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研究

作者: 马力 曹雨清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研究0

[摘要]紧跟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新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是保障高职院校教师从业质量、推动高职师资队伍高质量建设的迫切需要和现实诉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有利于“双师型”教师自我完善、有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有益于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应遵循以能力为中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维、全过程评价的原则,从师德师风、知识基础、能力素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五个维度,落实“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师发展;教师评价

[作者简介]马力(1986- ),男,湖北广水人,湖北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博士;曹雨清(1999- ),女,湖北荆州人,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湖北  武汉  43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大数据环境下我国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ECA170447,项目主持人:马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4-0089-07

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提出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此举为“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科学有效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是完善职教师资评价、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关键举措。“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进行多维度测量与评估,做出综合性的价值判断。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双师型”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的价值

1.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自我完善。在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设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改革的必要之举。《实施方案》中指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下,“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体系结构更加合理”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初显成效,但也要认识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项长期持续性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作为辅助,而开展“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是激发“双师型”教师活力、调动其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斯塔夫比姆(D.L.Stufflebeam)认为“评价目的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②。立体评价的目的在于“以评促改”,引导“双师型”教师主动向高职院校、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工作能力等方向发展,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术发展形成正确的导向。伴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双师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能力以满足外界环境的要求。而“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帮助“双师型”教师及时了解自身优势与劣势,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在评价过程中不断激发“双师型”教师的潜能,完善个人素质与能力,最终实现“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与可持续发展。

2.有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较高技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双师型”教师评价不仅是高职师资队伍管理和建设的重要工作,而且对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立体评价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将“双师型”教师自身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在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过程中突出“双师型”教师职业素养,全方位提升教师整体素质,进而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将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学生等多方利益主体纳入评价中,有利于教育链与产业链相对接、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出行业企业、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既强调教师自身全面、持续发展,也对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办学声誉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有益于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2016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将教师考核评价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突出了教师评价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提出了“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的改革发展任务,该任务的落实需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实施方案》中指出“要深化突出‘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能够为国家政策的落实与推进提供支持,通过协调多方利益主体对“双师型”教师的应然需求,建立协同参与的“双师型”教师高质量发展生态保障系统。在立体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与被评价者在立体评价中是协作交流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实现师资队伍、学生和高职院校等多方主体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体系,有利于通过“双师型”教师自身的变革推动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的原则

1.以能力为重。2013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中明确提出“能力为重”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双高计划”院校在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呈现出重视能力发展,聚焦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③。“双师型”教师承担着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因此,“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设计要遵循“以能力为重”的原则,这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为了满足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基于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身份,立体评价突出“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展现出与普通教育的教师所不同的类型特征,是“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的关键属性。立体评价既要考核教师技能证书的获得,也要注重企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的考评。此外,“百万扩招”计划对“双师型”教师在知识更新、技术创新、适应未来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要精准指向“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发展,遵循“以能力为重”的原则,促进“双师型”教师不断追求自身能力的提升。

2.评价主体多元。2021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主张要健全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主体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教师的质量评价机制。多元评价主体旨在从不同的视角对“双师型”教师展开不同类型的评价,提升评价结果的公信力,进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机制。政府参与“双师型”教师评价有利于宏观调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教师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参与评价有利于保证办学质量,培养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企业参与评价有利于考察“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能力与素质,为“双师型”教师发展提供有益指导。学生参与评价有利于教学相长、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此外还应结合教育领域内专家、学校领导者、企业专家、高职院校教师等多方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见,提升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3.评价内容多维。评价内容是评价目的的具体表现,与评价对象紧密相关,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目前学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主要有“双能”说、“双证”说、“叠加”说等假定。“双师型”教师在能力素养上体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本文认为“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特性要求评价内容将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与行业企业技术技能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双师型”教师的跨界特征。在设计“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时,“要考虑到教学工作量、教学水平,还应该涉及其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以及在行业企业中所取得的工作业绩”④。因此,“双师型”教师评价要从多个角度筛选出符合“双师型”教师特征的评价内容,既考虑教师的自身素养,也关注教师的教学成效和服务贡献。即基于理论与现实层面综合考量,采取多类多个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地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评价,从而消解教师的职业迷茫,保障“双师型”教师高质量发展。

4.全过程评价。“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⑤在教师评价中,要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心、创造力等,引导教师追求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师型”教师,将评价贯穿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全过程,促使“双师型”教师不断改进育人能力并提升专业技能。夯实评价的诊断改进功能,就是要引导“双师型”教师自主审视能力素质,以加强“双师型”教师自身的常态化管理与持续性发展。一方面,加大对“双师型”教师发展过程中行为及变化的评价,使每位教师的自身优势得到发挥,凸显自身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立体评价要注意评价过程的动态调整,既要立足于当前发展实际与现状,也要面向“双师型”教师的未来发展趋势,将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因此,根据“双师型”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及时地对立体评价进行调整,发挥出评价的诊断改进功能,促进“双师型”教师常态化自我管理。要坚持结果产生于过程之中,突出过程性诊断,将评价前的努力过程与评价后的结果分析相结合,指引“双师型”教师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评价指标体系是“教育评价的依据,其偏重的指标表明了实际工作中所重视的内容”⑥。参考教育部2014年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6年颁发《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的各项要求,在遵循“双师型”教师成长过程和立体评价原则的基础上,从师德师风、知识基础、能力素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五个方面建构立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双师型”教师未来发展提供路径导向。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调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评价的第一标准,“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也应把教师的师德师风放在首要位置。知识基础和能力素质是“双师型”教师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操作水平是“双师型”教师践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基础。人才培养体现出“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果输出,强化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赋能教师的专业发展。社会服务展示出了“双师型”教师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增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实力。

1.师德师风评价。《礼记》中提到“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调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评价的第一标准。因此,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师德的考核力度,突出教师的思想鉴定。师德师风评价在立体评价中居于首要位置,其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三个指标。此外,“双师型”教师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培育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责无旁贷。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⑦。因此,工匠精神只有成为“双师型”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国家工匠之师”的风采。

2.知识基础评价。知识是教师从业之本,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智力支撑。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理论,PCK指的是“教师教学中基于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依据情境知识而生成的促使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知识体系”⑧。立体评价从教学知识、专业知识和情境知识三个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的知识基础进行评价。“双师型”教师本质上属于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身兼教书育人的职责,必须要掌握从事教师职业、顺利展开教学活动的教育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指的是“教师胜任某一专业教育教学所需的知识,是区分不同专业教师的重要标志”⑨。只有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指导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的行业知识体系。此外,职业教育教师“要掌握必需的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获得面向职业工作世界的职业知识”⑩。“双师型”教师要具有相关职业的情景知识,如把握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岗位用人标准、行业发展方向等知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