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专门职大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启示
作者: 吴迪[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求。2019年,日本专门职大学这一新型高等院校应运而生,具有招生灵活度大、办学规模小、专业特色鲜明、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模式新颖、侧重课程开发、注重课程的实践性等特点,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可借鉴日本专门职大学的办学经验,通过采取灵活招生机制、提升生源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学用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推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日本;专门职大学;职业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8-0107-05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2019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阐明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确立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同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职业本科教育也从试点阶段转向稳步发展阶段。而借鉴国外职业本科教育办学经验,也是助推我国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日本作为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之一,2019年4月开始创设了一批与本科教育平行的,以培养具有高度实践力、丰富创造力的专门职业人才为目标的,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门职大学。日本专门职大学的有序发展,扭转了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解决了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为劳动力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研究日本专门职大学的发展,对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专门职大学的诞生背景
进入21世纪,日本的经济形势、雇佣劳动环境、知识技能和人才需求等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问题。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质”与“量”都存在不足,现有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学生和社会的要求。因此,专门职大学的创建就显得尤其必要。
(一)社会需求使得专门职大学的创立成为必然
经济腾飞时期,日本企业统一录用应届毕业生,并采取终身雇佣制。员工始终在同一企业任职,企业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培养员工实践性知识和技能的责任。但随着经济形势的低迷,终身雇佣制转变为多种雇佣形式相结合,“派遣制员工和非正式员工”①增加,人员流动性增强,直接导致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投资大幅减少,员工的再教育程度和企业的技术革新能力都有所下降。过去,日本的高等教育仅负责培养、选拔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并输送至企业,然后由企业负责员工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而随着职场形势的变化,培养出具备一定程度的技术和技能、具有应对职场需求的人才,成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二)日本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高等教育资源亟待丰富,制度亟待完善。随着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人士重新学习专业性更强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不断高涨,且其学习目的由应对职场竞争逐渐转变为提升自我价值。因此,高等教育机构开创了夜间授课制、远程授课制等形式,广泛接纳社会人士就学,应对社会需求。但据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一项调查显示,各国25岁及以上的学生,在大学生中占18.1%,在非大学型高等教育机构中占34.6%,而日本的这两项数据仅为1.9%和21.0%。即便考虑到被调查各国升学状况可能存在的差异,日本社会人士在高等教育就学的比例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日本面向社会人士的高等教育资源亟待丰富,制度亟待完善。
2.部分学生退学,年轻人失业率高。日本的本科教育主要由大学和短期大学构成,以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和学术型教育为主。随着日本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大量不适宜按照“高学历意向”接受学术型教育的学生涌入大学,致使一部分学生对未来感到茫然,无法带着明确目标和足够的动力投入到学习中,最终退学。此外,学习内容与就业需求不匹配,直接导致了年轻人失业率高、提前离职,产生了大量年轻无业者。据《2016 年劳动力调查结果摘要(基本汇总)》数据显示,2016年,日本15~24岁人群的总失业率为5.1%(全年龄段为3.1%)。2016年3月,应届毕业生就业后三年内的离职率,大学毕业生为31.4%,高等专科学校、短期大学和职业学院毕业生为40.8%。2016年,15~34岁非工作人口为57万,占这一年龄段人口的2.3%。
基于上述原因,2017年5月,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学校教育法》,规定创设“专门职业大学”和“专门职业短期大学”等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以培养具备高度实践力与创造力的学生,从立法层面将专门职大学定位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23年4月发布的《专门职大学名单》数据显示,2019年4月,2所专门职大学正式开学,标志着日本职业教育进入新阶段。此后的3年,分别有7所、6所、1所专门职大学成立。2023年,截至4月,已有1所专门职大学开学,4所专门职大学申请开学。可见,专门职大学数量稳步增加。专门职大学的创设,改变了日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不仅满足了学生与社会对本科学历的需求,还解决了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就业契合度不高、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欠缺的问题,同时也为不同学历背景的人提供了学习机会,进而降低了失业率,优化了社会资源分配,为经济增长、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日本专门职大学的特点
本研究以日本2021年、2022年设立的7所“专门职大学”②为例,梳理其特点,以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提供借鉴。
(一)办学灵活且特色鲜明
1.招生灵活度大,对象多样化。专门职大学除积极招收高中应届毕业生外,也向在职社会人士、外国留学生敞开大门。在选拔新生时,专门职大学不仅充分考虑其实际工作经历和资历、技能鉴定结果,还从其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各校采用综合型选拔、学校推荐型选拔和一般选拔三种选拔形式,其中通过综合型选拔和学校推荐型选拔入学的学生占一半以上。在修学年限方面,4年学习时间分为前期和后期,各占2年时间。完成前期课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学习或提前就业。如果提前毕业,学校将授予专门职短期大学学士学位。而且工作经验和业绩经认定后,也可转化为后期课程所需的学分。后期课程除原有学生外,还招收有工作经验、有个人提升意愿的社会人员。前后分期的修业年限设置,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模式。
2.办学规模小,专业特色鲜明。7所专门职大学院系数和学科数都较少,仅设置相关特色专业,而且从校名就可以了解不同专门职大学的办学优势。专门职大学秉承了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格局,不求大而全,走的是“小而精”的发展路线。各校各展其长,在各自的领域深耕细作,不但有效地避免了校际恶性竞争,还避免了资源浪费。同时,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些新领域的专门职大学多数建在地方的中小城市,有效地加强了校地联系,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具有实践力的专门人才,带动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另外,为增加对本地考生的吸引力,有效减少当地人才流失,专门职大学沿袭了日本公立大学对本地考生的优惠政策。以公立的艺术文化观光专门职大学为例,该校《入学费、学费、免学费、奖学金情况说明》规定,来自该校所在地兵库县的学生,入学费为28万日元,而来自其他地方的学生入学费平均为42万日元。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
1.凸显专职教师的实务导向。日本将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教师称为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分为实务家教师、研究员教师、研究实务家教师。其中,实务家教师为在本专业领域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具备较高水平实践能力的教师。研究员教师负责教授理论课程,要求与日本现有大学教师相同,需取得相应课程的成绩。研究实务家教师属于实务家教师的一种,应具有大学教学经历,或取得博士、硕士学位,或在企业取得研究成果,能够将企业实际业务知识理论化。而且专门职大学对实务家教师人数有一定要求,即实务家教师人数应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研究实务家教师人数应占实务家教师总数的40%左右。因为这些教师走在时代的前沿,在从事实务的同时进行教学工作,很好地避免了实践性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轨、授课内容陈旧的问题。
2.教学模式创新。专门职大学多开展小班教学,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较多,教师的引导效率高。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才智基础,及时调整授课进度与策略,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保证了高质量的授课效果。
(三)注重课程开发和课程的实践性
1.协同研发课程。日本专门职大学的课程开发由政府主导、以学校和行业部门为主体、以区域企业为辅,实现了政校行企共建共赢、产学协同。在实践当中,日本专门职大学联合行业企业设置“教育课程协议会”,确保企业参与课程编制过程,共同研发编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力的课程。大学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将企业内实习作为课程的必要部分,开展实践性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适应性。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关于建立专门职大学的说明》规定,学生2年需完成10学分以上(300学时)、4年需完成20学分以上(600学时)的实践训练课程。同时,专门职大学采用标准化的指导体系,确保学生能够在企业长期实习,拉近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对于培养符合业界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专门职大学的优势所在。
2.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对各校开设的科目数进行比较后发现,专门职大学的授课范围并不局限于特定的职业专门课程,而是跨越多学科领域,开设了基础课程、职业专门课程、展开课程和综合课程四类课程,为学生构建了全面丰富的知识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据各校官网中发布的“校规”显示,这几个科目中,职业专门课程所占比例最高,为60%~70%。必修课中,实习课程的学分比例(包括长期实地实习)平均为50%~60%。同时,根据各职业领域的特性,日本专门职大学积极采用实践性教学方法,通过实操演练,学用结合,以达到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三、日本专门职大学对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启示
日本专门职大学和我国职业本科院校,都属于新形势下国家在职教领域、本科层次开设的职业教育机构,办学定位基本相同。而且两类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方面也有着很大相似之处,不拘泥于课堂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广泛开展实习实训,通过产教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针对我国职业本科招生途径单一、课程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较弱等问题,可借鉴日本专门职大学好的经验做法,助力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灵活招生机制,完善课程体系,避免职业本科教育后劲不足
1.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准入制度。制定针对不同人群、职业种类的人才选拔细则,探索通过文化课考试、技能考核、综合素质评价多维考查机制,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实践技能、适应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估,确保生源质量。如在考核形式上,除文化课考试和规定的技能考核外,对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在职人员,可将其已经拥有的相应职业资格认定按照一定比例换算成技能分数,确保各类生源均有合适的选拔机制。同时,完善推荐入学的选拔形式。各类职业本科院校应结合学生来源细化推荐入学的考核标准及要求。例如,对于在高中阶段已经选修职业教育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推荐的方式升入职业本科。这样既有利于提升职业本科的生源质量,也有益于扩大职业本科的招生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