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主义视域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延伸
作者: 方星 杨红荃[摘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普职协调发展为中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逐步由满足社会整体需求向推动个体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转变,在社会民生建设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在基础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民生功能等方面显现新的延伸需求。文章基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通过“适应、目标获取、整合、模式维持”四个维度分析了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延伸的内涵逻辑,提出通过“政策适应、目标获取、资源整合”强化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在基础教育、社会服务和民生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延伸;通过强化职业教育的共同价值观念,支撑中等职业教育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结构功能主义
[作者简介]方星(1999- ),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在读硕士;杨红荃(1972-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湖北 武汉 43006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6-0026-0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完善国内循环体系的核心要点在于人力资源,需要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做支撑。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下称《职业教育法》)提出“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普职协调发展的教育导向,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营造出新的外部发展环境。普职协调发展指向的职业教育人才结构向上移动和社会分工改变深刻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功能,也呼应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普职协调发展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发生新的变化,逐步由单一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转变为由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研究生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构成的体系。新形势下,需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进行新的延伸探索。本文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对中等职业教育功能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深入探索,以期实现其向基础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民生功能等多元化功能的延伸和融合发展,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的适应性和服务能力。
一、结构功能主义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延伸需求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理论是西方现代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孔德和斯宾塞。早期的经典研究并没有将社会结构作为研究的核心概念,但初具结构功能分析的意识,即将社会看作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其内部需要整合和协调以维系秩序。结构功能理论把社会与有机体进行类比,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按照一定结构形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功能。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对特定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注重对系统的结构实现和功能履行的研究。
美国著名社会学理论家、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将社会系统看作一个生命机体,并从社会系统与外在环境的关系、社会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社会只有满足了四个基本需求,才能发挥功能,维持秩序和稳定。这四个基本需求分别是:目标的获得、对环境的适应、将社会不同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以及对越轨行为的控制。具体而言,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适应(Adaptation),主要指社会系统对外部环境及其体系的适应;二是目标获取(Goal Attainment),主要指社会系统所具有的、有助于确立其目标并调动和激发该系统的能量与能力以实现其目标的功能;三是整合(Integration),主要指如何保证社会系统的一体化或连贯性;四是模式维持(Latency),主要指能量储存并配置于系统的过程,由此维持社会系统的共同价值观模式。”①这一理论也被称为AGIL框架。本文基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AGIL分析框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延伸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了实施路径。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延伸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蕴含教育性和职业性双重特性,具有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多元化功能定位。中等职业教育根据其自身发展需求、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变化,体现不同的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经历了曲折变化,从萌芽时期的服务国家建设的社会发展取向、发展时期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价值取向,转向当下开始注重个体发展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在社会经济发展重构人才供给需求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逐步从满足社会整体需求向推动个体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转变,在基础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民生功能等方面呈现新的延伸需求。
1.基础教育功能。在普职协调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重新认识和确立中等职业教育在专科、本科、研究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定位。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起始阶段,要为学生提供高等职业教育所需的职业意识基础、技能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只有加强和巩固了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拥有稳固的根基。中等职业教育应定位于以培养学生的一般通用能力和技术迁移能力为核心、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促进个体生涯发展的职业基础教育。基于此,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进一步明确和延伸其基础教育功能,以服务于升学功能。
2.社会服务功能。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过多关注以教学为主的育人功能,对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掘有所不足。对社会服务功能的延伸是中职教育开创多元办学体系的重要途径。在普职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主动面向中小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向普通高中提供劳动课程支持,是拓宽中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技能型社会下,中职学校可以通过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增强人们的技能,提高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和收入,并服务于社会包容能力提升和社会经济增长。中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延伸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社会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它是社会基础教育体系发展、构建面向广大群众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完善教育体系建设、社会基础体制建设的重要途径。新发展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强化其在促进普职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3.民生功能。党的十七大以来,教育的民生功能进入大众视野,“教育功能观由以往盛行的‘社会本位论’向着‘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方向嬗变和演进”②。有别于社会功能的主体取向,中等职业教育的民生功能直接面向广大民众,促进个体终身发展,在基础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延伸发展的基础上加以整合。
中等职业教育在促进民生发展、保障社会稳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中等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和稳定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理应成为面向全体民众、面向就业需求、面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民生教育。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将自身的教育功能、社会功能等加以整合并运用到民生发展中。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响应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诉求,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技能学习平台,让职业教育的发展真正惠及人民群众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民生价值取向的整合,实现民生功能的延伸发展,是新发展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结构功能主义视域下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延伸的内在逻辑
中等职业教育拥有完善的体系架构,其承接义务教育,丰富了高中阶段的教育类型,涵盖通识教育、实践教育、社会培训、实习实训多种教育形式,包括以升学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和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教育教学模式。中等职业教育拥有完备的专业设置和配套的硬件设施,在践行教学实践的同时向社会输出“能量”,其服务对象涵盖学生、教师、社会公众、企业、政府等多个主体。因此,可以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基于结构功能理论,分别从“适应、目标获取、整合、模式维持”四个维度分析其在普职协调发展背景下功能延伸的内涵逻辑、现实需求和发展路径。
在职业教育人才结构向上移动、社会分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产生巨大需求的综合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所表现出的结构失衡、水平偏低、重复建设等问题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中职教育功能进行必要的延伸是其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需要突破故步自封和社会认同感低的双重枷锁,积极向外拓展功能,寻求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发展,以实现自身横向和纵向的有效贯通,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适应不足:基础教育功能地位越来越凸显
构建新发展格局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类型需求的转变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适应新时代进而引领新时代是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向”③。中等职业教育系统需要在新的外部政策环境、社会产业发展和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重新定位自身在社会各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功能,探寻发展模式和功能延伸的新路径。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起点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在多个政策文件中被屡屡提及,但从当下情况看,其基础地位并未获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可,仍存在“是否应取消中等职业教育”的争论,其内源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不明确。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办学质量较低、组织架构不合理、专业设置不适宜等问题更为突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起始阶段,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出现明显断层,难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一贯性的要求。在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上移的背景下,要增强中职教育的适应性,核心是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定位,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功能。通过培养目标改革、对接技术前沿、改进课堂教学等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基本素养、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核心因素的适应性,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同时增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目标不明:社会服务功能提升缺乏助力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每个系统都有目标且具有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和能量。为实现系统目标,系统需要调动、激发内在的能力和能量。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人才结构上移的背景下,以就业导向为主的培养模式已然不适应当下的外部社会环境。与社会系统的脱节使中等职业教育难以从系统中获取有效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功能延伸,进而导致其面临目标获取的双向困境。
1.目标定位不明确。“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要兼顾‘基础性’和‘融通性’双重发展属性,在人才培养上从‘服务就业’转向‘服务发展’。”④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力量、办学经验和社会认同度等方面的劣势,限制了中职学校对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导致中职学校难以通过明确定位对学校的功能延伸需求进行合理判断。
2.目标实现缺乏助力。从行政管理层面来看:一方面,《职业教育法》虽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责划分,但具体落实细则仍在推进;另一方面,对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制度保障不足,造成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实施困难。从学校自身层面来看,学校短时间内难以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很难完美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达到转型发展的目标。
难以充分发掘和调动系统中的潜在能量助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目标获取的关键堵点。审视中等职业教育系统可以发现,在短期内难以提升自身办学实力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力量助力目标定位及实现。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在培养学生基础技术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功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社会功能两方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延伸。
(三)整合不易:民生功能发展难以切实推进
职业教育作为典型的跨界教育,是由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多元主体组成的联合体,其组织特性蕴含了实现中等职业教育跨界整合的可能性。中等职业教育系统在社会认同感低的外部环境下,与其他系统的联系越来越松散,阻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和连贯性发展。
1.与教育系统内部联系松散,教育覆盖能力不足。中等职业教育民生功能延伸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拓展教育覆盖面。从职业教育自身来看,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差距,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不畅;从教育体系来看,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与普通高中教育缺乏沟通,普职教育融通存在困难;从社会教育来看,中等职业教育长期禁锢于学历教育中,对社会职业培训漠然置之。教育内部体系整合不易,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覆盖面局限于校内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基础阶段的发展,束缚了中等职业教育民生功能的发展。因此,整合是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基础教育向外延伸功能、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提升教育覆盖能力、服务社会民生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