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理性审视、逻辑关联与实践方向 [摘要]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立足我国职业教育实践,对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进行的深入探索和系统审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应适应区域“双循环”发展格局调整的需要、区域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需要、区域职
专题 | 边界组织理论视角下产教融合实体的构成、类型与特征 [摘要]产教融合实体是跨越产教边界、实施产教融合活动的创新组织形式。边界组织理论在解决跨边界合作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为认识产教融合实体的客观规律提供启示。从边界组织理论来看,产教融合实体是由具备
专题 | 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的逻辑、桎梏及策略 [摘要]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是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体现了教育逻辑、经济逻辑与政策逻辑的统一。基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存在统筹协调弱
研究与探索 |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缘由、困境及行动路径 [摘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选择。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既是新时代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
研究与探索 | 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速,教育对外开放持续加强,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不断推进,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发展呼唤打造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体系。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体系在话语质量、传
研究与探索 |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县域职业教育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党的二十大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新的部署。2023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
研究与探索 |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政策的演进过程、趋势特征与创新展望 [摘要]系统探究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政策,对当前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梳理我国1980—2023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政策文本发现,这一时期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政策的演进经
教育管理 |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显著特征与实践策略 [摘要]数字技术崛起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教育也进入数字化转型升级阶段。依托数字技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但是对教育数字化改革做出的必要回应,更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教育数字化转
教育管理 |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摘要]实施“双高计划”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优化产教融合机制、推进科教融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国际化职业教育办学
教育管理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安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逐渐从注重规模效益转向实现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的高质量发展,从安徽实践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存在专业布局与产业战略定位不匹配、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绩效追
教育管理 | 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从“广覆盖”到“提质量”转变,健全运行机制成为此项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运行存在的决策依据研判围绕学生实际不充分、运行系统质量不高、育
比较教育 | 职业启蒙教育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建构 [摘要]职业启蒙教育是引导中小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认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树立初步的职业理想,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活动。职业启蒙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根基,在国外大致经历了萌
比较教育 | 菲律宾国家资格框架:制定背景、发展历程、架构特点与经验借鉴 [摘要]国家资格框架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议题,也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的重要制度保障。随着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外部发展日渐受阻、内部体系日渐完善以及国际合作日渐拓宽,菲律宾政府建立了菲律宾国
交流平台 | 智能时代高职教学生态系统的解构、审思与进路 [摘要]高职教学生态系统是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整体。在智能时代,高职教学生态系统从二维主体转向三维主体、从生态介体单一走向知识跨界,塑造了联通产业和社会的生态环体。然而,智能
交流平台 | 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的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摘要]乡村工匠是乡村技艺的传承者,是美丽乡村的助力者,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职业教育作为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承担着技术教育与技能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培育乡村工匠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职业
交流平台 | 五育融合:系统思维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摘要]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运用系统思维助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成效,促进学科专业可持续发展和课程建设提质增效。然而,受育人主体协同不足、育人场域“重术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