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与路径

作者: 梁海兰 赵聪 李焱

[摘要]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培养人才。面对“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建设要求,首先,要厘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基于素质教育导向,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于就业岗位导向,培育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基于职业生涯导向,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其次,要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突出能力本位、强化精神培育、注重终身学习、坚持面向人人。最后,要确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即大力落实1+X证书制度,坚持育训并举;强化校企协同,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高度重视文化育人,构建崇尚技能的校园文化环境;深入推进普职融通,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加快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服务好技能型人才职业生涯发展。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能力本位;1+X证书;普职融通;国家资历框架

[作者简介]梁海兰(1986- ),女,内蒙古包头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赵聪(1985- ),男,山东滕州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李焱(1974- ),男,重庆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教授,硕士。(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重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热点研究——基于CNKI数据库中重庆高职高专文献计量分析”(项目编号:2018-GX-178)、重庆商务职业学院2021年科研创新团队“高校乡村振兴能力提升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21XJTD02)和重庆商务职业学院2021年度服务技能大师(培育)工作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6-0005-08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自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倡导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以来,技能型社会建设已成为重要战略。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技能型社会建设工作进行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即“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要准确理解自身在新发展阶段服务技能型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功能定位,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路径,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

一、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基于素质教育导向,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①。技能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要求充分发展人的劳动能力,而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和应用,要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因此,技能型社会建设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首先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以德育为先,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技能型社会,需要有良好道德修养、职业操守的从业者。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情感心理、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人才培养应以德育为先,高度重视对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从业者。

2.以能力教育为基,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我国全产业链逐渐高端化,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需要未来的从业者拥有创新能力、复合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而这三种能力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密切相关。新时期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必须以能力教育为基,丰富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于就业岗位导向,培育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

从业者的素质能力能否胜任企业岗位,关键取决于其是否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当瞄准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目标,打牢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

1.扎实开展专业知识教育。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能够在职业岗位上应用好技能。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劳动者掌握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外,还要使其具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立足企业岗位用人要求,分解胜任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明确专业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专业设置、学科调整、课程构建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就业”形成联动机制,以企业课程、任务外包进入教堂教学为主线,形成“学中做、做中学、学中用”的实践性学习机制,培养适应企业、行业、产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稳步提升受教育者的实践技能。实践技能是劳动者胜任岗位工作任务的核心能力,也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主要体现。现代产业分工为劳动者学习技能、应用技能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我国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全社会对技术技能的需求日益旺盛,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职业教育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注重凸显类型特色,把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摆在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推进校企“双元”“双主体”育人,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实训质量,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增强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适应性。

(三)基于职业生涯导向,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正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产业领域技术迭代周期缩短,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许多劳动者一生可能经历多个工作岗位,学习多项专业技术技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适应时代趋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职业生涯目标,促进受教育者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1.加强思想引导,形成积极的自我发展意识。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技能型社会建设也需要劳动者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劳动者积极的自我发展意识是终身学习理念的基石。职业教育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加强思想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发展意识。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职业意识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着力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拼搏奋进的精神。

2.强化自主学习训练,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发展潜力,主要由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两部分构成。积极的自我发展意识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实现技能持续进阶的动力,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是落实自我发展意识的关键。职业教育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个体的成长,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多运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挖掘学生的自我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专业知识的能力和专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

(一)突出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特别强调个体在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体系中对通过学科体系获得的理论知识和由行动体系获得的实践经验,必须通过哲学工具——反思性思维使其内化,进而转化为能力。”②能力本位倡导每个人要充分正确地发挥其专业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突出能力本位既是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定位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的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能力本位,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着眼点虽然在于“技能”二字,但劳动者要实现高质量就业,为经济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根本在于能够持续解决现实生产和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即以技能应用为基础,通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进步。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突出能力本位,核心在于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以技术技能培养为基础,开发、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院校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尤其面对劳动分工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的趋势,受教育者要具备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能从多视角、多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并找到最优方案。

2.突出职业迁移能力培养。职业迁移是指随着社会就业形态和企业用人机制的变革,传统社会中劳动者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类型的就业模式被打破,劳动者较为频繁地进行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催化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跃迁,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迫使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嬗变,职业迁移成为常态,职业者必须掌握适应劳动市场变化的职业迁移能力。建设技能型社会,既要让每一个劳动者掌握技术技能,也要让他们拥有较强的职业迁移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迁移变化。

(二)强化精神培育

劳动者内在的精神信念不仅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也关系到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③。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注重精神信念的教育和引导,充实学生的内在力量。

1.注重劳动精神培育。劳动精神是激励广大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重视劳动精神与技能体系建设、创新发展的结合,对国家的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具有支撑作用。当前,劳动教育已经广泛开展,但总体而言,相关工作还不够深入,教育成效不够显著。现在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丰富劳动精神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把劳动精神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情感两个层面树立劳动精神。同时,职业院校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积极打造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争做有担当的劳动者。

2.注重工匠精神培育。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人才是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建设技能型社会,不仅需要数量众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也需要广大劳动者具备工匠精神,用心对待工作,用心打磨每件产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培育工匠精神是应有之义。职业院校要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入生产性实训教学,按照工厂技术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创业技能等阶梯递进式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知识教育、文化熏陶、思想指导、实践感悟等多种形式,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职业院校应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逻辑起点,遵循德技并修、动态发展等原则,以增值性评价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真正让工匠精神成为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注重终身学习

加强终身学习、构建服务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要注重终身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1.注重终身学习理念教育。树立积极的理念是采取积极行动的前提条件。对个体而言,能够在烦琐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坚持学习,需要付出长期的、持续性的努力。职业教育应将终身学习理念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积极营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氛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