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流政策下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研究

作者: 杨红荃 王志成

[摘要]教育分流政策为我国职教硕士培养的发展提供了政策背景和纵深发展的契机,在此背景下形成的独特培养体系一方面使得职教硕士具有区别于普通硕士的师范性、专业性、实践性,另一方面其对于优化类型教育体系、提升技能型人力资源质量、促进个人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基于此,文章在分析职教硕士与其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从生源结构、管理机制、导师制度以及考核评价制度层面对我国职教硕士的培养路径进行了完善。

[关键词]教育分流;职业教育;职教硕士培养

[作者简介]杨红荃(1972- ),女,湖北恩施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王志成(1996- ),男,湖北孝感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读硕士。(湖北  武汉  4300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2021年度科学研究重点基金项目“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创新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1Z03,项目主持人:杨红荃)和湖北工业大学2020年度教学研究项目“工科院校‘双师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项目编号:校2020088,项目主持人:杨红荃)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8-0037-07

“教育分流是指依据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术性向测验,将学生分层别类,导流进入不同的学校和课程轨道,按照不同要求和标准,采用不同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使学生成为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以具备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①1980年国务院颁布的《中等教育改革报告》是我国首次提到教育分流的官方政策文件,文件中提出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学生在整个高级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大大增长。1983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印发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后称职普比)大体相当,这也是相关政策首次对职普比做出相对明确的规定。在教育分流与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大背景下,中职院校学生数量的骤增对中职师资力量的配备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目前,我国中职教师质量并未达到国家相关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数量仍有待提升。除此之外,虽然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大众对其仍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接受职业教育就意味着个人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导致在教育分流后的择校阶段,学生和家长更愿意选择普通教育。针对这些问题,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的个人发展通道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满足职教领域人才的上升发展需求,消除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才能保障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职教硕士的特性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公布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确认通知的结果》,标志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后称职教硕士)专业学位的正式成立。要想满足教育分流政策实施后出现中职院校对教师资源的需求以及职教领域人才上升渠道的供给,目前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职教硕士的培养方式。在此之前,应该先明晰职教硕士的特性,笔者通过分析职教硕士的就业面向、与职业教育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和考核的区别,认为职教硕士应具有师范性、专业型和实践性。

(一)职教硕士的师范性:回归中职院校,形成培养闭环

师范性是指在职教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对其培养方式采取目的性的规划,针对中职教师这一职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2015年,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下称《培养方案》)对职教硕士的培养目标做出规定。面对教育分流后中职院校高水平师资相对匮乏的情况,职教硕士学位点的设立为中职院校师资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继而形成了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发展通道。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所以二者的培养方式也应该相对区别开来。普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带领学生探索“是什么”的问题,通常研究的是现象的本质。职业教育因其特有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操作性教学为主,重点告诉学生“如何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从中职开始接受这一思想,一直到硕士层次,培养单位都在强调学生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在此理念下培养出的职教硕士回归到中职院校,会为中职在读学生制定出更具有适切性的培养方式。所以,职教硕士对口中职教师的针对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职院校教师质量和数量的问题,更形成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培养闭环,保障了中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职教硕士的专业性:独特培养体系,助力专业发展

专业性是职教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专业特性,具体体现在职教硕士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教学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我国的教育分流主要从义务教育结束后开始,学生从普高、中职开始接受两种类型的教育。从宏观角度看,就升学而言,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渠道。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分流后升入中职学校,继而通过高职院校进入技术本科获取专业学位。从微观角度看,职教硕士的专业性体现在其培养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根据《培养方案》可将其培养目标概括为五个方面:“热爱教育事业”“了解相关企业生产活动和行业发展趋势”“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掌握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与职教学术型硕士对学生知识储备、建立知识体系的要求不同,职教硕士作为未来的中职教师更加强调学生对教学事业的热爱以及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在教学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导向性非常明确。二是课程设置,与职教学术型硕士纯理论的课程设置不同,职教硕士的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部分。职教领域教育硕士课程教学所遵循的思路应该是实际反哺理论,而不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行动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价值以及逻辑上的优先性。职教硕士的专业性体现在学生需要将学习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实习时需要将专业知识与实习工作结合;在中职院校实习时需要将教学知识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三是导师队伍的组成,职教硕士在工作中需要具备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这决定了职教硕士的导师队伍组成是多元化的。《培养方案》规定,培养院校需要建立“双师型”导师组,主要分为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培养职教硕士的理论基础及综合能力,校外导师有职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培养职教硕士的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四是学位论文,职教硕士的学位论文形式灵活多样。《培养方案》中提出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由此可见,职教硕士的学位论文基本来源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相较于职教学术型硕士理论研究学位论文要求,职教硕士的学位论文更像是学生带有实践意义的复合型“产品”,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

(三)职教硕士的实践性:基于职教特性,突出实践能力

“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活动,具有实践性,指向实践能力,是职业岗位要求的内在依据,是完成工作任务的手段,同时,也是工作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内容,渗透于工作过程和职业活动中。”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实践’二字,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培养目标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③职教硕士作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其重要表征是拥有相对完备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是指在职教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教学理论、专业技能用于实际教学场景的特性。实践性既是职教硕士培养本身的目标要求,也是其培养成果得以展现的方法途径,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专业知识最后都需要通过企业实践或是实际教学来呈现。职教硕士实践性的呈现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基于知识形态转化的实践性。在职教硕士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体系建构同样重要。理论知识的特点是抽象化、碎片化,且逻辑严谨,大多是解释事物“是什么”,一般描述事物的具体概念。职教硕士需要将碎片化的理论知识构建、演绎成能在实际工作中用到的程序性知识体系,程序性知识由完成特定任务的多个行动步骤组成,通过各个行动步骤将理论知识实体化,程序性知识通常解答具体事件“怎么做”,一般回答问题的解决方法。二是基于教学实训的实践性。教学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将已经转化的程序性知识加以运用的能力。在教学实训过程中,学生需要将程序性知识与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和开发更加切合环境的新的行动方式。这种行为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对新环境独立分析然后寻找适配的程序性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实训中,这种能力能帮助职教硕士更加从容地完成教学实训任务,同时赋予了程序性知识活性。三是基于企业实训的实践性。“技术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技术进化的核心机制是组合,即将适合的组件和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解决方案。”④企业的产品技术研发是根据实际需求对技术进行转化和运用从而制造产品。职教硕士在企业实训中参与这一过程,实践性体现在将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运用进去,以产品需求为目标组合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来完成生产任务。

二、职教硕士的价值取向

教育分流政策实施以来,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与改革。针对目前中职院校高质量师资短缺的问题,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主动对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开展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工作。对于职业教育本身而言,开展职教硕士培养工作优化了职业教育体系;着眼于社会需求,提升了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储备;对于职教体系中的个体而言,保证了个体学业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优化类型教育体系为目标价值取向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正式肯定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存在。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对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教育分流以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总体上落后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相对处于空白。随着市场对高级技术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需要不断上移,填补其培养层次的短板,在纵向上形成更为全面的培养体系。所以,职教硕士学位点的设立不仅完善了职业教育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学制体系,也弥补了职业教育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缺失。职教硕士在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复杂技能操作的能力外,还具有分析和研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教育问题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导师队伍、实习要求以及考评方式等方面也与普通教育硕士明确区分开来。依靠职教硕士自身独特性设立职教硕士学位不仅优化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完善了同等层次的教育硕士培养体系。

(二)以提升技能型人力资源质量为核心价值取向

提供拥有熟练生产技能、灵活应变能力和强大创造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支持产业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此类人才既是技能知识的拥有者,也是技术进步的推动者。因此掌握先进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利用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人力资本是过去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优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拥有一定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能更快适应行业环境的变化,把最新的行业技术运用到一线生产过程中。技能型人力资源的质量不仅决定了行业发展的先进程度,还影响着国家工业、产业的现代化,进而决定了经济的增长速度。职业教育肩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其教师队伍是否能够健全发展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技能型人力资源的质量。

至今,教育分流政策已影响我国中等教育结构三十多年,职普比已达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中要求的大体相当的目标。《纲要》赋予了地方政府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整职普比的权利。随着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中职院校急需大量“双师型”教师。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存量,根据《中国教育概况》2016年至2020年的数据,2016、2017、2018三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量有所减少,2019年、2020年呈上升趋势;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和“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职院校师资力量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处于上升的势头,但仍未达到《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50%”的要求。职业教育师资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因素,其自身质量显得至关重要。职教硕士毕业后对口中职教师,提升了中职院校师资质量,同时也对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发展形势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