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要性、基本特征与推进路径

作者: 井文 黄晓钿

[摘要]在社会学理论视域内,新时代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关键在于寻求社会巨系统和子系统与职业教育的均衡互动。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分工使得以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逐渐被分化出来,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途径比其他教育更能促进个体技能形成。承担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形成矩阵式人才培养格局,以文凭与技能并重为发展趋向的职业教育是实现就业有道的必经之路。为了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需要营造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构建完善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社会学;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必要性;基本特征;推进路径

[作者简介]井文(1995- ),女,河南商丘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黄晓钿(1998- ),女,广东潮州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上海 20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其与普通教育‘双轨制’‘双通制’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VJA200003,项目主持人:匡瑛)和2021年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课题“‘区校一体’的高职院校新商科专业群建设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WXSK0037,项目主持人:蒋漱清)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4-0019-07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教育形式,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时间内存在着定位不够清晰的问题,直至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层面认识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判断。这种从模糊到明确、从“层次教育”向“类型教育”的转变,既源于职业教育本身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持。在政策层面上,国家在顶层设计上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然而,职业教育如何成为一种教育类型?它具备哪些基本特征?如何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这些问题成为职业教育迈入新发展阶段的基本研判。本文聚焦于上述问题,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厘清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要性、基本特征和推进路径,并基于深化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运行的互动关系,探索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基本起点和依据。

一、从社会学视角看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整个社会系统存在深度耦合关系。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还与各个社会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职业教育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职业教育在规模扩张和内涵革新方面表现出对社会系统变迁的路径依赖,同时以主体性姿态超越社会发展的局限。在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被明确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事项,职业教育走出了长期以来的“关门办学”或“半关门办学”的状态,进入了复杂而开放的社会巨系统之中,成为与社会巨系统及其子系统运行相互作用的关键要素。

(一)就社会分层结构而言,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形”社会是最为合理的社会结构

社会分层是指基于资源占有状况而形成的社会成员或群体之间的层次差异现象。在我国,研究者参考了欧美发达国家社会结构变迁的经验,提出了“橄榄形”社会的概念。“橄榄形”社会是指由高收入和低收入两个极端构成,而中等收入层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这种结构下社会经济不平等程度相对较低,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

目前,我国社会结构正朝着从“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转变的趋势发展。在21世纪初,我国社会结构呈现出“洋葱头形”的形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结构逐渐从“倒丁字形”转变为“土字形”,并逐步实现了中等收入群体占主导地位、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占比较少的“橄榄形”分配格局。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稳定我国社会的关键力量。

中等收入群体主要由中高层蓝领、中底层白领以及小业主组成。近二十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逐渐增大,比重从2002年的1.6%增长到2021年的34.3%。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中间阶层的绝对人数应占社会总人口的60%至70%。显然,目前国内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仍然较低。中高层蓝领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有助于增加技术人才的数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促进社会稳定。

(二)就生产要素配置而言,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大量高技能人才的支撑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经济社会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人口、投资、资源、体制等红利逐渐减弱。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知识、技术、数据、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拥有和配置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和内在动力,是当前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不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将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式。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作为技术的承接者和现实生产力的实施者,在生产要素配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同时,我国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并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熟练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规模和质量未能满足市场要求,劳动力市场上高级蓝领工人严重匮乏,出现了“招工难”和“技工荒”的现象。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将出现3000万人才缺口。理论上,应用型人才在国家劳动力人口总量中应至少占到70%。显然,我国当前的人才结构失衡,缺乏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更多的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

(三)就教育统筹发展而言,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呼唤教育供给侧深化改革与之相适应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所追求与践行的目标和方向,为此,规划、协调、整合和优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通过统筹发展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质均衡供给。早在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和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政策文件,提出了推行“三教”统筹理念,主张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发展统筹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新三教”统筹理念。

同时,随着产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受到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学历提升等观念因素的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供给端需要积极回应这一需求。在教育统筹发展的理念下,社会呼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求兼顾数量和质量,提升劳动力要素配置水平,灵活应对需求变化,精准培养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质量。这样能更好地满足企业不同类型的用人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缓解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劳动力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四)就个体成长需求而言,受教育者学历与能力双提升可消解职普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

社会层面的关注点聚焦于分层,而教育层面的关注点聚焦于分层后的分流。当前,教育被赋予了跨越阶层界限、促进社会流动的意义,促使人们将对社会资源的争夺焦点转移到教育领域。我国正在实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政策,由于考试招生政策和学历观念等因素的限制,流向职业教育赛道的学生主要是后进生、考试失败者等。此外,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断头教育”“次等教育”,且市场回报逐渐降低,这使得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不可避免地对学历文凭、就业前景和人生发展感到焦虑。

然而,教育分流是必要的,它符合社会分工和个体差异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系到劳动就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在这一前提下,解决由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流引发的教育焦虑,吸引学生和家长参与职业教育赛道,职业教育本身就显得非常关键。

对职业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改革行动是构建职业教育自身的现代教育和培训体系,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其中嵌入了一条“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升学通道,打破了职业教育的学历限制,畅通了职业教育学习者成长成才的学历路径。与此同时,职业本科院校逐渐兴起,创新地设计了“学历+能力”双重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不仅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升学需求,还有助于学习者进一步提升应用能力,提高学习者获得“高质量就业”的可能性。

二、从社会学视角看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基本特征

从社会学的视角认识职业教育并审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在类型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然而,社会学涉及的研究领域非常广,社会巨系统中的所有子系统都在社会学的关注和重视范畴内,如职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教育子系统、个体子系统等。基于此,社会学有许多分支学科,包括职业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个体社会学等,通过这些分支视角,可以揭示与职业教育有关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事实,从而获得关于职业教育多面、复杂的特征。

(一)从职业社会学角度来看,劳动分工使得以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逐渐被分化出来

职业社会学是对职业领域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学科,其研究源于职业发展的需求,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系统中劳动分工和职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在劳动分工方面,人类劳动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出现了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为主的两种劳动分工形式,这种劳动分工是导致职业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与劳动者的技能形成相关。基于此,专业知识是劳动者完成具有专门理论要求工作的核心特征,而操作技能是劳动者完成具有专门技术要求工作的核心特征。不同形式的劳动分工导致对劳动者提供劳动类型的需求不同,从而促使教育供给端通过改革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不同需求。这也推动了教育逐渐分化成以培养大脑思维为主的普通教育和以培养实践操作为主的职业教育两种类型。

职业教育作为传承技术技能的教育,其技术知识内涵包括技术操作、工艺流程、技术方案,以及更深层次的技术规范、技术原理和学科理论。同时,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职业教育也强调了尊重技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这为职业教育赋予了独特的时代价值。因此,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化的产物,其特征表现为源于社会、依靠社会、服务社会,在人才培养上体现了明显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的类型特征。

(二)从经济社会学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途径比其他教育更能促进个体技能形成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投入教育经费以及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对个体进行培养,从而使个体为经济发展服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职业教育具有特殊的跨界特征,使得与普通教育相比,它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更为直接。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根源于“技能”作为职业教育核心要素所具有的复杂属性。

“技能”被视为人力资本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劳动力的价值构成元素之一,也是劳动者本身所拥有的一种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天然地具有私有性特征,同时与其所属的个体密不可分。基于此,个体技能的形成本质上属于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它是通过知识传授、实习实训以及环境影响使受教育者获得技能的过程,其中包括提升文化水平和积累应用经验。因此,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供应主体,职业教育负责向劳动力市场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并通过提高职业教育效能来提升技术技能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质量,从而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运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