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理性审视、逻辑关联与实践方向
作者: 梁晨 廖园园[摘要]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立足我国职业教育实践,对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进行的深入探索和系统审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应适应区域“双循环”发展格局调整的需要、区域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需要、区域职教类型化特色完善的需要以及个体全生命周期成长发展的需要,遵循以完善区域职业教育生态为指引的目标逻辑、以优化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结构为导向的行动逻辑、以创新区域职业教育实践形态为归宿的结果逻辑。基于此,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应坚持“依托系统、服务发展”的根本要求,遵循“协同育人、利益共享”的价值取向,形成“立足区域、指向终身”的建构路径。
[关键词]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区域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0-0005-08
面向产业发展需要,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建设的基本逻辑;正确回应产业变革调整背景下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根本路径。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产教关系的深度变革与调整,建构产教共生共长的发展模式,解决现有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产教分离、校企合作不深入等现实问题,拓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肩负着促进区域发展、均衡区域人力资本、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既需要充分立足区域发展需求、激活区域办学活力,也需要立足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现实规律、适应个体全生命周期成长的需求,更需要在现有的区域产教发展基础上,灵活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提升职业教育的区域适应性,以实现职业教育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构建深度融合的市域产教融合创新系统。
一、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理性审视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集培养人才、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多维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产教融合实践载体,注重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回应。从结构上看,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坚持实体化运行,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功能,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构建契合区域发展需要的产教联合体因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较多偏差。因此,有必要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多维面向进行深入审视,以确保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与区域“双循环”发展格局调整、区域技能型人才成长需要、区域职教类型化特色建构和个体全生命周期成长相适应。
(一)适应区域“双循环”发展格局调整的需要
区域“双循环”至少存在区域内循环、区域外循环两层地理边界,两者相互促进、彼此共生。从实践视角看,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区域经济结构变革背景下对新发展格局的回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我国经济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对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做出的新探索,表现为在深度融合的发展结构体系内,形成和建立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办学格局,畅通适合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技能形成通道。从结构关系看,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实现区域“双循环”发展格局调整的重要推动力,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以调和内需为目标,疏通区域经济循环的现实堵点。一方面,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紧密对接产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实现产业链、岗位链、专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多链条的紧密衔接。市域产教联合体可以提升生产资料的系统化和体系化水平,增强职业教育对产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调整现有人才培养资源和结构,快速实现职业教育与新兴发展产业、职业人才与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有效对接。同时,市域是以技能为导向的办学联合体,通过以技能为核心的教育设计和人才培养,对区域内重视技能、认可技能、弘扬技能等风尚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第二,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重塑区域经济新形态。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要,是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重要任务。从结构上看,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办学实体,既包括政府和职业院校,也包括相应的行业和企业。各参与主体通过贡献资源和分享要素,建构彼此间共生共长的组织关系,同时通过共同研究,助力本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变革,最终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第三,以丰富技术文化为实践,培育区域经济新动能。市域产教联合体是集多元文化为一体的文化实体,既包括企业文化、院校文化,也包括行业文化、产业文化、行政文化等。参与主体通过彼此间的文化融汇,丰富区域文化结构,形成相应的育人文化,进一步丰富技能文化。
(二)服务区域技能型人才结构优化的需要
技能型人才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推动区域技能型人才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是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首要目标。从区域人才结构看,技能型人才区域流动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互动循环关系,地区经济差异是技能型人才区域流动的动力因素,技能型人才集聚又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各方资源的有效互通,更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重逻辑:
第一,市域产教联合体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塑造为主要目标,这必然要求它以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为主要参照,正确回应区域技能型人才结构的需要。从实践层面看,市域产教联合体主要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起点和过程两方面发挥作用。前者指向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起点公平,要求在起点上注重面向区域人才,即确保人人皆可求学。后者通过对技能型人才成长基础和基本生态的组建,实现个体处处可学和时时能学,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个体技能形成的基本效率。第二,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以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为主要导向。崇尚技能、重视技能、认可技能等是技能型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一方面,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对区域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资源和职业教育结构的优化,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认可度。另一方面,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办学实体,表现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横纵贯穿。横向表现为产教联合体对不同主体的兼容和吸纳,纵向表现为市域产教联合体与不同教育类型的贯穿。总之,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对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和机制的横向和纵向衔接,畅通技能型人才成长道路。第三,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优化复合型人才成长体系为基本实践。从实践层面看,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建设高效协同的产教关系,实现专业与行业之间的高质量衔接。同时,各参与主体通过共商人才培养制度等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需结构的平衡。
(三)顺应区域职教类型化特色改革的方向
类型化指向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本体,是对职业教育如何、以何种姿态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本质追问。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在助力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于重塑现有区域职业教育的办学生态,实现区域职业教育的类型化发展。它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导向的教育定位,从以知识、学理为中心向以能力、素养为中心转变,主要表现为四重内涵:
第一,培养目标类型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满足行业变化和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必然要求其在目标上坚持类型化,重在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命题。第二,培养过程的类型化。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偏重以知识为载体的逻辑性教学,对技能形成的基本逻辑关注不多,使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面向产业、协同企业、联合政府等多重途径,指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灵活重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生态,高质量回答好“如何培养人”的基本问题。第三,培养方法的类型化。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核心的实践教育,这必然要求产教联合体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凸显职业性和技术性特征,通过对专业、课程、人才成长制度等的共商共建,依托职业和技术发展的特征,灵活探索契合个体技能形成的教育和实践路径,以类型化的实践定位和实践视野回答好“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第四,评价思路的类型化。类型化评价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建设的兜底工程。以类型为特色的评价方式是形成职业教育高质量教学体系的关键。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育人主体的多元化保障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通过实践的针对性确立了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标准,通过职业和技术守住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底线,最终通过类型化的评价体系展现了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的质量和时效。基于此,类型化评价既需要培养主体立足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也要充分尊重培养主体的主体性,更要以技术、职业、技能等的生成逻辑为参照,合理制定契合个体高质量生成的评价指标,系统回答好“培养得怎么样”的问题。概而述之,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需要顺应区域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并基于区域性和类型化指引,对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目标、过程、方法、评价等进行生态性重塑和整体性审思,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区域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适应性。
(四)符合个体全生命周期成长的生成性需要
从本质上看,社会实践的核心在于以人为中心的实践,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职业教育以职业为根本的教育特性,决定了其在实践过程中必然遵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成长”这一核心指向,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过程也是如此。全生命周期包括一切动物由出生到死亡经历的生命全程,本质在于通过对个体成长所经历的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五个生命阶段的诠释,概括人终生发展的特点和生长方式。借鉴这一理念,可将个体的全生命周期划分为职业启蒙期、职业预备期、职业体验期、职业丰富期、职业完善期五个阶段。各阶段互为前提,以个体对职业的认知和感知程度为基本逻辑,以个体职业成长的阶段为典型实践,最终在不断生成中实现自我完善。从这一角度看,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以职业为核心的教育实体,在建设过程中自然需要不同办学主体的联合以实现个体的完整成长。
第一,职业启蒙期是个体职业成长的基础期,其核心特征在于产生对职业的基础认知。该时期以家庭为主、其他主体为辅,既需要家庭教育的引导,也需要学校教育的正确启蒙。各参与主体应积极围绕儿童发展的身心特征,做好相应的职业启蒙。第二,职业预备期是个体职业成长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以学校和家庭为主导,表现为个体学习和理解职业基本理论。第三,职业体验期是个体职业成长的初成期,表现为个体从事相应的职业实践和职业体验。典型实践活动包括企业实习和学校实践,个体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实践确保了职业体验环境的真实性。第四,职业丰富期是个体职业成长的核心期。这一时期表现为个体通过系统的学校学习和实践积累,独立从事相应的职业活动,是个体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认可生成的核心时期,以企业、行业等为主体。第五,职业完善期是个体职业成长的归宿期。这一时期是个体将职业与自我进行融合,建立从一而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怀,形成为区域发展做出自我贡献的意志。这一时期应重视对个体职业的兜底和继续教育能力,以满足个体终身学习的需要。总之,建设高质量联合体,需要围绕个体的全生命周期成长需要,系统设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资源整合、阶段划分、灵活教育等途径,实现个体和职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建设高质量市域产教联合体。
二、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逻辑关联
市域产教联合共同体是基于市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类型特征,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生态的建构和塑造,核心在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区域适应性,变革产教关系,探索高质量的区域职业教育人才成长机制和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在建设过程中应立足如下逻辑。
(一)遵循以完善区域职业教育生态为指引的目标逻辑
教育生态并不是自然生态,而是一种人为构造的生态。从生态组成看,市域产教联合新生态作为基于区域产业、经济、文化等基础形成的新型产教联合办学生态体系,并非各发展要素间的自由组合和搭配,而是在以产业结构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基本逻辑的前提下,由各参与主体依照相应的规则、逻辑、体制、机制、理念等要求,对现有区域职业教育办学要素进行筛选,并按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进行组合所形成的区域性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这必然要求在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实践中遵循以下逻辑:
第一,提升基础资源力是前提。基础资源力是实现市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承载能力,既需要相关管理部门深入了解现有职业教育的办学基础,灵活调整现有职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也需要打通学校与市场之间的壁垒,提高区域职业教育与区域整体生态的适应性,实现人才培养中“育”与“需”的贯通。第二,强化管理弹性力是关键。管理弹性力是解决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效力不强的重要手段,其包含政策弹性力、政府管理力和制度执行力三个方面。从政策弹性力层面看,政府部门应当在现有的国家、省域产教融合政策框架下制定契合区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从联合要求、联合方式、联合机制等方面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完善“国家—省域—市域—参与主体”的四级贯通政策体系。从政府管理力层面看,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进一步“简政放权”,激活各参与主体的办学活力,由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定相关的主体性和引导性政策框架,下放办学权给一线产教联合主体,提升各参与主体的主体性。从制度执行力层面看,应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制定专属的执行和评价办法,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避免执行程序化。第三,拓展实践支撑力是根本。实践支撑力是实现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应立足职业教育的本体性,从本源出发,系统探索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在逻辑,实现其类型化建设;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对不同教育类型典型实践经验的吸收和借鉴,加强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联系,在教育发展的共性中建构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实践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