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黄丽颖 王秉政 李潘坡

[摘要]职业院校、村镇、乡镇企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践行主体,其利益共生、协作互动关系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影响。“校村企”融合发展模式是职业院校对服务产业兴农、培养农村专业人才的路径探索。基于政策需求和现实困境,文章分析了“校村企”三方合作互动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并提出了搭建“校村企”融合发展长效机制、探索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增强职业院校对乡村产业的人力供给能力、创新乡村产业应用技术与智库服务、强化乡村振兴人才职业培训等五方面策略,以期有效促进乡村产业校村、校企合作共赢。

[关键词]乡村振兴;“校村企”融合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兴农

[作者简介]黄丽颖(1980-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博士;王秉政(1984- ),男,河南安阳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高级工程师;李潘坡(1987-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讲师。(河北  邢台  054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工匠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0201292)、2022年度第一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重点项目“黄炎培职业教育课程观的价值内涵与职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ZJS2022Zd08)和2022年度第一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基于黄炎培思想的‘五元’高职劳动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ZJS2022YB3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6-0049-05

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仅依靠农村基层或者职业院校的力量难以完成乡村振兴相关人才培养培训的任务,还需要地方政府的投入,以及乡镇企业的合作与支持。校地、校企等多方合作,积极投身乡村事业发展已成为共识。如何更好地融合多方的资源优势和发展诉求,寻找到清晰的合作模式,成为当前亟须探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的内涵、意义和政策需求

1.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的内涵。职业院校、村镇、乡镇企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地方具体实施的重要践行主体,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村基层组织是核心主体,是乡村产业、乡村文化等振兴的依托平台所在;企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推动者,发挥着重要的资源盘活作用;职业院校是乡村产业、乡村文化等振兴的人力供给者、开发者,扮演着连接纽带的角色,发挥着智力支撑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模式,是职业院校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技能培训、科研成果等优势,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和乡镇企业发展,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紧缺的人才培养培训问题,构建紧密的学校、村镇、企业利益共同体,解决“产学研用”在乡村落地的问题,达到融合发展、多方共赢的主要途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形成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农村人力开发、农业技能培训、农业技术服务等,均离不开职业院校、村镇、乡镇企业的通力合作,协作互动。

2.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的意义。“校村企”融合发展主要是利益诉求的共生、项目资源的共建共享、“产学研用”路径的融合等。“校村企”三方在乡村产业振兴领域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职业院校的角度来看,探索“校村企”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响应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等政策,也是对如何服务产业兴农、如何培养农村专业人才路径的积极探索。“校村企”合作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能够将职业院校科教、文化等资源投入乡村、反哺乡村,同时也为涉农院校技术人才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的政策需求。在新时期,乡村产业包括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丰富多样的乡村产业可挖掘的内容广阔,发展机会较多,学校、村镇、企业在乡村的合作空间较大。

从乡村振兴的政策需求来看,从国家到地方均鼓励和支持校地、校企等多方合作,共谋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实践主体,村镇和乡镇企业主要肩负两方面任务或需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生活富裕,二是实现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

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需求来看,职业院校在“服务区域、乡村振兴”建设方面大有作为。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100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各地要把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制定等的重要内容”。可见,包括校村合作在内的校地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路径。

结合乡村振兴政策和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需求来看,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村镇、乡镇企业三方实践主体的优势,构建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模式,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乡村产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模式,需要先厘清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现状,尤其是其所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和挑战。

1.乡村特色产业基础偏弱,发展水平不充分。乡村产业先天性缺乏城市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规模不经济,聚集效应不明显,乡村经济效率、活力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地方产业的发展关键依靠技术和人力的投入,校企对乡村产业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人才吸引等远不如城市产业园区。目前,以农林牧副渔为主的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基础较为薄弱、整合资源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其发展还不够充分。虽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电商物流的发展为乡村产业建设水平提升减少了部分障碍,但是如何在广大农村提高产业技术生产效率、提升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加强产业人才优质培养培训依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整合职业院校、村镇组织、乡镇企业等各方面的资源与力量,激发出促进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乡村振兴下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模式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

2.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供给不足,人力开发乏力。产业兴农,技术技能人才是关键。如何吸引乡村优质人力资源、年轻人才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相比城市而言,农村就业机会少、待遇不高,乡村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相对滞后,包括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内的多数农村年轻劳动力一般无心留在农村工作,大部分分流到城镇就业。虽然有部分劳动力回流到乡村就近就业,但因为缺乏相关技能培训,难以满足乡村产业发展所需。因此,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巨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面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压力。而没有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本地供给和优质产业劳动力的外部流入,乡村产业就难以获得持续增长的人力资源。如何汇聚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3.职业院校面向乡村的产教对接深度不够,合作机制欠佳。职业院校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为乡村发展提供的专业化人才数量不足,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作用与潜力有待挖掘。从职业院校布局与涉农专业设置上看,涉农院校区域分布不均衡,部分省份涉农特色院校偏少;部分高职院校在涉农相关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毕业生实习安排等方面与乡村产业、乡镇企业对接不足、协作不畅,在人才培养规模、层次、目的等方面未能与乡村产业振兴需求有效结合。职业院校在整合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优势资源,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尤其是面向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经纪人、村组织干部、乡村工匠等乡村产业发展相关人员的培训组织投入不足,培训规模、质量和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村镇产业较多,既有农业生产,也有村办农业加工企业以及乡村服务企业。然而,学校专业没有很好地对接合适的服务对象和项目,或者缺乏可持续性的合作机制,校村合作断断续续,导致校地合作质量不高、校村合作力度不够。

4.乡村产业对企业的吸引力偏弱,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由于乡村产业投入周期长、回报收益慢,地方在统筹城乡发展时对乡村经济发展投入倾斜不够,多数非农行业龙头企业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参与度不高。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特色产业能够吸引多少企业资金投入,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利用现代化运营模式、先进生产技术与信息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建设,缩短乡镇企业投入和收益回报周期也是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如何提升企业参与校村合作,以及校村共建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的积极性,促使企业找到多方合作的利益诉求点,是当前的一个难点。在促进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合作纽带作用还需要再加强。

三、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

面对乡村产业发展、“校村企”合作的诸多现实难题,要平稳有序地实施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模式,在乡村产业振兴之路上开好“车”,需重点做好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第一,村镇铺路,搭好平台。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应准确把握“校村企”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职业院校、乡镇企业一起研究乡村振兴和地方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地方产业资源和项目,精准发力乡村特色产业优势,做好村镇所依托的产业项目规划;提高乡村资源统筹能力,汇聚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到“校村企”合作项目中来,为职业院校、村镇和企业的利益融合搭好平台,建立长效沟通机制,谋求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第二,职教驱动,智力支撑。职业院校应主动承担起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责任,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为乡村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撑。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与培训等方面,应兼顾企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等需求,灵活调整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合作机制,培养专业化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应发挥多种教育教学和技术资源优势,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应用技术服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企业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第三,企业驾驶,提升效益。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中的“产业兴旺”主旨是以乡村产业为支撑,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企业应发挥乡村振兴的企业主体作用和担当,积极参与到“校村企”融合发展模式中。乡镇企业应围绕乡村产业特色发展目标,携手基层村委等共谋乡村增收致富;在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等方面,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交流,推动产品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利用“校村企”融合发展的优势资源提升企业利润和效益;支持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职业院校举办的村镇职业教育和培训,互为促进、互惠共赢。这其中,建设“校村企”合作平台和项目是乡镇企业与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校村企”融合发展模式的立足点。

四、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模式的构建策略

在服务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应立足区域、共享资源、协同发展,在搭建“校村企”融合发展长效机制、探索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增强职业院校对乡村产业人力供给能力、创新乡村产业应用技术与智库服务、强化乡村振兴人才职业培训等五个方面稳步推进,实现多方供给与需求的利益结合,形成职业院校、村镇、乡镇企业共赢的局面,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1.以产业兴农为宗旨,搭建“校村企”融合发展长效机制。校地合作应着力构建“职业院校+村镇+企业”融合发展长期合作机制,三方通过人力资本、科技资源、项目资金等投入来推进人才输出、技术服务、技能培训等。职业院校把技术服务、技能培训、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等带到村镇,做好人才培养培训与技术服务支撑,全面提升服务乡村企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让企业和村镇看到参与产业发展的可观回报和社会价值。村镇应结合乡村实际,按照政府政策引导,锚定特色产业发力点,集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等各方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让企业在校村企合作中真正得到实惠。乡镇企业应投身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参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提升企业效益助推乡村振兴与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