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教联合体构建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作者: 田瑾 赵晓慧[摘要]产教联合体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的新方向,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特色、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但在实践中,产教联合体构建依然存在协同机制缺乏创新、无法精准匹配产业、模式缺乏示范带动、实践环境建设不足等现实困境。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坚持多元共治、系统推进、服务区域、统筹资源、创新实践、以评促建,通过打造共赢合作生态体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产业链的适应能力、建立协同教学科研团队、构建产学研创一体化实践环境、建立健全动态监测评价机制等举措,稳步高效推进产教联合体构建。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联合体;多元协同;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田瑾(1980- ),男,山东滨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辽宁 大连 116029)赵晓慧(1980- ),女,辽宁阜新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福建 厦门 361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四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38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4-0043-07
产教融合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工程,是实现技术应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这是继《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意见后国家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的又一项顶层战略设计,为高职院校打造产教联合体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因此,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政策要求,全面推动产教联合体的构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培育适应和引领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及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一、产教联合体构建的内在逻辑
(一)构建产教融合多元协同机制
产教融合多元协同机制构建契合职业教育现代管理发展中提出的多主体联合办学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可最大限度地彰显地方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作用。产教融合多元协同主要体现为多元主体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包括教师、场地和信息等。一是教师队伍的共建共享。教师队伍作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深入推进的重要资源,是有效支撑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发创新等任务实施的保障。构建产教联合体,能够有效确保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切实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解决和攻关技术难题,实现企业研发创新和产品效益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能够为年轻教师提供下基层服务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年轻教师充分了解新的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掌握前沿的实践技能,提升“双师素质”。二是实践场地的共建共享。产教联合体构建有利于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整合场地和设备资源,为学生技术技能提升提供实践资源保障。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借助企业、科研机构实践场所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可视化、真实场景情景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理论应用和技术技能水平,让学生真正掌握适应生产一线的最新技术技能;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参与产教融合,享受国家有关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红利,并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平台资源为企业新产品中试提供支撑,降低科技创新、产品中试和检测等成本。三是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产教联合体构建,为产教融合各参与主体提供了信息数据公开共享平台,能够有效促进各参与主体间信息资源共享,是提高各主体整合市场资源和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高职院校可通过产教联合体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向合作主体发布毕业生、兼职教师需求、科技成果转化等资源信息,极大提升了合作主体间供需资源匹配的精准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可通过产教联合体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产教融合教学资源信息共享,及时对合作主体发布教学资源需求、共享教学和培训资源,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社会效能。
(二)推动产教融合多元主体治理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对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诉求,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倒逼高职院校要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以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围绕传统产业人才整体性技能的提升,通过构建产教联合体,逐步从传统的单一治理模式转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支撑区域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区域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模式及质量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一是政府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与资源支持作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涉及地方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主体的利益博弈,需要政府在制度、管理、服务及人才、资金、技术、土地等多方面给予组合激励和推动。政府要逐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为产教联合体构建提供政策引导,创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商机制,为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实现协同创新、优势资源高效融合提供政策保障,确保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持续发展、深入推进。二是高职院校提升区域共治与人才培养作用。高职院校不能仅依赖于外部条件来提升自身内涵建设,应以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目标。而提升学生技术技能适应能力的正确前提是以场景化教学为载体,结合企业岗位需求,通过顶岗实训让学生对职业岗位有切身体会,确保学生习得的技术技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如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探索与区域内兄弟院校课程互换、学分互认。另外,高职院校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主动对接区域发展产业链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匹配度。三是行业企业要凝聚共识与积极推进。行业企业应当积极打通产教融合发展壁垒,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产业规划需求,围绕解决“卡脖子”技术、发展困境等现实问题,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实施路径创新,通过联合高职院校共同制定职业资格认定标准,共同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等人才培养载体,为产教融合深度推进提供必要的实践岗位、实践场所、实践指导教师、办学经费等资源,确保产业链深度服务于教育链。
(三)推动产教融合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不能脱离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也不能违背区域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律。产教融合作为地方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协同推进的办学模式,在保障区域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既是确保学生技术技能标准与企业岗位需求标准有效衔接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关键之举。因此,通过构建产教联合体,能够形成适切于区域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彰显地方特色的教育链、人才链和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以产教联合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教联合体的本质是通过地方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协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科技研发和员工培训,其有效运营需要有区域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力支撑。因此,通过构建产教联合体,协同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形成合力,能够推动产教联合体各参与主体合作共赢。另外,通过产教联合体协同推进,倒逼高职院校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导向,主动建立适合区域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专业群,从传统的简单重复的装配者、操作者培养目标向高层次智能生产系统的规划者、应用者、决策者培养目标转变,最终培养大量宽基础、强技术、高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链的适应性。二是以区域经济发展倒逼产教深度融合。区域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技术服务有着旺盛的需求,而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供给渠道。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区域特色产业资源,构建产教联合体,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另外,区域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除了人才需求外,还需要大量的科技创新、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积极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攻关、产品中试和检验、创新研发服务,联合企业持续攻关、促进技术延伸,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二、产教联合体构建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产教融合协同机制缺乏创新
产教联合体需要建立先进的治理方式和治理结构来保障不同利益主体的权益,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产教联合体各参与主体间形成相互依存、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共生关系。但目前高职院校的产教联合体构建缺乏刚性约束机制,缺乏健全的产教联合体协同发展机制。一是地方政府政策制定不完善。虽然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出给予一定政策倾斜,但地方政府政策制定不够完善、不够细化,产教联合体构建缺乏充分的政策供给和资金保障,各种长期目标难以实现。二是各参与主体存在权责不对等现象。虽然国家要求合力推进产教融合,但对于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激励机制等并未明确,产教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校企权力叠加和利益冲突问题,最终很多企业会在权衡利弊后放弃合作。而且产教融合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机制,无法对损害产教融合主体利益的相关方进行规范监管和有力约束。
(二)产教融合无法精准匹配产业需求
随着产教融合的逐步深入,高职院校逐步建立起以专业群建设和学科发展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但与产业实际需求仍然不适应、不匹配。一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依旧广泛存在。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逐步重视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并与企业开展了交流合作,但涉及专业无法覆盖学校所有专业,固定合作企业资源有限,最终导致大部分专业仍然以理论和校内实践为主,且理论教学占据主导地位,缺乏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连接,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结构现象明显。虽然有部分高职院校试点开展了产业学院建设项目,但对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与规律认识不足,课程体系构建仍然较为陈旧,教学内容与现代工业生产实践需求相脱节,许多应用技术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的生产技术不相符,导致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不匹配,无法适应新工艺、新方法、新流程,不利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产教融合模式缺乏示范带动
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新模式的逐步推进,为产教联合体构建夯实了基础,但产教融合各主体间的合作频率与合作深度仍然无法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合作成效并未得到充分展现。一是产教联合体人才供给成效不明显。虽然国家层面一直强调要加快推进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全方位融合,但仍然有部分地区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缺乏对产业链和岗位链的深入调研,导致区域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需求标准相背离,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区域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整体素质的需要。二是缺乏特色鲜明的创新模式。虽然目前各地政府与高职院校、企业签订了产教融合协议,但仍然有部分地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尚未达到深层次,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合作机制,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资本投入、利益分配与合作模式等方面尚未找到平衡点,对于投资大、风险高且收益不明显的产教融合项目存在抵触情形,最终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难以获得与企业或行业稳定合作的发展机遇,阻碍产教深度融合。
(四)产教融合实践环境建设不足
产教融合是推动地方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联合打造教育实体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环境建设仍然比较薄弱,产业链、人才链与教育链无法实现深度融合,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无法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一是产教融合实践条件建设不足。虽然有部分高职院校尝试推动与区域内产业园、工业园、科技园联合建立产业学院,但与产教联合体构建要求仍然有较大差距。园区企业参与联合体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导致高职院校无法从企业获取前沿技术并应用于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难以满足对学生进行新技术、新技能实习实训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二是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力度有待提升。虽然国家层面已经提出要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工作,但目前实际推行情况不尽如人意,部分地区在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工作中存在企业资质审查不严、合作项目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入选企业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培育内容不明确、培育维度不具体 ,造成产教融合实践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