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人才培养及启示
作者: 李梦卿 陈竹萍[摘要]专门职业大学是2019年正式招生办学的日本新型本科职业院校,相较于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等,它的人才培养呈现出不同特征,尤其是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与开发、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完善与创新。日本专门职业大学与我国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展时间几乎同步,都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的主动变革,两者具有发展的同理性、目标的明确性以及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等共性。专门职业大学是基于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创设的,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课程、结构化师资和科学的评价机制等对我国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日本;专门职业大学;本科层次;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梦卿(1969- ),男,安徽滁州人,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竹萍(1996- ),女,安徽安庆人,湖北大学在读硕士。(湖北 武汉 43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加快构建湖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W23-3,项目主持人:李梦卿)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2-0052-08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更高需求,日本政府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多次会议探讨决定创设专门职业大学(専門職大学),比较典型的有2019年4月建立的高知康复专门职业大学(高知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専門職大学)、2020年4月建立的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東京国際工科専門職大学)、东京保健医疗专门职业大学(東京保健医療専門職大学)和名古屋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名古屋国際工科専門職大学)。这些专门职业大学以培养具有高度实践力、高度创造力的专门职业人才为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
一、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实为创设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提供可能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兴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产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雇佣环境的技术化、能力化。与此同时,持续已久的少子老龄化问题直接影响经济、教育的发展,导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高职院校生源竞争激烈、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日本职业教育亟须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与大学同等地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培养专门职业人才,促进经济发展迈向新阶段。
1.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亟须革新。“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经济复兴期(1946—1955年)、快速发展期(1955—1957年)、稳定增长期(1973—1987年)、泡沫经济期(1987—1991年)、失去的20年(1991—2010年)等阶段”。①“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也得到了改善,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增加,验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即经济的发展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伴随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时,产业结构则出现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②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发生后,日本经济陷入连续二十年的停滞状态,尽管政府采取改变货币政策等措施,但仍不能恢复到以往的繁荣局面。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人均收入高于第一、二产业,使得求职者大量涌入第三产业以寻求更高的薪资,劳动力重心转移至第三产业。当第四次产业革命来临时,物联网(IOT)、大数据(BG)、人工智能(AI)、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加速了产业技术更新,推进产业朝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趋势发展。“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推测,第四次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投放使用将会减少735万低技能劳动岗位,而技术革新又将创造574万个工作机会”,③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冲击与影响,雇佣环境的技术化、能力化要求也越来越普遍。“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与罗伯特·卢卡斯创立的内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是知识与技术,技术革新需要受过严格教育和培训的人力支撑。”④日本政府将第四次产业革命视为经济增长新引擎,颁布了《新产业结构蓝图》《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一系列政策文件,针对经济、教育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少子老龄化引发社会危机,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发展陷入困境。人口的数量、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教学质量。少子老龄化问题最直接的社会影响是劳动人口的下降,导致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人力支撑,这对与市场经济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需针对老龄人口的人力资源再开发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弥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的定义,超过7%的老龄化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称为老龄化率)为老龄化社会,超过21%的老龄化率为超老龄化社会。2007年,日本老龄化率达到21.5%,2013年老龄化率达到25.1%,已经进入超高龄化社会,预测到2060年,平均每2.5个人中有一位65岁的老年人,平均每4个人中有一位75岁的老年人。”⑤日益严重的少子老龄化问题使得日本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导致政府养老负担加剧,制约日本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安倍政府曾于2015年10月提出‘构建一亿总活跃社会’的目标,并出台新‘三支箭’政策,即孕育希望的强劲经济、成就梦想的育儿支援、安心的社会保障。”⑥少子老龄化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教育界,入学生源的急剧减少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各院校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学生报考以谋求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从而导致高职院校之间竞争激烈,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3.职业教育遭遇发展瓶颈,顶层设计亟须完善。在专门职业大学设立之前,日本高职院校主要有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这些类型学校因时代需求而设立,定位、发展方向各不相同,曾在促进日本经济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前,日本高等教育院校主要为大学与专门学校两类院校;‘二战’后,日本根据《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等法律政策文件建立起‘六三三四’单线学制,进行学制改革,将不具备升格条件的农业、工业、商业等专门学校改为短期大学。20世纪60年代,短期大学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被制度化。”⑦在后期发展过程中,短期大学呈现女性化特点,专业设置以家政、保健等专业为主。1961年,日本在“技术立国”“教育立国”的基本国策下,建立高等专门学校制度,以满足第二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急切需求。高等专门学校多为理工科专业,入学生源男性较多,实行五年一贯制,主要接受初中毕业生入学,无法大规模招收高中毕业生及社会人并对其进行职业教育训练。1976年专修学校制度建立,为灵活适应第三产业发展需求,设置基准较为宽松,办学形式多样。“短期大学大多建在地方,修业年限为两年制,为‘二分之一’大学”,⑧专修学校设置基准宽松,自由度高,呈现更多的多样性、开放性、多功能性特征,“但其教育质量评估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系统完善的适切性、规范化的第三方评价机制”⑨。鉴于此,亟须完善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重新规划职业教育发展方向。“2014年10月7日,日本文部科学省接受采纳了教育再生实行会议提出的第五次建议,召开相关会议并于2017年3月10日颁布了关于创设专门职业大学的法案。”⑩
二、日本专门职业大学的人才培养特点
“专门职业大学于2019年开始招生”,11以培养高度的实践力与创造力为目标。它在人才培养主体、培养过程方面更加凸显多元化、实践性特征,突出实践性的课程设置,强化学生从事某种专门性职业的实践应用能力,并通过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专门职业大学除接受政府、社会机构的认证评估外,还积极接受领域内企业的专业评估。这种多元、规范的认证评价体系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高。
1.彰显应用型特色的培养模式。修订的《学校教育法》于2017年5月24日在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第83条第2项规定,专门职业大学是教授学生研究高深的专门学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专门性职业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本科层次职业大学”12。由此可见,专门职业大学虽打破了职教办学层次,但本质上仍属于职业教育,坚持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其基本原则。第一,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主体。专门职业大学不仅招收职业高中毕业生入学,更要为社会人士提供入学机会。如果延续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会产生“同质化”办学、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为应对上述问题,专门职业大学与地方政府、企业积极寻求合作,以保证多元主体参与办学,实现优质资源互补。如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不仅与富士通、雅虎等多个日本国内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开展海外实习,以便于学生学习前沿技术知识。第二,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日本高中生希望升学的理由排在第一位的是‘想学习对将来有用的专业知识和技术’。”13专门职业大学分析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与需求,增加实践性课程比重,开展超长期的企业内实习,以项目为载体,教授学生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如高知康复专门职业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校内共开设22个培训室(约1800平方米),同时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机会。第三,强调复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日本政府曾做过一项调查,“有68.3%的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缺乏创造力,66.4%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对于产业技术的理解能力不足,同时有58.1%的企业认为毕业生沟通交流能力不足”。14传统高校的学科设置、专业划分细致,专业融合程度较低,而专门职业大学打破了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促进跨界领域融合,增强学生的复合应用能力。例如,东京保健医疗专门职业大学的理疗专业课程内容不仅包含康复医学、理疗概论等专业内容,还涉及职业伦理、心理学等相关领域内容。
2.突出实践性的课程设置。“201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对新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了制度设计,指出‘高度专门化(専門高度化)’‘强化实践能力(実践力強化)’‘精通多领域(分野全般の精通)’‘强化综合能力(総合力強化)’‘培育学士力(学士力育成)’是新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15课程设置的职业化水平高低、分类是否精细,对是否能够培育出社会市场所需要的职业型人才有重要影响。现代社会,高校已不是纯粹的“象牙塔”,尤其是职业教育,更承担着为社会培育各类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专门职业大学从设立时就致力于突出实践性的课程设置,教授学生研究高深的专门学艺。“专门职业大学主要开设如下四类课程:一是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技能,要求学生修得20个以上学分,主要开设数学等基础科目。二是职业专门课程,培养与专业相关的特定职业所必需的理论性、实践性的能力,以及该职业的整个领域所必备的能力,要求学生修得60个以上学分。三是延展课程,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要求学生修得20个以上学分。四是综合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学生修得4个以上学分。”16例如,东京国际工科专门职业大学将数学等基础科目及编程训练等实习相结合,开设职业实践专门课程,同时开设培养应用力的延展课程。职业专门课程的学分占比最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3以上的课程是实习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力。此外,专门职业大学还与产业界合作开发课程、出版和使用标准规范的教材,动态更新教材内容,并不断对课程进行修订。专门职业大学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应用能力,为日本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