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下职业院校的机遇、挑战与变革
作者: 周志艳 陈新文[摘要]《“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国家级职业技能培训五年专项,其提出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职业院校参与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对此,职业院校必须加强自身变革,主要实施路径有:突出类型化特征,全面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强化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并有效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增强办学适应性,全面服务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建设信息化资源,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和技能供给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培训;技能培训体系;技能型社会;教育变革
[作者简介]周志艳(1975- ),女,湖南湘潭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陈新文(1970- ),男,湖北襄阳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教授。(湖北 襄阳 44105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4-0021-08
2021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国家级职业技能培训五年专项规划《“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以下简称“培训规划”)。这是继2018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之后,国家系统谋划职业技能培训的又一顶层设计,也是对2021年全国职教大会提出的建设技能型社会、实施技能中国行动的具体落实和行动部署。《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建设技能型社会已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培训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在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下,职业院校面临较多的机遇,也迎来新的挑战。职业院校应如何变革以应对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提出的具体诉求,是当前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下职业院校的机遇
“培训规划”至少有20处提到“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或“院校”,尽管使用“职业院校”时的语境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职业院校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关系密切,在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地位明确,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一)基础性地位有利于更好地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培训规划”对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表述,是国务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来对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最为清晰的描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是建成技能型社会,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学校形态,承担了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能。职业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为其直接参与并更好地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和切入视角。“从技能形成理论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就是增加技能形成的多元化经验,提升技能形成的效率;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就是推动劳动者从初级劳动市场进入次级劳动市场,帮助劳动者更牢固地把握好自己的生涯发展;从职业教育学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就是创造人人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人人接受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熏陶的社会氛围与教育机会。”①可以说,职业院校与技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是高度一致的,都要进行技能传承和技能培训。
职业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基础性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离不开职业院校的参与。职业院校拥有其他机构不具备的培训师资、课程资源、实训平台等,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条件。第二,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离不开职业院校的参与。当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5000万人,占比25%,尚未达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的28%的目标。“一方面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尚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另一方面,培训的供给能力还不足,针对性、实效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②尤其是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这为职业院校发挥专业优势、扩大技能培训规模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共建共享机制有利于快速提升技能培训供给能力
当前,国家职业技能培训的载体主要包括行业企业、公共实训基地、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由于各载体的社会职能与功能定位不同,拥有的培训资源和平台差异很大,因此,在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时存在能力、水平和培训质量方面的差异。根据“培训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组织实施政府补贴性培训7500万人次以上。如此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职业技能培训载体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展系统化设计、协同化推进。同时,为了保证规模和质量,必须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加大技能培训供给,这是职业院校加快技能培训资源建设、提升技能培训供给能力的重要机遇。一方面,职业院校长期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联系较为紧密,且已经建立起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有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强大动力和可以共建共享的项目与设施,在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培训资源和平台方面具有良好基础。
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涉及多个层面,既有国家或地方政府层面的,也有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业层面的,还有职业院校内部的,包括完善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实训的有关制度,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职工培训中心、网络学习平台,健全职业院校开展职工培训的相关政策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学校形态,始终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在校企合作开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绝对优势。主要有三种方式推进培训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一是职业院校之间在实训基地、培训课程、培训师资、网络学习平台等领域实现共建共享。二是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共建共享各类实训、培训资源和平台;职业院校与企业、社会培训机构、高校共建共享培训资源库等数字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三是职业院校内部通过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不断完善不同专业技能的形成与考核标准;通过职业院校技能培训行动,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和就业培训。
(三)技能培训质量提升有利于增强职业院校的社会吸引力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2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十三五”期间,累计培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毕业生5452万人,开展社区教育培训约3.2亿人次;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虽然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人们仍然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的吸引力远远不够,“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重要基础,是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增强职业院校的社会吸引力需要职业院校发挥好职业技能培训的职能。
“培训规划”将关注点投射到四个重点领域,即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高质量推动产训结合,加强全民数字技能培训。这四个方面既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领域,也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更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当前这些方面仍是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短板,需要结合职业院校“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双高计划”建设加以全面完善,尤其要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培训的职能,重视与职业技能培训相关要素的内涵建设,如培训师资水平的提升、培训资源质量的提升、培训设施功能的完善、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等,将技能培训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同等对待,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职能区分。要加强相关机构建设和区域内职业技能需求调研,研制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在技能培训方面的贡献度、认可度和影响力。
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下职业院校的挑战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职业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战略选择。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全国职教大会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是职业教育在新形势、新背景、新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之下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创新。国家推行的培训规划对职业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技能传承与培养能力需要提升
《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职业院校对社会的服务贡献成效显著,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但是,当前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中职学校教师缺编严重,“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度仍然较低,还存在诸多现实的局限性”③。具体表现为: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存在“校热企冷”“渠道不畅”“合而不深”等问题,对促进技能形成的作用甚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果“参差不齐”,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虽然有较好的就业机会,但整体就业质量不高。这些都反映出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对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理解和落实不够,缺乏应有的社会适应性。对此,有研究者指出,“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整体照搬或模仿应用型和研究型院校面向学科式的模式和方法,其自身的职业特色被逐步弱化”④。
职业院校要履行职业技能培训职能,必须在增强自身适应性上下功夫,重点要提升自身培养和传承技能的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入推进“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改革,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二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真正发挥服务企业培训主体,夯实技能培训基础的作用。“中国的企业技能投资意愿、个体技能学习意愿以及职业教育类型地位也相对较低。”⑤“培训规划”明确提出,在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职业院校是基础,企业是主体。这一定位决定了职业院校在技能培训方面的能力取决于其服务企业的质量,即政府部门要把校企合作开展高质量技能培训的成效作为评价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技能培训与开发水平需要升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迎来了快速发展的五年,但“同时也要看到,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质量与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需求仍有差距”⑥。作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基础部分,职业院校受普通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虽然已经走出“象牙塔”,但并未走进社会发展的中心。面对新技术、新业态、新趋势,职业院校并未展现应有的优势,尤其在服务企业技能培训、产业工人技能积累、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面对“十四五”期间我国繁重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职业院校的培训水平和质量亟须升级,否则将无法满足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职业院校技能培训与开发水平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重点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根据《2021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年,高职学生发展指数靠后的100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均是36%,比2019年高职“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值40.5%要低4.5个百分点。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地区与院校之间不平衡的情况。同时,受“双师型”教师队伍短缺的影响,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相统一的模块化、系统化实训课程体系仍存在较大不足,无法满足职业技能培养与培训的需要,中职学校的办学能力和高职学校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培训基地与资源建设需要拓展
当前,职业技能培训还难以适应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开展培训的基础能力薄弱,其针对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支持服务体系亟待完善,这些都是职业院校在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尤其是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设中不可回避的挑战。对职业院校来说,提升职业技能传承和培养能力、提高职业技能培训与开发水平是当务之急,但前提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培训资源建设,这也是职业院校参与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服务国家技能培训规划的重要基础和能力支撑。一直以来,“在技能积累方面,中国不断推动‘机器换人’步伐,以减少对劳动者技能的依赖,并未尝试在自动升级过程中通过劳动者的‘再技能化’实现更好的人机结合”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相对较低,尤其不愿投资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