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特色定位、组建逻辑与构建路径

作者: 黄丹 张睦楚

[摘要]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具有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主张多元利益主体相互博弈、寻求内部资源有效结合、响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的特色定位。专业群建设主要以面向岗位、对接产业、围绕学科、致力需求四种组群逻辑进行组群,各组群逻辑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利弊共存。随着国家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必须构建切实可行的路径,重点应从理论路径、实践路径以及保障路径三方面推进,即通过顶层设计带动科学组群、共生治理实现多方联动、体制完备确保质量推进,以实现专业群建设的聚合效应与服务功能,体现专业群建设的内涵与本质。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作者简介]黄丹(1996- ),女,四川宜宾人,云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张睦楚(1984- ),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驻站博士后。(云南  昆明  650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24-0052-07

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实施方案》提出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从专业群角度出发,要求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专业群建设作为传统专业建设范式的一种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进。然而,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专业群”概念的本质理解模糊,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仅仅关注“专业”二字而忽视“群”的本身意义,无法真正发挥专业群的作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作为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理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本质、构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路径是现实所需、教育所需。本文通过探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内涵与本质、特色定位以及组建逻辑,为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重构路径,以实现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初衷。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内涵与本质

专业群由办学能力强、就业率高的专业为核心专业,辅以具有技术领域相近、学科基础相同的专业共同组成。2004年我国公布的高职专业目录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对高职专业进行专业划分,一共划分19个专业大类,下设78个二级专业类,其中二级专业体系也称为专业群。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首次将专业群这一概念写进国家文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为充分实现专业群资源的有效结合、专业群建设的特色优势、形成鲜明的区域发展特色,国家出台了“双高计划”,从政策的角度将专业群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成为入选“双高计划”的必要条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教法与教材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专业群作为“群”,具有群体的特征,不是单个专业的简单拼凑与组合,而是内部各专业形成相互联结、外部专业集群形成育人合力的系统性集合,通过对外输出、对内汲取创新,实现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专业群是集普通教育的教育性、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产教融合的协同性、多元主体的群体性、系统性以及时代发展的创新性于一体的特色化建设项目,根本目的在于打破过去专业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改变高职院校同质化办学的格局,形成高职学校特色发展、区域行业多面联动、优势资源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特色定位

“双高计划”作为现今高职院校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高位政策,将“专业群”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职业教育研究者也应对高水平专业群的定位与以往“骨干校”“优质校”中的专业群定位做出区分,不仅从国家大政方针出发对专业群建设特色进行明确定位,而且应从人才定位、协同定位、管理定位、现实定位等不同方面分析专业群建设的具体价值内核。

(一)人才定位: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

高职院校一直将“一技之长、一人一岗”作为人才培养理念,旨在使学生具有一技之长,为谋生做准备。伴随着科技革命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仅仅掌握简单的单项技能必然会被科技发展的浪潮所替代。面对产业集群化的需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必须明晰人才定位,树立“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人才培养强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专业实践知识,并且具有将专业知识转移到相近专业与领域的能力,在知识的拓展过程中掌握多种通用技能,实现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跨越。与此同时,将1+X证书制度落实到高职院校,发挥“学历证书+多种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作用,为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提供支撑。

(二)协同定位:主张多元利益主体相互博弈

“双高计划”背景下的专业群建设遵循“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顶层综合”的原则依次推进。外部环境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等各利益相关主体为高职院校提供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以保障专业群建设。相反,专业群为回应各利益主体的资源提供,在内部建设过程中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与需求以实现彼此的协同发展。国家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对专业群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提供资金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高职院校实施紧密的产教融合;社会团体、研究机构、行业企业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与高职院校围绕相关核心技术建设专业群,以满足岗位链、人才链的需求,从而实现共赢。多元利益主体在博弈中寻求协同发展,从不同角度保障专业群建设,在专业群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治理定位:寻求院校内部资源有效整合

专业群建设是在外部利益主体的协同发展下寻求的内部资源有效整合。专业群建设本质是改革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是内外利益主体的相互联动。专业群建设关涉高职院校全校整体,包括专业群的内涵建设、校地设施合作机制、校内管理;也包括校内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管理、质量保障机制组建、教学资源协同、人力资源整合、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各个方面。“双高计划”明确提出“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与“优化专业治理结构”的措施,旨在通过学校的内部治理,打破原有的专业设施基础,寻求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组织改革,从而创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群。

(四)现实定位:响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

伴随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化步伐加快、信息技术一体化发展,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价值追求。我国在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将职业教育“高水平高职院校与专业群”建设同普通教育“双一流院校”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自200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就强调专业人才建设,2019年正式启动“双高计划”,根本目的在于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专业群作为关键发展项目,通过专业调整与改革,培养适应产业链与岗位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形成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与品牌定位,增强高职院校人才竞争力与岗位适应力,打破以往循规蹈矩的改革模式,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另辟蹊径。

三、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组建逻辑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将专业进行组合,发挥专业的整体作用,实现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与单一的专业建设相比,强调专业的集群效应,突出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与系统性,往往以对接岗位链、产业链的需求为主进行专业建设。自“双高计划”实施以来,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与职业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领域,纷纷探求专业群的组建逻辑,以优化专业群建设,发挥专业群建设的实际效用。当今的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主要遵循四种组建逻辑进行组群:以“类”为基准,面向岗位组群;以“行”为基准,对接产业组群;以“点”为基准,围绕学科组群;以“实”为基准,致力需求组群。

(一)以“类”为基准,面向岗位组群

面向岗位组群是以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组建专业群,该组群逻辑以“类”为基准,因为同类所以组群,要求专业群建设尽可能覆盖整个行业的职业岗位群。以此逻辑组群,可以基于专业群服务的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不同职业岗位群相互关联而构建的统一人才培养新载体。同时,岗位组群在以“类”为基准的基础上,聚焦岗位的同类性核心特征,建设相关岗位,进行专业设置,培养“一站式”人才,对接产业链的需求。在该专业群组建模式中,各高水平专业群中对接的岗位群在产业纵横发展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既可能对接产业横向发展的相关岗位群,也可能处于产业纵向发展的上下游关系中的某一环节。各岗位在具体的模块建设中所发挥的具体效用也可能不一致,某岗位既可能属于某一产业链中的生产制造环节,也可能属于另一产业链中的输出产出环节。然而,由于高水平专业群组建中所涉及的专业有限,不能覆盖所有专业进行组群,因此,组群时如何覆盖整个行业的职业岗位群是一大难点。此外,尽管岗位组群以岗位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组建,但培养的人才对于岗位是否具有适用性以及实用性也不得而知,在组建过程中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等原因可能导致输出人才与企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原则相悖,无法实现专业群组建的预期目标。

(二)以“行”为基准,对接产业组群

对接产业组群是高职院校基于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链条组建专业群,专业群内各专业与产业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产业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决定着专业群的调整与优化。以产业进行组群往往围绕着一个“龙头产业”为核心进行专业群组建,从而形成统一的产业链。专业的组建涉及产业链中的所有专业,多数专业分属于不同的专业大类,具有跨专业、跨行业、跨界的特征。例如,IT专业群既包含软件的开发与设计,也涉及软件的出售、软件服务等专业,覆盖的专业类型具有明显的跨界性。依据产业组群逻辑进行专业群建设,根本在于以“行业”为基准,所有专业带有“行业”的共同特点,组建的专业群具有完整性与逻辑性、特色鲜明且突出、优势显著,通过从单一专业到复合专业的跨越,从而真正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动态匹配。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对接产业的组建逻辑已经被多数高职院校广泛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缺点也不容置疑。作为该专业群组建的核心,挖掘“龙头产业”是首要任务,而产业的调整与升级使各产业具有不同的特色与优势。如何找到业界公认的龙头产业是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以“点”为基准,围绕学科组群

围绕学科知识组群是专业群建设的最早模式,不同于聚焦某一产业或职业岗位进行专业群组建,而是将相同的学科基础作为组群的核心;专业作为知识传递与生产的载体,知识在专业群建设中占据着关键地位。该逻辑下的专业群组建往往选择一门学科或者聚焦核心问题进行专业建设,专业涉及范围广,在高职院校中具有院系交叉性的特征。同一专业群中的专业既有属于物电系的专业,又有属于数学系的专业。在注重知识的关联性与衔接性过程中,打破传统学科间固有的界限与专业边界,具体为解决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服务。其组建逻辑与教育中核心问题课程的建设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体现“跨界性”“分散性”“交叉性”的特点,从而培养复合型职业人才。专业群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项目,寻求知识生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融通是围绕学科组群逻辑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围绕学科组群打破学科藩篱,突破院系设置局限,其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如何跟上改革步伐是在组建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以知识为中心进行专业群组建,各专业学生相互交融,在学生组成复杂与多样的专业群中,其“专才+通才”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质量能否达标,都是学科组群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