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作者: 祝维亮[摘要]课证融通对实施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科学有效的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不仅是国家职教政策质量导向,也是课证融通利益相关者诉求,更是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基于评价标准融通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指标立体性、评价方法灵活性四大原则,聚焦课证融通质量发展核心要素与关键环节,构建以CIPP“四阶五维”为宗旨的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期望引领并促进职业教育课证融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职业院校
[作者简介]祝维亮(1979- ),男,江西广丰人,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教授,硕士。(江西 南昌 330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视阈下新型电商职业农民多层次培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B345,项目主持人:祝维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4-0029-07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为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在职业院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通过改革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解决人才缺失问题。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提高课证融通水平,为人才培养提供充足动力。作为课证融通稳步推进的保障手段,质量评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与重要举措。就教育教学质量而言,构建适应市场用人需要、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深入发展课证融通育人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对课证融通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这是由于当前课证融通质量评价在评价指标、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均处于空白,致使质量评价体系对课证融通的促进作用还未凸显。为此,本文将课证融通置于1+X证书制度视域下,从宏观层面研究职业院校构建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现实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框架与主要内容,以期为1+X证书制度开发、建设与应用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一、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现实动因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该制度以服务市场需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在内容中嵌入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标准,对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相关研究缺乏对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开展课证融通的溯源式追问,未能厘清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缘由。事实上,这一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基于人岗匹配度和技能前瞻性,还有内在依据与动因。
(一)国家职教政策质量导向
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利好政策频频加码,推动职教发展迎来“黄金期”。《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应鼓励学校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促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开展“岗课赛证”融通教材建设,通过1+X证书制度,将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教材。上述政策文件均明确指向要促进1+X证书制度发展,提高职教质量。开展有质量的职业教育,不仅是职教工作提质培优、改革攻坚的重要任务,更是构建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动因。
不仅如此,职教相关政策文件较为注重通过评价体系促进课证融通质量提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启动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指出,职业院校要建立培训评价与考核机制。《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指出,要切实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持续推进课程融通教育模式。此类政策文件不仅要求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还强调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可以说,构建评价体系以促进课证融通质量提升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举措。
(二)课证融通利益相关者诉求
1+X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通是针对职业特性,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之间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一过程中,影响课证融通目标实现的个体或群体即为利益相关者,包括学校、行业企业、教师等主体。由于开展课证融通的利益相关者并非单一主体,这就需要在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中满足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在传统企业管理理论视角下,课证融通育人方案只需满足职业院校这一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即可。然而,这种模式仅着眼于短期利益,忽视整体社会利益,不利于职业教育长远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则可有效打破传统企业管理理论的掣肘,一定程度上将满足高层管理者需求这一企业经营目标转向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细言之,利益相关者理论倾向于对主体需求实现“均等化”满足,即对于多个主体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并尽量满足,且将这一理念贯彻组织决策全过程。
在1+X证书制度下,我国职业院校课证融通形成了形态多样的组织,其中参与职业院校课证融通的企业通常具备较强的社会价值创造动机与需求。正因如此,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职业院校课证融通的适配度极高。由于我国职业院校开展课证融通的利益相关者较为多元,致使不同课证融通利益相关者会基于不同立场提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在此情形下,多元主体对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的角度与标准也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课证融通质量并非只有单一的评判标准,而要基于多个主体的价值取向与评判标准,选取多维指标,进而全面衡量与评估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以此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
(三)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客观需要
1+X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通教学模式是职业院校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引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方法。构建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既是全面深化课证融通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提高1+X证书制度育人质量的关键着力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依据课证融通教学模式。在我国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专业课程职业领域指向不明、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契合度低、课程目标与职业技能要求融合度低等现象。其首要原因在于课证融通机制不健全,各主体对课证融通的支持力度较为薄弱。基于此,职业院校深入推进课证融通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关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全面、科学、客观的指标衡量课证融通教学质量与实际效果。这能够为政府部门、发证机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各主体参与课证融通育人方案提供充足的实践数据,进而激发各主体深入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方式极大程度上决定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就目前而言,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尚存在“校热企冷”的问题,致使课证融通推进过程中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畅问题难以纾解。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发证机构等在课证融通过程中缺乏有力监督与质量评价。基于此,构建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在有效约束课证融通各主体行为的同时更精确地评估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的实施成效。通过课证融通质量评价结果分析,职业院校与相关合作主体能够进一步优化课证融通教学模式,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构建质量评价体系首先要妥善处理好“依据什么质量标准制定评价体系”这一顶层设计问题。职业院校课证融通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严重制约着整体评价体系发挥功效。鉴于此,在构建科学规范的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时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以职教政策为统领,注重评价标准融通性
现阶段,职教政策能够在课证融通过程中规范各参与主体行为、确定课证融通育人目标,其不仅是深度推进1+X证书制度的重要保障,也是制定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构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中,行业企业与发证机构基于国家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国家职业教育质量的反映,也是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首先要正确解读政策与国家标准。细言之,评价体系不能违背国家职教政策文件导向,同时遵循国家职教质量标准、职教专业认证评估标准、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标准。另外,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深入,教育资源、教学模式、高素质人才均会出现跨国流动现象。面对人才跨国流动这一国际趋势,国内职教质量评价势必要与国际标准相对接,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职业教育得以长久发展的必然。因此,建设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要基于国际化视野,将国内外评价标准相融合,如此才能在推动国内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为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标准。
(二)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评价主体多元性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采访中提及,要让学生更加青睐职业教育,使其有盼头、有奔头。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类型教育的应有逻辑。职业院校推进1+X证书制度,能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其输送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也能帮助学生实现更高水平的就业。事实上,在产教融合、课证融通方面,仅有职业院校作为远远不够。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主体还包括政府、企业、第三方评估组织。基于多元评价主体,职业院校能够准确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开发相应课程教学,提高课证融通实效。在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积极围绕多元主体设置相关指标,这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就政府层面而言,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注重政府对技能人才的核心需求、对校企及第三方机构的督导职能、对证书价值的评价职能。就职业院校层面而言,主要关注综合考核职能。职业院校是开展课证融通的主战场,在构建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中,要基于市场需求情况,结合学生就业率,实时调整教学并进行相关考核。同时,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院校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专业建设要求,并评估具体教学活动,实现培养针对性的技术技能人才。就企业层面而言,要依托1+X证书制度深入课证融通的实践环节,从社会人才需求维度对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提出要求。就评估组织而言,1+X证书制度下,该组织能够对技能等级评价内容进行专业规范,且承担课证融通质量及效果的评判职能,提高课证融通的专业性。基于此,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院校单一主体定位,还要将政府、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估组织等纳入课证融通主体范畴。将主体多元性贯穿质量评价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引导课证融通真正面向市场,对接经济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三)以系统规范为指引,注重评价指标立体性
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以职业技能等级为标准,以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为宗旨,涉及多个主体、多种要素,致使课证融通质量的影响因素也呈现多元化态势。因此,在构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时,指标体系设计内容及指标应摒弃“唯通过率”取向,注重将指标选取范围覆盖课证融通全过程,以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要想实现衡量指标的立体性,首先,需尽可能全面地找出能够对课证融通育人方案产生影响的因素;其次,通过筛选得出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重点项目进行赋权,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具体来说,横向指标要充分展现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的完整性与全面性,由不同维度的观测点构成,且指标间要彼此联系。将学生实践技能、职业匹配与社会需求等关键环节相结合,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社会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纵向指标主要体现逻辑性与层次性。一般而言,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从学生个人发展角度出发,评估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能力提升水平。从长期角度而言,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要以学生就业竞争力与综合发展目标为切入点,评估学生在课证融通教学模式下的基础技能水平。从短期效果来说,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要以专业领域核心技能掌握深度为标准,评估学生在课证融通教学模式下的核心技能水平。总的来说,纵向指标需要具备清晰的层次与逻辑,如此才能构建宏观与微观、短期与长期的有机统一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