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
作者: 韩铖
[摘要]高校特殊职业教育是保障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SWOT分析模型,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高校特殊职业教育实践在教育课程体系、服务机制与成果方面尚有不足。为构建高水平高校特殊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各高校应持续优化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健全特殊职业教育服务体制和完善课程评价与追踪反馈机制,探索特殊职业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韩铖(1983- ),女,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江苏 南京 211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就业准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188,项目主持人:韩铖)、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与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JDSZ3039,项目主持人:韩铖)和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特殊教育研究”课题“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听障大学生就业准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ZSTSJYYB01,项目主持人:韩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6-0095-06
一、引言
高校特殊职业教育致力于残疾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该特殊群体高质量就业创业助力,在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2022年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等三部门联合发布《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提出要“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并指出“制定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重视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提升残疾人高等教育入学数量”等具体要求,为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健全高水平高校特殊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深入探究我国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现状,梳理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的完善路径,为健全我国高校特殊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二、我国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通过收集与分析《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中国残联2021年就业年度资料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政策,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SWOT分析模型,以期系统性、结构化地分析我国高校职业教育现状。具体内容如下页表1所示。
(一)S——内部优势
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程度是衡量残疾人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指标,它为我国高等特殊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2020年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阶段融合教育发展报告(2020)》梳理了1977—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阶段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当前中国高等融合教育政策不断完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这为我国高校特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和扎实的现实基础。同年出版的《残疾人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0)》则整合了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融合教育发展与实践成果,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分析高等融合教育的完善路径与对策,提供了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高校特殊职业教育应学习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完善体系建设。
(二)W——内部劣势
1.高校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缺失。课程体系是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包含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方面。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对完善高校特殊职业教育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校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一方面,对残疾人大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存在不足。综合职业素质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当前残疾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素质较为薄弱,部分高校对残疾人职业教育质量的管理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习者的职业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所包含的关键要素缺乏关注,这种情况加剧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难度。另一方面,对残疾人大学生的特殊实践需求满足程度不高。残疾人大学生受自身生理情况的限制,往往面临更多的学习困境,这就需要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支持。但是,部分高校盲目设置实践内容与方式,不仅忽视了残疾人大学生在实践方面的特殊需求,而且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间接导致了残疾人大学生缺乏学习机会。
2.高校特殊职业教育服务机制尚未健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新公共服务理论不断影响我国公共组织的行为模式,高校逐渐转变为服务型公共教育组织。残疾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迈向职业岗位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健全的特殊职业教育服务机制。当前我国特殊职业教育服务机制尚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一方面,特殊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当前,部分特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教育内容缺乏更新、教育观念脱离学生实际需要、教学方法单调枯燥等问题,导致残疾人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产生严重的认知偏差。还有部分特殊职业教育教师缺乏应有的师德品质,一味追求就业率,将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等同于残疾人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忽视了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质量和个人发展情况,造成残疾人毕业生就业质量低、幸福感低等。另一方面,各部门的合作力度及范围仍需进一步增强。据中国残联2021就业年度分析显示,2021届残疾人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中,学校占比22.74%。学校仍然在推动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针对部分企业对残疾人大学生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招录时存在顾虑甚至潜意识的歧视等状况,高校本应主动担责,加强与企业、残联等主体的有效联动,拓宽残疾人大学生的求职之路,但目前各高校和当地企事业单位等多部门的合作程度不足,导致信息共享缺乏渠道。
(三)O——外部机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法制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关于促进助残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关于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强了对残疾人的保障,为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残疾人教育和就业方面,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做出部署,有效提高了随班就读工作的水平。2020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完善残保金制度更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以及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2020年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的通知》,加大了残疾人就业的促进力度。以上政策与法规的颁布为完善我国高校特殊职业教育提供了制度层面的外部支持。
(四)T——外部威胁
1.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与健康毕业生的就业率仍存在差距。“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这为残疾人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挑战。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积极落实和解决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为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竞争激烈,而这一现象在残疾人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严重。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1年就业年度分析资料显示,除存在智力残疾与精神残疾的高校毕业生以外,2021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均稳定在80%以上,其中,听力残疾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但这一群体的就业率与健康的高校毕业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实现高校残疾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仍是特殊职业教育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不高。学者李健曾提出,就业满意度与就业相关度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标准,若就业满意度较低,则说明部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即使拥有工作,就业质量仍相对较差;若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低,则反映出残疾人大学生在高校中所接受的教育知识与技能或许难以在创业中应用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1年就业年度分析资料显示,2021届已就业残疾人毕业生对就业现状非常满意的比例仅占10.31%,满意的比例占36.75%。根据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未满意”,这意味着该届已就业的残疾人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未满意的人超过半数。同时,根据资料分析可见,2021届已完成创业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中,认为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非常相关、相关的占比合计尚未达到1/4,而认为不相关、完全不相关的比例合计接近半数。综上,我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质量仍不容乐观。
三、高校特殊职业教育的完善路径
根据上文所构建的我国高校特殊职业教育SWOT分析模型,高校应从上文所列的四个维度充分理解与把握内外部优劣势,系统全面地构建高校特殊职业教育体制,不仅要能充分利用优势与机会,还要弥补转化劣势与威胁,从而有效提升高校特殊职业教育质量水平。具体路径如图1所示。
(一)优化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汲取高等教育阶段融合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经验,不断优化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既要根据特殊情况因人制宜,也要做好适合普遍情况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
1.因人制宜,分类开展特殊职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将我国残疾类型分为七种,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人大学生对特殊职业教育内容的需求也有差异。高校需注意不同残疾类型大学生的特殊性,分类对他们所接受的职业教育进行改进,如设置适合的课程内容、采用更为适切的教学方法、选择符合其学习特征的教材,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切实减轻学习障碍。此外,高校必须设置符合残疾人大学生现实情况的学科专业,设置符合学习者身心条件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与课程,如特别为听障大学生开设陶艺泥塑、手工编织、中西式面点等课程,调动他们使用其他感官系统参与学习。高校唯有考虑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特殊职业教育课程要注重培养综合职业素养。学习职业技能对于残疾人大学生固然重要,综合职业素养的养成并不局限于单纯学习技能,而是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帮助残疾人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特殊职业教育,一方面,必须不断提升残疾人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社会技能,不断完善更新专业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方式,让残疾人大学生接受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能够切实运用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技能。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加强残疾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在能力品质建设。在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当有意识地将职业精神、人格品质、行为意志等价值内涵渗透其中,将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嵌入课程内容,在日常校园生活中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让高校残疾人大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道德教育。
3.构建特殊职业教育实践课程与社会实际的耦合机制。部分高校在特殊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安排上存在实践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如不及时了解外界的新科技,待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可能会发现其学习的操作技术已被淘汰。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构建特殊职业教育实践课程与社会实际的耦合机制,不仅要将“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转变为教学情境实践与问题探究,更要从根本上将“应试”教育模式改革为“全面育人”教育模式,从而切实提高特殊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质量。同时,高校还应考虑残疾人大学生在实践方面的特殊需求,加强实践内容的针对性,对残疾人大学生开展针对性职前培训、实习等实践课程,让该特殊群体得到更多实践机会,全面、有效地参与生产活动,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创业竞争力。
(二)健全高校特殊职业教育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