典型的观点还包括职业本科是职业教育的“高移论”,提出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可划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大类型。针对职业本科专业过多过细过杂等问题,提出职业本科发展的“双重论”,即需遵循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双重发展规律。二是关于职业本科专业的学理探讨局限于知识二分法。有学者探讨了科学逻辑主导下职业本科高校的现实困境,提出普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科学知识体系,职业本科高校需基于技术逻辑明确办学定位,按照技术生成逻辑设置专业。还有学者基于技术知识论的视角,提出提升技术性是职业本科专业课程的根本指向。二分法思维贯穿于上述研究,如职业本科属于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职业本科是依据科学逻辑还是技术逻辑,职业本科专业是以职业划分还是以学术划分等。这些争论也导致职业本科试点实践中出现照搬论、延伸论、中间论和行动论,表现为专业建设理念的创新性、颠覆性不突出,专业设置和布局的引领性和高端性不够,专业与区域领先行业和行业领先企业的对接不够,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从现有职业本科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不同起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差距较大,缺乏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其关键原因是研究和实践的视角局限在教育内部,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二、企业知识创造理论顺应职业本科专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企业知识创造理论超越传统的知识二分法思维

关于企业知识创造的理论以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为代表。他的企业知识创造理论超越了西方的知识“二分法”,认为建立在西方传统哲学基础上的知识理论是笛卡尔式科学思维的产物,如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知识方法论中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等。这种科学理性过分强调人类推理和组织决策的逻辑方面,忽视了知识创造的“刺激—反应”能力。他进一步指出,企业知识创造的过程是非线性的,企业知识创造是一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作用、创造新知识的组织范式。在深入研究现代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基础上,野中郁次郎等人总结了企业知识创造的四个特征。首先,企业创造知识的过程是动态的,是各种知识的螺旋发展。企业知识包括“共情知识”“概念性知识”“系统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其次,企业知识生产最恰当的组织模式是超文本组织。企业知识生产的转化有四种模式,即社会化(从隐性到隐性)、外显化(从隐性到显性)、组合化(从显性到显性)和内隐化(从显性到隐性)。知识的转化需要一些特别的组织模式提供效率,如项目工作组等组织模式,能兼得层级或官僚体制的效率和特别工作组的灵活性。再次,企业知识生产最好的管理模式是“自中向上而下式”的管理过程。在创造性混沌的工作环境中,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发挥中层管理者的关键作用。中层管理者综合企业领袖和一线员工的隐性知识,形成显性知识并融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项目中。最后,企业知识创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迭代过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知识创造的过程螺旋递进,即共享隐性知识、创造概念、验证概念和跨层转移知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促使企业知识通过专业的高度定向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会逐渐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和来自企业的知识。因此,企业知识创造理论为职业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形成了职业本科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二)职业本科功能定位促使专业建设对接知识创造型企业

职业教育的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办学全过程,要求从治理模式、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做出改革,打破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3月开始实施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2022年5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2022年12月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是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而建、为提高企业效益而建、为服务区域发展而建,重点培养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本科的专业需精准对接具有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特征的企业。随着第二、三和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现代化分布日益弥散的特征,促使企业转型升级,创造知识的企业弥散在各行各业。21世纪的典型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同事、客户和上级提供的信息开展工作,知识工人成为企业主体。以我国专精特新型企业的发展为例,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棱镜(杭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水平研究》报告,2022年,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已有6万家,主要分布在制造业、科研与技术服务、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有70.2%的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平均高价值发明专利是科技型企业的4.3倍。企业创造知识的过程是从工艺到技术再到科技的过程,就是新知识的生产过程。随着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联盟、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的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小巨人型企业等现代企业是职业本科重点对接企业,大量来自企业的新科技、新技术和新模式进入学校教育,形成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优势资源,成为职业本科区别于其他本科的核心竞争力。

(三)知识创造型企业对知识工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野中郁次郎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知识工作者为主体。知识创造型企业对知识工人提出新的要求。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中,“知识创新型团队”由知识实践者、知识工程师和知识官组成,对应企业中的一线员工和直线经理、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在理想情况下,知识实践者应具备以下条件:拥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具有强烈的承诺意识,按照自己的观点重新创造世界;拥有丰富的经验;能熟练与客户以及公司内部同事展开对话;与他人进行公开的讨论和辩论。知识工程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具备一流的项目协调和管理能力,熟练提出假设并创造新概念,有能力整合各种知识创造的方法,善于利用比喻来帮助他人产生和表达想象力,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信任,有能力根据对过去的理解来设想未来的行动方案。知识官需具备的能力包括:能够为公司的知识创造活动提出明确的方向,传达公司愿景和企业文化,验证基于组织标准创造知识的质量,选择合适的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团队内部设定挑战性目标,指导和管理组织知识创造的整个过程。创造知识的企业在某个项目中,知识实践者、知识工程师和知识官三个层次的工位可互相转换。在知识创新型团队中,一个组织成员必须同时属于或向两个组织汇报,并具备从一个场景向另一个场景自由切换的能力,员工在“开放式空间”中进行工作。

三、企业知识创造情景中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专业布局超越传统分工层级体系,形成弥散性新格局

职业本科专业设置要求专业布点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重点考察专业与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导产业的吻合度情况。工业革命推动产业体系的变革,特别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为主要驱动力,融合数字、物理和生物系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骤。随着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平台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发展呈现新的特征:一是产业链主体更加宽泛;二是产业链整合方式渐趋扁平化,企业突破传统层级制度形成新的整合方式;三是技术创新点均等化分布,主要表现为创新主体、类型、协同创新模式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及产业分工新格局的形成。产业层级和产业区域布局的扁平化趋势日益明显,需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分散到各级各类和各地区。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5批共74个新职业。新职业不仅分布在IT、软件、硬件、数据科学、人机交互、工程学等高精尖技术领域,还分布在数字生活文化领域,如电商平台、出行平台、网络平台、网络编剧、电子竞技等。例如,2021年公布的新职业有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社群健康助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等。职业本科专业布点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紧密结合,在新兴学科、新兴专业领域迅速布点,侧重新工科、新文科和新商科等新兴学科专业建设,职业本科专业名称需紧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变化进行调整。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新旧对照表》为例,其中新专业名称大部分紧跟新兴产业发展变化进行调整。新印发的2021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统一采用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247个职业本科专业。2021版职业本科专业较2020版的调整幅度高达260%,调整了208个专业名称,如农林牧渔大类新增现代种业技术、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木业产品智能制造,计算机类新增嵌入式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数字化管理,艺术设计大类新增游戏创意设计和数字影像设计等。因此,职业本科专业布局可超越传统劳动力层级,涉及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或企业大学以及科技园或工业园等新型职业教育办学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