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导向、任务与路径
作者: 林俊[摘要]新历史时期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处于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迈进的关键期。结合现阶段三大导向与发展趋势,“十四五”时期须以“三教”改革落地为核心宗旨、以办学形态类型化为逻辑起点、以推进产教融合为发展路径、以强化人才“三力”为关键举措,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在实践路径层面需以革新教学要素为突破口,落实多维质量建设;以健全教学体系为着力点,优化教育类型定位;以搭建专业融合集群为联结点,弥合校企合作“断裂带”;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总抓手,形成人才强国雁阵格局。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林俊 (1979- ),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江苏 无锡 2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SJA0841)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4-0005-08
2021年3月,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应从完善顶层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创新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着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在“十四五”时期亦需优化升级。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十四五”时期将着重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有效落实“双高计划”,建设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助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这一文件阐明了“十四五”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为筑建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指引。在国际趋势、政策牵引以及自身驱动三大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需精准研判“十四五”时期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升级,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一、“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导向
(一)国际趋势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动员世界各国响应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号召,强调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基于此,世界各国将职业教育摆在重要地位,通过革新本国高等职业教育方式,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较为典型的有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多使用“三明治课程”教学方式,即“理论—实践—理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应用性与较高灵活度,主要通过社区学院进行改革。德国和法国高等职业教育均重视企业工作与实践,以市场为导向,将大量高质量人才输送给企业。其大多数企业以学校为人才培养基地,为学校提供全方位支持,实现校企紧密合作及资源高度共享。不难看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变革已成为国际大趋势,也是各国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政策导向。因此,我国在“十四五”时期需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着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培育高级技术型人才。
(二)政策牵引
作为已深度融入世界产业经济格局的国家,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开始逐步发展新兴产业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密集出台及产业数字化转型,使得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逐年攀升。面对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持续上涨,人才资源成为助推产业革新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推进教育强国与人才强国的伟大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计划》),指出应逐步完善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也要紧跟国家战略布局,着重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总体布局。《总体方案》提出要加强政府及学校责任感,不断优化教育评价工作,增强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助推产教融合的全面落实与变革。2021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为主要任务,大力培养重点领域专业人才。简言之,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成为“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不仅能满足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也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三)自身驱动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人才培养同质化、改革创新不充分、与时代需求契合度低等“高原现象”。鉴于此,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成为“十四五”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现阶段,我国处于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解决内部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直秉持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办学方向,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提供人才支撑。1992年,北京高校与中等专业学校共同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且在试点工作稳步运行的基础上招收50名学生。自此,高等职业教育开启全新发展之路。1996年高等职业教育正式归属高考统招范围,并施行单招、统招并行的发展战略。该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规模不断扩张,开始趋向规模化发展阶段。2000年仅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已经高达1.3万人。2001—2009年,全国各省份专科陆续并入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高专共同发展。2005—2017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量由712.96万人上升至1104.95万人。截至2020年12月,高等职业院校扩张至1468所,比2019年增加45所,比2018年增加50所;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459.55万人,比2019年增加178.84万人,比2018年增加325.85万人。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呈现逐年上涨态势。与此同时,承接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使命,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变革的当务之急。鉴于此,“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亟须深化改革,持续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由“高原”向“高峰”迈进,以圆满实现国家提出的内涵发展目标。
二、“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任务
(一)方略主线:以“三教”改革落地为核心宗旨
高等职业院校“三教”改革主要是基于新理念指导的教学变革,涉及教师、教材、教法的综合改革,可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核心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三教”改革内涵持续拓展,智能化特征愈加凸显。“十四五”时期,“智能教材”“智能教师”“智能教法”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工具。为顺应智能化发展趋势,国家针对教法、教材、教师出台多项政策,助推“三教”改革落地。教法层面,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建设“学分银行”,助推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建设,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变革的方向。教材层面,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健全教材管理体制,保障教材质量。教师层面,2019年10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方向。由上述政策可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构成、考核评价、课程内涵等领域的改革极为重视。2021年9月财政部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提出要突出“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团队建设相结合,将“三教”改革作为“十四五”时期改革的重点内容。“三教”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宗旨,可为产业、行业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职业技术人才,加快高等职业院校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遵循国家政策指导,高等职业院校在“十四五”时期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树立科学教学理念,塑造“三教”改革基本意识,助推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
(二)价值主线:以办学形态类型化为逻辑起点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形态主要是客观体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体制、方法等的运作形式。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需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独立类型,其内核在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其类型特色体现在面向就业市场和岗位,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化定位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明确办学宗旨,转变办学方式,解决课程内容“本科压缩版”的顽疾。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形态类型化发展,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及指示,指引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实施方案》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由普通办学模式逐步转向专业特色鲜明、多元化参与主体的类型教育,着力为经济社会提供优质人才资源。随后,国务院于2020年12月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指出绩效管理通过对“双高计划”效果的直观展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形态类型化。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及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性,并全面部署加快推进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战略。此次会议的召开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对新发展阶段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由“强”至“优”具有重要意义。综上,办学形态类型化成为“十四五”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特色化发展、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基于此,“十四五”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以办学类型化作为改革逻辑起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
(三)客体主线:以推进产教融合为发展路径
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受经济模式变化影响不断革新,在不同时期产生了厂办技校、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在古代职业教育中,办学模式多以学徒制为主,强调实践教育与师徒教育。在近代实业教育中,高等职业院校开始逐步趋向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等办学模式,更加注重工学并进的思想。就国际职业教育经验来看,德国“双元制”的核心是校企融合、工学结合;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原则。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与经验均证实产教融合是契合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办学模式。因此,深化产教融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教融合从本质来讲是促进教育界与产业界贯通衔接的重要桥梁,以国家利益作为整个工作运行的根本出发点。具体来说,产教融合作为解决校企关系、缓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矛盾的新思路,可充分为企业及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人才培养、匹配、培训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同时,它还可有效减轻政府在为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方面的压力,为优质技术型人才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指导,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为有效加强校企双向交流,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希望通过产教融合将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以及教育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缓解校企合作不协调的问题。事实上,校企双方基于不同行为逻辑与利益考量,对于合作育人这一模式尚未达成有效合作,亟须需形成弥合校企合作断裂带的解决方案。因此,“十四五”时期政府需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为加速高等职业教育变革提供重要保障。
(四)主体主线:以强化人才“三力”为关键举措
有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人才,方可挑起为党的事业发展做贡献的大梁,推动民族繁荣昌盛。“十四五”时期,全球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调整了各类工业的生产结构及形态,使得生产、管理与劳动渐趋定制化、扁平化与智能化。面对“十四五”时期的新局面、新发展、新任务、新挑战,人才培育工作应从培养创新力、驱动力、战斗力“三力”入手,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现阶段,大多数领域主要借助数字技术及机器进行生产活动,但多数研发、设计、服务等岗位仍需调动人类的智慧。这说明创新力不仅是推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企业扁平化管理使学生在地点、时间等方面获得更多自我选择的机会。面对日新月异且竞争激烈的环境,提升自我驱动能力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伴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现代化企业的广泛应用,更多企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产品研发、设计、售后等环节中。由于工作重心的转移,企业对综合型职业人才的需求随即提升。在泛化的经营模式下,企业要求技术型人才不仅要学习产品的技能与知识,还需掌握生产链各环节的运作机理。基于企业各项生产环节对人才的需求,战斗力成为学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法宝。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重视人才资助培养,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这一政策阐明培养人才“三力”对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因此,“十四五”时期,为有效将人才与企业需求、产业发展相对应,高等职业教育需打造学生“三力”,从而培育综合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